APP下载

曲落成殇 笔落如玉
——云南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2021-11-30石煜翠张哲豪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建水玉溪青花瓷

石煜翠 张哲豪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引言

云南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由于盛产“钴土矿”,为青花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使之成为青花的重要生产地之一。景德镇青花雍容华贵、青翠欲滴,属官窑青花;云南青花简朴古拙、青色深沉,凸显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情趣,属民窑青花。

本文通过对云南青花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既有研究成果的搜集与整合,理清其历史发展脉络,揭开这门古老艺术的面纱,为后续云南青花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拓展和深化人们对云南青花的认识和了解。

一、云南青花的概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简称青花,其是以高岭土塑胎,以氧化钴为绘画颜料,绘制白底蓝花图案,再在图案上面施一层薄薄的透明釉,在1000℃以上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①。

云南青花大多以1250℃左右的高温烧成,坯泥中既含瓷土又含黏土,在陶瓷学术界一般称此类器物为“炻器”,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制品。因含黏土成分较多,加之淘洗不精,龙窑窑内温差较大等原因,大部分现存的古代云南青花实物的胎质疏松呈灰黄、灰青色,这些都是炻器的典型特征②。

景德镇青花瓷细腻华丽,云南青花朴素深沉,具有典型的、浓郁的本土地域特色。云南青花就地取材,均采用当地瓷土和釉料烧制,胎体、胎釉、青花呈色与景德镇青花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由于瓷土中含铁量高,三氧化二铁在氧化焰与还原焰中使云南青花的胎体呈现时而泛黄时而泛青的特征。其次,不同于景德镇青花胎釉的洁白,云南青花所用釉料中铁含量较高,导致胎釉不够清亮,多青绿、青黄色。最后,受钴料中铁、锰元素含量高的影响,青花纹饰呈色泛青、泛灰,具有区别于景德镇青花纹饰的鲜明特征。

云南之所以能成为青花的重要生产基地,究其原因,一是云南具有丰富的“钴土矿”资源,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重要原料氧化钴的来源,钴料的开采为云南青花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二是明代以来,大量汉人入滇,带来了较为先进和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不仅促进了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加速了云南青花的发展。

云南青花瓷支系繁杂,目前发现的代表性窑口主要有建水窑、玉溪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窑、曲靖窑、大理凤仪窑、丽江永胜窑等,分布于云南各地。从烧制时间来看,建水窑和玉溪窑烧制的青花历史较早,因而广为闻名。目前挖掘出土的云南青花,最多的是明代青花火葬罐,这与当时的政治体系、宗教习俗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当时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旧俗实行火葬,火葬罐成为了云南青花的重要产品类型。

二、云南青花的发展历史

(一)云南青花的产生

公元1253 年,元军进入云南后,将云南纳入蒙古政权的版图,结束了云南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在忽必烈的率领下攻破大理,政治上建立行省,经济上实行屯田,促进了云南与中原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活跃了当时的商业贸易。元代交通特别发达,据《元史·地理六》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③。这说明在元代,开辟交通线、设置驿站,源源不断的内地军民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带来了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制瓷的手工业技术也传入云南,不仅促进了云南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为云南青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云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经过一系列的地壳运动和千百年的演变,云南地区具有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有“金属王国”之美誉。其中,“钴”是烧造青花瓷的重要原料,云南的“钴”原料产量丰富,且分布范围广,为烧造青花瓷提供了必备的原料支持。

因此,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物质材料,为云南青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云南青花元代开始产生。

(二)云南青花的兴盛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兵成功平定云南,大量汉族人口进入云南,形成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改变了云南的民族构成。此后,云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类生产技术纷至沓来,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云南经济与陶瓷业的发展。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为加强国际交往,郑和先后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其航海足迹遍及亚、非、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出使西洋时与当地人开展贸易,瓷器就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商品,深受各国喜爱,瓷器因此而大量输出,青花瓷成为明代中国的外交产品。

明朝时期,由于官窑青花使用的钴料紧缺,云南出产的钴料得以进入官窑,并被明王朝以皇姓命名,冠以“朱明料”之称。当上等的朱明料进入官窑以后,当地普通民窑只能使用被称作晚花石的黑料,黑料锰、铁等含量较高,不能产生亮丽明艳的颜色,却阴差阳错地与底质介于陶和瓷之间的泥胚相配合,与用胎土和草木灰调制的青釉相呼应,成就了云南青花古朴深沉的青蓝调。此外,明代统治者崇尚伊斯兰文化,青花的蓝白色调正好是伊斯兰人所喜爱的颜色,加之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交流,满足了伊斯兰地区人民的审美需求,促进了青花的生产与发展。

综上,明朝初期文化交流繁荣,海外贸易昌盛,云南青花受政治经济影响而持续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

(三)云南青花的衰落

明代中期,政治腐败,加之连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整个国家风雨飘摇,严重破坏了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给云南青花瓷器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冲击,云南青花开始走向衰落。

南诏时期云南被称为“妙香佛国”,火葬是佛教的一种葬俗,受当地民族习俗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云南青花多见火葬罐。但明清两代,统治者严厉禁止火葬,民众对青花火葬罐的需求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青花的发展。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当时的景德镇陶瓷业规模宏大、生产技术先进,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进入了我国古代陶瓷史的黄金时期。加之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与商业贸易的便利,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量流入云南,对云南青花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渐渐淡出市场,基本断烧,只有易门、曲靖等地仍在少量烧造云南青花。

综上所述,云南青花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文化交流等有密切的联系,使云南青花经历了从元代开始产生,明代逐渐兴盛,清初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

三、云南青花的分布及发展现状

云南青花分布广泛,在玉溪、建水、曲靖、易门、大理、丽江等地均有青花的生产,由于各地环境、土质、釉料品种、民族文化不同,各地的青花都独具风格与特色,发展现状也各具差异。经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及调研显示,由于玉溪青花、建水青花出现了技艺失传、传承断代的危机,新世纪以来,受国家政策、政府支持、地方经济的需要,开始着手云南青花的复烧工作并取得成功,烧制技艺分别被列入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易门、曲靖等地陶瓷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并广销海内外,具有较大的市场,现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陶瓷生产地,其青花产品主要是青花土碗;丽江、曲靖、建水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建筑、古村落与少数民族,为更好地传承云南青花与传播民族文化,将陶瓷生产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创新出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云南青花陶瓷艺术作品,实现云南青花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发展。

(一)玉溪青花

云南玉溪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玉溪窑是云南年代最远、规模最大的窑场,距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有云南省唯一一座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陶瓷遗址。玉溪窑烧制的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当地的原生瓷土,大多为青灰色或灰白色;釉为草木灰釉,呈青黄色或青绿色;青花多采用当地的土青料,由于氧化锰和氧化铁含量较高,故青花色调多呈黑蓝或深蓝色,处处体现着玉溪青花深沉、朴素的审美特征,是云南青花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战乱和景德镇青花瓷的冲击等种种原因,玉溪青花在清代基本停烧。

作为云南青花和中国青花的优秀代表之一,复烧玉溪青花对云南青花的保护与开发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007 年,中国古陶瓷学会——云南青花暨边疆青花研究会议在昆明举行,使玉溪青花传统技艺的复活成为重点工作。

以云南大学吴白雨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耗时7 年之久,于2013 年成功复烧玉溪青花,玉溪青花烧造技艺也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为更好地展示玉溪600 年青花瓷文化,保护与发展玉溪青花艺术,推动玉溪青花文化产业发展,2017 年,在玉溪市政府的支持下,位于玉溪市红塔区的玉溪青花街项目启动,并于2020 年3 月底建成开街,成为玉溪独具特色的一张新名片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平台。

(二)建水青花

建水古称“金临安”,明清时期为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初,建水地区的陶瓷业以青釉和青花为主;建水窑的青花烧制多集中在碗窑村,位于建水县临安镇。建水窑青花瓷所用的胎土都是由当地所产的瓷土和黏土配比而成,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呈黑灰色。建水青花的釉料由草木灰加石灰配置而成,由于其中含铁量高,含钠量低,因此经高温还原后釉色多呈现为青色,也有青黄、青灰等。色料产自云南本土的钴矿,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由于钴矿中锰、铁含量高,釉层厚,故青花色泽浓重,发色偏深。

明末,建水停烧青花,改烧日用粗陶,之后又转变为烧制细陶产品;清末民国时期时,建水紫陶在细陶的基础上产生并迅速发展繁荣。

2017 年,红河州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建水青花研发室,开始进行建水青花的复烧工作,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县级及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研发团队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和彝族文化,研制出以太阳、牛首、火焰为装饰纹样的餐具,促进了建水青花艺术的发展与彝族文化的传播;借鉴旗袍样式,制成建水青花美人瓶等作品,展示出建水青花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相信在红河州民族师范学院建水青花研发室的引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水青花会重新焕发生机,不断提升品质与地位,为本地区甚至整个云南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三)丽江青花

在距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东南部20余千米处的关怀山区有着洁白细腻、耐高温的高岭土矿资源,是制作丽江永胜陶瓷的上好原料。据史料记载,永胜地区在同治八年(1869 年)就开始生产瓷器;民国年间,有商贩从外地贩来钴土,永胜开始生产青花;抗日战争时期,永胜瓷器行销云南全省与缅甸等国家;建国之后,永胜青花瓷的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经过反复试验配置的青花料,使釉质清澈明亮,白里泛青,庄重稳健,朴素大方,极大地提高了永胜青花的品质。

除青花外,永胜还有众多其他种类的陶瓷,如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化生产,其产品不仅畅销云南及周边省市,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结晶,充分体现着云南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云南生活用瓷的代表。

此外,除丽江永胜窑,在丽江古城的天青阁东巴青花文创体验馆内,艺术家们将纳西东巴文化元素融入青花瓷,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丽江东巴文化瓷器,这既是对东巴文化的弘扬,又是对青花产品的创新,为东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青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四)曲靖青花

2015年6月,潦浒社区在潦浒小学后面的罗罗窑中,挖出大量青花瓷碗,这些青花瓷碗均使用当地的瓷土与钴料,采用支钉垒叠烧制,胎质疏松,做工粗糙,釉面青灰,青花呈色深,具有云南青花的典型特征,从而证实了潦浒地区历史上也曾生产青花。

据记载,潦浒明代开始烧制陶瓷,清代开始制碗,是一座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镇。丰富的矿物资源和丰沛的水资源,为潦浒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曲靖潦浒生产的青花系列产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多见的是青花土碗,其朴素大方、经典实用性的特点,体现着曲靖潦浒青花艺术的独特风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许多年来,潦浒为曲靖、云南培养了众多的烧陶制瓷工匠,为云南现代陶瓷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潦浒,成为现今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专业批发市场、陶瓷集散基地,不断促进着潦浒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易门青花

易门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历史上易门窑也生产青花,其产品具有玉溪窑青花的特点。易门陶瓷何时起源,在书籍上记载不多。据说,明末清初,李自成部下江西人李忠,兵败流落至易门,发现浦贝村蕴藏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于是开始建窑烧瓷,拉开了易门烧制陶瓷的新篇章。

关于易门青花,其陶瓷生产以生活用品为主,多为青花土碗。上世纪80 年代,易门青花发展受限、产量减少,后经易门陶瓷厂改制、创新,易门青花又逐渐得到市场认可,迎来复兴。在易门青花土碗中,最著名的是青花白鹤碗。关于青花白鹤碗中“鹤”的意象,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传说三十万大军跟随沐英来到云南,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道教信徒,他们驾鹤西进,在平定云南后,以军屯、民屯、商屯的方式留在云南,使鹤的形象留在了云南人的心中。

如今,易门陶瓷生产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从生活陶到地砖、工艺陶,再到卫生洁具,以新的产品种类推向市场,并销往亚欧国家。2007 年,易门被赋予“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的称号,自此以后,易门陶瓷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易门陶瓷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此外,青花在云南其他地方还有少量分布,如大理市和华宁县等地。但大理的青花烧造工艺与玉溪、建水相比稍为逊色;华宁的陶瓷则以釉陶为主。

综上所述,云南青花分布广泛,各地青花因所用土质、釉料配比、窑口温度高低等不同因素而各具特色,且整体发展态势向好。

四、结语

云南陶瓷烧制历史悠久,云南青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经历了从元代产生、明代兴盛、清初断烧的发展历史。云南青花支系繁多,在玉溪、建水、丽江、曲靖、易门等地均有分布,各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本土地域特色。时至今日,各地青花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云南青花乃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作出努力,使云南青花从600 多年的沧桑历史中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当此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弘扬之际,云南青花要抓住机遇、认清市场、充分挖掘自身价值、融入新发展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青花一定会以更加鲜明的特色和崭新的面貌来迎接世人的青睐。

注释:

①王四代,张宗红,范例:《云南陶艺研究》,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73-183 页。

②张琬祺:《云南青花的复兴》,今日民族,2018 年,第47-50 页。

③方铁:《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通道和驿站》,思想战线,1987年,第77-83 页。

猜你喜欢

建水玉溪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博览历史盛景 品读紫陶意蕴
——建水紫陶博物馆的探索之旅
纯净的青花瓷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建水紫陶·升华
空中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