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途径探究
2021-11-30文幸闺
文幸闺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逐渐受到社会群体的高度重视。鉴于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促使文化传承和保护一直是教育教学的关注点,因此,如何探寻有效的教育教学载体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现阶段,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理念需要进一步发扬,同时,结合文化视角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全面优化完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1]。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有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速度,促使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因此,信息化手段使得受众群体更加快速接受多元化文化。在此形势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并从文化视角下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进行提升。换而言之,若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未按照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势必会降低教学成效,对于传承和发展文化更是无从谈起。此外,高校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教学方式不科学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得教育机制无法进一步创新[2],因此,只有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才能全面提升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教育内涵,鉴于此,本文以多元化理念的形成发展及内涵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存在的瓶颈因素和面临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多元化途径,旨在为我国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多元化理念的形成发展及内涵
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对文化的冲击程度不言而喻,多元文化不同交融发展,促使不同地区的文化属性“鸿沟”不断缩减。在此现状背景下,我国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改革。因此,只有将多元化理念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才能由此体现文化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角度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凸显“民族性”和“文化性”[3]。此外,艺术文化是没有地域界限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应秉持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文化传承以根本出发点,提出可行有效的多元化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族声乐教育的认知不足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主要来源于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全面反映了区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还有效代表地区风土民情和文化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根植于人民群体日常生活的艺术展现形式[4]。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群体深刻意识到民族声乐教育的价值内涵和民族情结,这也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采取多元化理念的初衷。但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缺乏有效的认知,只是单纯意义上进行声乐表演形式及专业知识讲解,并未从根本上向学生群体分析民族声乐教育的价值内涵,致使学生群体无法更深层次了解民族声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无法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声乐表演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总之,要想使得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维和观念,切实加强对民族声乐认知,积极采取多元化措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无法精准定位文化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丰富教学资源和正确选择教学资源是民族声乐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往往在教学过程对民族声乐资源定位不准现象较为凸显,比如缺少适宜教学的声乐器材设备,还比如未对民族声乐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使得整体上较为笼统。现阶段,部分高校虽对部民族声乐资源进行细致分类,但只是涉及到教学内容,对其他教学资源置若罔闻。因此,学生群体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往往只是接触到一些技巧上教学,却无法从本质上领悟民族声乐真谛,使得民族声乐无法与高校教育产生联动效应。
(三)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使得人民将目光转向精神层次的追求,而民族声乐表演正好迎合了社会群体的基本需求,这也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扬创造了有利契机[5]。在此背景下,高校逐渐尝试对民族声乐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改革。但是,教学改革进程相对缓慢,教学方式单一化,无法迎合学生群体对民族声乐的多元化需求,严重忽视了对民族声乐的精神内涵的传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方式不科学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艺术情感,也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归根结底于民族声乐教学方式不科学,以往机械式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同时,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过度凸显,使得学生主人翁意识显著降低,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会对民间声乐教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表演性组合问题日渐凸显
现阶段,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表演性组合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教师对表演性组合形式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声乐定性、肢体语言、表演方式、训练模式,还是文化内涵讲解,均缺乏认知。其次,对于民族声乐缺乏认知,部分高校还简单将其定性为一种娱乐方式。最后,表演性组合的均衡性较差,这种问题在课程理论教材中较为明显,由于民族声乐教育更加强调了文化性,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却与其相违背。
三、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途径
(一)植入多元化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须要立足于现状,敢于创新,积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高校针对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及就业市场动态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构建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把握时代特征,培养更多优质的民族声乐人才。其次,随着现代教育改革进程持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为适应艺术文化领域的需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穿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上摒弃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和人文内涵。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式不科学、教学模式单一,致使教学质量无法显著提升。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立足于现状,采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声乐文化因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交融。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可借助不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内涵。其次,立足于现状,最大程度上摒弃以往机械式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不断融入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民族民间文化内涵、民间生活方式等要素不断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声乐学习和表演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帮助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声乐技能,从而后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应完善教学基础设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设施的完善也是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举措,其能够为声乐教学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现阶段,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要凸显地方民族特色,比如郭颂的代表作品《月牙五更》、《看秧歌》将东北民歌和东北风格的作品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境地;民歌《结下终身的缘分》代表了藏族声乐的艺术风格。但是受制于民族风格和民族种类较多的影响,怎么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选择教学基础设施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民族声乐教育本质上是重视情调的无拘无束和个人情感的宣泄,因此,教学设施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这一基本风格,深刻把握内在含义。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现阶段,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主要采取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每种声乐表演所表达的内涵具有显著性差异。一般情况下,优化民族声乐教育模式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必须遵循以点带面、循环渐进、由表及里及层次鲜明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方可实现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民族声乐的有益因子运用到通俗歌曲表演,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多元化途径的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多元化的声乐学科建设。比如京剧学科除了进行常规性的京剧声乐讲解,还可以结合京剧演唱模式融入先进技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京剧演唱的内涵。此外,还可以基础通俗歌曲的表演形式融入民族声乐。众所周知,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模式显然已成为传承民族音乐的“主战场”,在教学过程中,通俗歌曲的演唱方式融入到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群体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全面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确保民族声乐在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文化视角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比如学生声乐技能、素质、行为方式、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诸多方面,从多方面因素进行最终评价。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多方面参与主体,形成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专家点评、社会评价等诸多评价主体。这也直接说明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化,防止闭门造车。同时建议采取过程性评定、即时性评定、结果性评定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力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导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实践,重点考核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意识、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我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内容鲜明、题材丰富,有效展现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因此,借助于高校教育这一载体,使得中国民族声乐教学逐渐成为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现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融入多元化理念,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民族声乐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底蕴。鉴于此,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多元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