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钟华风景油画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以《风景-山水-风景》展出作品为例
2021-11-30刘源
刘源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艺术家简介与个人经历
姚钟华,1939 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5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4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历任云南省文化局美术摄影工作室创作员、副主任、云南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理事、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油画学会主席。
曾先后在北京、巴黎、台北、洛杉矶、费城、昆明举办个人画展。1972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家主办的前往东欧、巴黎、纽约等地的重要画展。有《黄河》《玉龙金川》、《啊!土地》等部分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出版有《姚钟华画选》《姚钟华画集》等,《辛丑年》特种邮票首发创作者。
二、姚中华风景油画的创作思想
姚中华先生在2002年《美术观察》中发表的文章《关于借鉴的几点感想》中,具体的论述了油画与中国传统审美的融合,在姚先生看来,两种高度成熟的艺术是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他给出的例子是芭蕾舞蹈与京剧,所以他认为油画风景与中国本土的融合不必讲目光拘泥于文人绘画,原因是油画风景与文人绘画二者皆是十分成熟的艺术,所以将二者融合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是在中国传统美术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在、值得被参照学习的,例如彩陶、壁画、雕塑、书法、陶瓷等。
还有2014 年6 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期刊《美术》中发表了《关于画风景与风景画的随想》,在这篇文章中将他使用油画绘制风景的一些经历、思想与受到的启发,并重点描述了观察方式对于表现形式的影响,将中国人对于自然山川的观察体味方式总结为“游”。从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游春图》讲到他从北京回昆明在途中看到的一系列风景时想“游”的期望。
姚钟华先生在文章里具体论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绘制风景时因为绘画目的的差别而导致的呈现结果差异。中国人绘制山水从山川树石、河流瀑布、亭台楼阁、甚至点景人物都有相应的程式,《芥子园画谱》就是这些程式的集合。但这不意味着中国绘画不重视写生,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很多画家都在观察自然后形成自己的粉本。西方绘画注重写生,不论是绘制人物、静物、山水,西方学习绘画的系统便从写生开始。在同样注重写生、观察自然的观察方式下形成如此大差距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绘画目的,中国画家绘制山水的目的是通过描绘客观事物找到自我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在他们看来,绘画山水是取悦自己。西方画家刻画山水是希望将真实的客观世界的某一片刻完整的留存在画面里。“风格是艺术上成熟的表现;是在独特感受及长期磨炼与深厚修养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样式。”
提到姚钟华先生创作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谈论他的老师董希文先生,董希文先生十分注重创作时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对客观世界的体会。董希文先生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在他成立的央美油画第三工作室中的学生均受到董希文先生对油画创作态度的影响。姚钟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26 年,姚钟华先生考进董希文画室,成为影响他绘画风格和创作思想的一件大事。“油画民族化”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间在中国美术界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命题,同时还是一次美术思潮——一种风格样式的实践追求。“油画民族化”这一话语的出现,既与中国近现代复杂的社会历史演变和思想文化进程相关,又牵涉到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复杂关系。姚钟华先生的创作也深受“油画民族化”这一现象的影响。
三、展出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一)《风景-山水-风景》
《风景-山水-风景》是2021 年开幕于昆明CGK 美术馆的风景画展览,展出作品的表现内容是云南本土的风土人情。姚钟华是云南本土著名的艺术家,展览的内容也都是以云南这块红土地为母题的绘画创作。姚钟华先生使用油画作为媒介将他眼中的家乡和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出来。姚钟华先生热衷于绘制云南这片热土上的高山河流,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丁描述姚钟华先生:“爱写山川寄豪壮,健笔纵横气苍苍”、“格局宏大”。姚钟华先生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无一不是气势恢宏、豪情万丈,这些风景画将姚钟华先生心中险峻、热情、神秘的红土高原勾勒出来,呈现在观者面前的也是姚钟华先生透过画面传达出的对于山水与风景画的思考。
(二)展出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1.表现内容
《风景-山水-风景》展出的油画作品中,表现内容都是云南高原上的大尺寸风景画。例如布面油画《冈曲河谷》,冈曲河也有人称岗曲河,位于云南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画面的近景是草原和马匹,以及湍急幽清的河流;中景是河流的弯道、山脚的斜坡和山间的雾气;远景则是巍峨的高山、低垂的天空和金色的阳光。《深谷夕照》的画面中,近处的河流和山崖高悬的瀑布;中间的悬崖、草原、薄雾;远处的群山、白云、河流。《巴拉格宗之夜》同样如此。
就这三幅出现在《风景-山水-风景》的布面油画都有同样的元素:高山、河流、白云、薄雾。这几种要素看似平常,其实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与传统中国画的要素相差不远。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山石、瀑布、薄雾,仅凭这些就将姚钟华先生的油画描述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或许过于牵强,但是我们反观西方风景画,最具代表性的巴比松画派中的画作,画家都在日常生活中原则一处悠闲宁静的景色,着重将树木描绘出来并将树木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通过这样的比对或许可以得出姚钟华先生绘制山水是将中国画“游”这一概念放置其中。特别是薄雾与白云,除去起到调节画面,使画面更加生动外,更能让人联想到中国画的传统——“留白”。“留白”是我国文学艺术广泛使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在绘画、文学、书法等艺术中运用。
2.表现形式
姚钟华先生运用写实手法描写壮观的地理特征和景象。如《深谷夕照》,尺寸为180cm*130cm 的布面油画,这幅作品绘制的是夕阳下的高山、深谷以及奔腾的江水。
姚钟华先生没有使用传统油画的构图与透视法则,将视点放在了一个与高山平行的高度。《深谷夕照》采用中国传统的“三远法”的构图透视法则,画家视点透过近处的峭壁与高山窥得远处本不应该看见的河流与山川,又在画面中景处点景。色彩方面,姚钟华先生在《深谷夕照》中采用大量的冷色勾勒夕阳西下的大山深处,仅有两座被夕阳直射的山峦使用暖色平衡画面。画中整体使用对比度、明度低的色彩,使山川河流在天幕将暗的真实感显现出来。虽然姚钟华先生使用一些传统的中国画法则表达画面,但是对于山体、水流的塑造都是用写实的手法,将山体的厚重、水流的湍急表现得十分生动,山前的薄雾与山涧的飞瀑都具有中国山水的意境。
姚钟华先生认为在中国古代,不仅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神化,山川同样被赋予人格的力量和哲学的意味。老子说“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山水与人格精神想通,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二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自然观、山水观。
“行”与“游”是观看中国画和绘制中国山水画的方式,姚钟华先生对这种立体的、动态的、放松的、有趣味的方式很感兴趣,这种同西方油画固定位置、光线、对象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是将这样的方式用于油画风景的创作能得到很令人惊讶的效果。
《巴拉格宗之夜》绘制了香格里拉西北部的风景,这里作为滇川藏的交界处,能看到著名的“三江并流”的景观。因为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能看到深谷、江流、雪山、云海等。这里成为很多艺术家写生的地点。而姚钟华先生并非如传统油画一般带上画具前往山里写生,他使用如同中国古人的方法遍游群山后回到工作室“默写”,《风景-山水-风景》中的大部分油画都是使用“默写”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巴拉格宗之夜》依旧将画面的主体放到山石的描绘,只是在近处的空间用一团浓厚的浮云将视线隔绝。远处的群山也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脚下的红土地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画面的大部分色彩都运用了冷色调进行描绘,蓝天、雪山、裸露的山石、近处的云雾将云南藏区寒冷的气候表现出来,但是又在画面最下方土地的表现中采用了明度、纯度较高的暖色来均衡画面,使画面散发出来的气息更加亲切易接近。
同时,姚钟华先生在创作油画的时候也会融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与姚钟华先生的学习经历不能分开,姚钟华先生自幼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熏陶,姚钟华先生的伯父——一位能画清雅山水的中医、姚钟华先生的外公是一位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的旧式文人。而在央美学习时,姚钟华先生能够观看大量李可染、宗其香等先生的原作,身在北京求学的他也几次三番地前往故宫博物院观看大量山水画真迹。后来在林风眠、黄永玉、吴作人、李可染先生的指导与影响下,姚钟华先生也拿起毛笔开始绘制中国画。《枯藤秋寒》便是姚钟华先生的水墨作品,用笔用墨考究。
四、结语
《风景-山水-风景》整个展览的呈现的是姚钟华先生的山水、风景作品,也呈现的是姚先生对于山水与风景的思考。更大一个背景是中西方绘画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油画作为明代晚期传入中国的外来绘画艺术与本地文化、技法和传统绘画的交融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从之前的林风眠、潘天寿、吴冠中等等艺术家都在讨论这一话题,到现在更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一个永恒的争论与问题。姚钟华先生用自己的绘画表达了自己对于油画风景与国画山水的思考,或许姚钟华先生的艺术主张不足够掷地有声,但是却能引发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