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2021-11-30齐欣
齐欣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引言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美好的希望和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近些年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的思想大量的涌入,这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有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从学校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是必然的趋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原则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其进行二十四个字的高度概括,分别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虽然少,但是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的趋势分析,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层面体现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的指引性纲领。社会层面的八个字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彰显着中国民族坚定的名族复兴的愿望和期盼。个人层面主要涵盖的是基本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标准。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应该主要针对全球价值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青年人的需求、大学生自身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学校和社会在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一下的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精神和全球意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第二,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第三,坚持实践教育和理论武装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第四,坚持榜样示范和个人提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第五,坚持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护党的领导,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愿意积极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但是在教学的实践我们也看到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缺乏理智,没有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
(一)大学生爱国情绪高涨,但缺乏理性思维
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一类群体,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让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空前的高涨,报效祖国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但是在这高涨的爱国情绪中却有着一些过激的行为,例如打砸日货,在公共平台中发表不良言论等,这些行为明显是不理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在引导学生建立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同时还需要理性的爱国。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缺少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大学生都是00 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生子女的较多,这就造成了这群学生的个人主义情绪较为浓厚,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了集体的存在。针对这样的情况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与人相处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中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用友善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同学和老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团体的利益之后,为人谦卑,宽以待人,积极投身到集体中,让个人的能力和光芒在集体中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三)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以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但是在高校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在近些年的新闻中有大学生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抄袭他人的论文,甚至出现了学位造假的情况,而且这些新闻的影响力都很大。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受到外界不良思维影响的后果,结合这种现象,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具有良好诚信道德体系的新青年。
三、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在创新改革才能在教学效果上实现突破,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没有办法的到保障,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授课形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也都是采用显性教育的方式,把价值观教育看作是一门课程,不断地强化教学的内容,刻意地追求教学的正确性和目的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教师太多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引起共鸣,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去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层次性,缺乏差异化教学理念
某些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较多,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排课中经常是以“大课”的形式来进行的,这样的授课模式就会产生“一刀切”的现象,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不能以有针对性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的统一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明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教学效果自然就得到了保证。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路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潜移默化改变大学生思维方式
虽然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针对这样的现实,应该结合生活细节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成为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传播的效果。大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并将这种思想融会贯通成自己价值观中的组成部分。校园生活是长时间的积累下形成的,会反映出一个学校总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强的教化作用,是学校需要积极探索的教育领地。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学校一定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将凝练的思想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洗礼,通过生活的影响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扩大影响,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的有意义。
(二)全面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1.挖掘课堂教学价值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直接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在思政课中教师的教学从宏观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并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把关注点放在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上,若是教师授课的风格比较死板,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没有办法得到保证。为了能够将课堂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积极的迎合学生的喜好,最大程度的挖掘课堂教学价值,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深化辅导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心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辅导员的工作是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和学习,所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密切。利用辅导员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入是十分高效的方法。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同学展开不同类型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结合活动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进行讲解,包括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理念,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等,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认可。
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
对于大学生来说被动的学习取得的效果始终是有限的,怎样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够将这种理念投射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国家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的理解,从而带动周围人一起转变传统思想,肩负起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价值
在当今的时代中,高校大学生面临这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若是学生能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自然就对其深信不疑。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价值是在实践中的重要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分层次推进的方式来展开,尤其是目前多元化的社会中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组织宣传实践活动,并把活动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在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会成为渡过难关的钥匙,让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更强大的信念支撑。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对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学生时代特征和思想精髓,挖掘大学生存在的思想共性,采用有针对性的传播引导方式。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