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试析《哈姆雷特》
2021-11-30丛佳琦
丛佳琦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中讲到:“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立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①文学伦理学认为人通过自然选择具备了生物性外形,而通过伦理选择形成善恶观念、伦理意志,使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并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做出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产生的目的与价值就是通过对人类伦理选择的记录与批评,为后世人们提供成熟的伦理经验。
本文试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与延宕的经历,认为造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是其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及伦理身份的改变导致其深陷伦理两难的处境中不能自拔。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哈姆雷特的理性意志与自然意志进行激烈的交锋,导致其在复仇与延宕的行为中犹豫不决,这是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一、哈父鬼魂对伦理结的设置
纵观《哈姆雷特》这一戏剧研究史可以发现,鬼魂形象本身具有重要的深层含义。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来探讨哈父鬼魂的出现对文本结构与内容上的意义,寻找并且解构《哈姆雷特》剧中的“伦理线”与“伦理结”。在笔者看来《哈姆雷特》中哈父鬼魂的出现其实是哈姆雷特内心自然意志外化,同时哈姆雷特的行为也受到这自然意志的驱动,进一步推动着悲剧情节的发展,展示着哈姆雷特多重复杂的性格。
在哈父鬼魂的出现的过程中哈姆雷特经历了“斯芬克斯因子”的变异。所谓的“斯芬克斯因子”包括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其中“人性因子”体现为人的理性意志,而“兽性因子”则是人的自然意志。哈姆雷特在得到了哈父鬼魂话语的确认之后开始下定决心为父报仇并表现出对克劳狄斯无穷无尽的恨意,说明此时他内心中理性意志被自然意志所取代,展露了他复仇的野心与欲望。
从哈父鬼魂的话语内容来看,哈父是一个具有伦理意志的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逆伦的仇恨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哈父鬼魂还为哈姆雷特布置了一个任务:为父报仇。这也是《哈姆雷特》这个悲剧的伦理主线,同时以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的复仇为辅线,共同演绎着戏剧的情节。
从叙事结构来看,“鬼魂”出现以及发布的任务是在戏剧情节中设立好了一个“伦理结”,只有完成对克劳狄斯的复仇,哈姆雷特才能够完成为父报仇的道德责任,完成重新匡正社会伦理秩序的理想,从而引出了贯穿全剧的一条伦理主线——“为父报仇”。随着情节的发展,伦理结的生成与解构与伦理中心的形成与消释有关。众多的伦理结伦理主线串联在一起,构成文本的整体伦理结构。同时为了实现“为父报仇”这个目标,哈姆雷特又会触犯一系列的伦理禁忌,进入伦理两难的境地。
二、哈姆雷特的伦理处境
哈姆雷特进入了一个伦理两难的境地,这也是哈姆雷特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之处。这种复杂性由空前复杂的伦理关系造成,突出表现在哈姆雷特自己以及他要复仇一方的伦理身份都发生了变化。作为父亲的儿子,哈姆雷特有义务为父亲报仇;但是当克劳狄斯的身份转变为哈母法律和伦理意义上的丈夫、丹麦王国的父亲,以及哈姆雷特伦理上的父亲,而哈姆雷特也因此变成了克劳狄斯的王子和继子,这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巨大的伦理混乱之中,在复仇方面也陷入了伦理两难的境地。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其无论选择哪一种伦理身份都会形成一种伦理悖论,在一定语境中相应得会产生伦理结,直到这个伦理结得到解构,伦理悖论才会终止或者转移。
而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对自身理智与名誉十分看重的人,他有着极为强烈的理性意志。在剧中他曾说:“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得人声名狼藉。”他明白如果他坚持为父报仇就要去选择杀死克劳狄斯,意味着他会犯下弑君和弑父的乱伦大罪;如果他遵守了现有的伦理秩序,其内心将会受到伦理道义的谴责。所以他深陷理性与道义的痛苦纠葛之中,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深度权衡。“To be or not to be”这是哈姆雷特在身处这种两难抉择的痛苦境地之中发出的一声呐喊。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段内心独白应当是表达他面对伦理两难无法做出选择的思考。
三、复仇过程中的伦理选择与延宕心理
哈父的鬼魂只提出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要求,但鬼魂从未有具体的行动来指导哈姆雷特的复仇,至于哈姆雷特复仇与否、复仇的过程、复仇的方法都是不确定的,这就为处于伦理两难的哈姆雷特带了极大的痛苦。这意味着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的态度和做法成为考验人物伦理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对预设内容的选择正是对预设伦理结的解构,解构的过程就是个人伦理选择的过程。
哈姆雷特所处的伦理两难困境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就是他一直在探寻一个既能够不触犯伦理禁忌又能够完成为父报仇使命的两全方法,甚至在没有这样一种两全方法时,拥有高度理性的哈姆雷特对哈父鬼魂的话产生了怀疑。他内心的人性因子始终保持上风,但其内心为父报仇的欲望之火始终没有熄灭。因此生成了第三幕中哈姆雷特导演“戏中戏”的情节,这个伦理结的中心是围绕着验证鬼魂话语的真实性而展开的。在“戏中戏”导演的过程中既包括了伦理结的生成,同时也是对伦理结解构。他确定克劳狄斯杀害了哈父,并且下定决心要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但是在克劳狄斯忏悔祈祷的时刻,明明是哈姆雷特复仇的最好时机,他又一次选择了延宕。笔者认为这与当时所存在的伦理禁忌以及哈姆雷特不断强化的理性意志有关。
“在人类文明之初,维系伦理秩序的核心因素是禁忌。禁忌是古代人类伦理秩序形成的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保障。”②“伦理禁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理性意志不断增强,对伦理秩序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在原始社会中并不存在“杀父娶母”的伦理禁忌;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对乱伦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在于他违背了当时的血缘伦理禁忌;在《哈姆雷特》中,人类的理性意志进一步增强,哈姆雷特不仅受到家庭和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还受到了宗教伦理秩序的影响。哈姆雷特从小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宗教代表着一种规则、一种伦理。这众多的伦理秩序与伦理禁忌使哈姆雷特懂得用理性意志来克制欲望,保持理智。
哈姆雷特认为当克劳狄斯跪地祷告之际,正是他净化灵魂、洗清罪孽的时候。如果选择在这个时候杀死克劳狄斯,那么克劳狄斯那卑污的灵魂就得到了拯救,就不是向克劳狄斯复仇而是向他报恩。他想让克劳狄斯死后进入地狱,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表明当时的宗教信仰也作为影响哈姆雷特理性意志的因素之一。
但是在哈姆雷特放弃了这次的复仇机会之后,他又说要等待时机,说明他内心的自然意志逐渐强大,并开始真正走上了复仇之路。哈姆雷特首先讽刺他的母亲为了情欲丧失了贞操与理智,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复仇和伤害,这可以看作其内心的自然意志虽然在不断增强,但还没有完全冲破理性意志的束缚。接下来哈姆雷特血刃了波洛涅斯,此时他内心的自然意志在与理性意志相互斗争撕扯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胜利,完成了“斯芬克斯因子”的变异。随后他又将他两个同学送上了断头台,这表明哈姆雷特内心自然意志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正当哈姆雷特将要去杀害克劳狄斯,他又莫名其妙地再一次延宕了复仇。由于哈姆雷特经历了一系列的命运的变故,这让他逐渐开始怀疑是否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摆布人类的命运。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让他的理性意识又回归上风,进而导致其复仇意识逐渐消磨。他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置于受到内心自然意志驱使的受害者的位置,经历了斯芬克斯因子从变异到回归的过程。现在他内心的冲突逐渐风平浪静,人性因子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管控压制与其对立的兽性因子,这最大程度上考验了哈姆雷特的伦理选择。
四、哈姆雷特对理性意志的怀疑与反思
在众多横向生成的伦理结中还有最后一个伦理结要解开,即哈姆雷特杀死克劳狄斯,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哈姆雷特内心被压制许久的自然意志所决定的。
作为一位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保持着高度的理性。当他意识到克劳狄斯杀死了父亲、母亲,并且对自己也心存敌意。除此之外,他延宕复仇导致波洛涅斯等诸多人的惨死。遭逢这一系列的变故与惨剧,哈姆雷特彻底看清他极力保持不触犯伦理禁忌的理性意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由此他内心始终被压制的自然意志再一次冲破了理性意志的束缚,完成了他为父报仇的计划,伦理悖论也得到了解决。
另外,笔者认为哈姆雷特刺杀克劳狄斯的这一行为包括了哈姆雷特内心对理性意志的怀疑与反思,这体现了作者莎士比亚对人物非理性意识的探求。哈姆雷特在剧作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这表明莎士比亚对当时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时代精神给予了关注与肯定,但同时也表达出理性意志对自然意志进行极端的压制与掌控,让人性变得枯萎,使人逐渐偏离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剧中的哈姆雷特正是由于受到理性意志的主导,他始终试图遵循新的伦理秩序,导致复仇计划一再延宕。期间他表现出神经疯癫的状态,是由于他具有强烈伦理意志和高度的理性意志所造成的,也是莎士比亚对人类非理性状态的描写。这种被异化和僵化的理性意志让哈姆雷特心中的兽性因子被压制得逐渐扭曲变形,造成了精神上的分裂症状和外表的疯癫形象。哈姆雷特以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性被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社会理性所摧毁,这种冲突代表着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和以社会大众所遵循的社会理性之间的张力。
而哈姆雷特最终杀死了克劳狄斯,是他看到了遵守理性意志并不能够真正解决目前伦理两难的处境,反而是会为恶人提供继续作恶的机会,并造成个体自然意志被压抑的痛苦。作者莎士比亚通过描写哈姆雷特非理性状态下的行为,对人受到异化和僵化的理性提出了质疑,表现出人存在的非理性与荒诞性的一面。
五、结语
本文试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重新探讨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全剧始终围绕着“为父报仇”的伦理主线而展开,又生成了众多的伦理结,内容涉及到伦理选择、伦理禁忌、伦理悖论、斯芬克斯因子等,为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与延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对世人进行教诲,让人思考如何在保持理性主义的前提下保有个人主体性的存在与发展和关注自然意志的生存空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注释:
①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页。
②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