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浅析
——以历史教育为例

2021-11-30张效红李卫东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中华

张效红 李卫东

(1 湖南省常德外国语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2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引言

在“大思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推动学生正向发展具有很积极的作用。结合“大思政”的特点,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将二者实现良好的融合,并体现在自己的行为处事中。因此,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思政”的重要选择。在“大思政”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基于此,在历史教育中,应该有效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为历史教育实现“大思政”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其对于教育的价值具有明确的定义,所谓教育就是育人,通过科学培养中国人的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发展意识、创造意识等,从而推动学生未来在社会上能够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价值,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的公民。而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全面觉醒的阶段,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观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思政课的建设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体现在专业学科上,如果没有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教育,学生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发展倾向,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由此,学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加强学生人格的培养,实现道德和能力共同提升,让学生未来具有更为光明的发展道路。

(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我国优秀的文化著作中,有很多都提到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其中包括《礼记》《大学》《岳阳楼记》等,先天下、后自己的奉献精神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存在这样的人物,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而奋斗,而这种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是值得不断传承的,更是我国民族特有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述历史上那些鲜活的人物、奉献的事迹,从而引起学生的同理心,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将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由此,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下能够将其良好的融合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并积极努力地靠近,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观。

(二)培养强烈的中国精神

为了将中国梦切实地落实到实际,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尤其是学生,其作为有文化的、先进的社会接班人,其必须要具备强烈的中国精神,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以发展改革社会为目的,推动我国朝着更为阳光的方向前进。《易经》强调作为能够承担起社会大任的“君子”应该具有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日知录》中强调每个人在保卫国家中都具有自己的责任,绝不可以逃避。在古人圣贤的言语和行为处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确保家卫国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价值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类历史内容,尤其是在外国入侵时期我国众多的革命战士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这种牺牲是值得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的。历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中国精神。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将中国梦融入自己的个人理想,在不断深入学习基础上,文化积淀得到不断地夯实,同时其爱国精神也得以很好的培育和提升。

(三)培养良好的文化自信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深刻内容和民族精神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由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切实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是永远无可替代、无法超越的。而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具有文化自觉,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认识,对于滋养中国人血脉和基因的文化实现充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源和脉搏,才能切实认识到我国的来源和发展,认识我国历史本质和存在的必要性。“大思政”教育的灵魂,都能够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探寻到,比如从古至今对于尊师重道,都具有详细的说明,古代对于拜师礼非常地重视,虽然现阶段没有繁冗的礼节,但是尊师明理、知恩图报仍是本质,不会改变。从屈原投江、曹娥救父等故事充分看到这些古人的精神追求,于他们来说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不是生活,而是保家卫国,爱国、爱家、爱人民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不可以缺少的品质。由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我国所做出的努力,可以让学生切实明确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力量。这种团结、奉献的精神力量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和自豪。通过在“大思政”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更大的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途径

(一)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完善了以我国民族特色为主的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流中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而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地融入到“大思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且通过更为深入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历史具有更多地了解,从而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提升自己以更优异的姿态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由此,学校应该从自身情况和教学阶段出发,加强“大思政”教育形式的优化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地渗透到课堂上,以更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建设新中国之后,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不仅生活上质朴,工作上也十分勤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两位伟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谦逊助人的优良作风,鼓励学生继承与弘扬先人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从思想层面上提升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

(二)落实传统文化地位

在开展“大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想要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应该以更符合初中生阶段的学习需求传达出去,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以及历史。因此,在“大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时,教师应该可以通过实际的情境呈现,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切实体现出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优化各种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良好学习,比如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大思政”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尤其是在开展历史教育时,更不可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入,教师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其中的精神内涵,同时在历史教育的指导下,在之后的学习发展道路上,能够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应该是有目的的,明确其所具有的地位,增大篇幅,要贯穿整个“大思政”,促使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科课程能够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其次,为了促使学生实现更为深入的学习,教师还可以经常性地为其提供额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实现更为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组织相关活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当中切实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身学习和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时,需要考虑学科课程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文化内容,充分突显出其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促使学生实现对精神文化的充分吸收。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师在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地融合到“大思政”教育中,应该对自身素质以及学科实际进行客观的思考,从而能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更好的表现,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引导。初中生所在阶段正是充分吸收外部知识的阶段,通过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从而能够奠定相对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切实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在“大思政”上良好呈现,教师自身应该具有正确的发展意识,同时充分地理解。教师需要切记传授文化和精神,不要在教育中掺杂过多自己的主观意见,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开展“大思政”教育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进行相应的分析。针对这一点,教师要以更为广阔的角度对外来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刻的剖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针对其中蕴含的政治信仰、历史知识开展良好的教学,促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历史背景,切身体会我国现如今的发展来之不易,从而用历史来激励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长足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鸦片战争的故事,我们国家经历过一段很艰难的时期。从这段时期可以看到,除了制度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原因外,还与我们没有正确认识国家文化、没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从而导致思想上的落后有关。基于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汲取外来文化中有利于我国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基于我国国情开辟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道路,实现外来文化与我国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始终站在批判性角度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传统文化的应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势在必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思政”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林则徐在禁鸦片上所做出的努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鸦片输入中国的严重危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个人的幸福人生梦而不断努力。经过教育的良好改革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可以不断彰显。针对这一点,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都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应用。

结语

以历史教育为例,通过对“大思政”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改革、优化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校育人工作中,应立足于“大思政”教育实际,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满足时代进步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中华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