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

2021-11-30刘泽珊邱春梅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讲授价值观思政

刘泽珊 邱春梅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引言: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反映,在党的十七大中就有“基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诱惑力和团队的凝聚力”的明确要求,十八大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发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繁荣、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正义、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奉献、诚信和友善是公民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肩负着塑造青年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担,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务必变成在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立足点和基本任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则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是将他们塑造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各项事业所需之优秀人才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其知荣弃耻理应依循的基本规范,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形成引领作用。

一、我国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征与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高校”这一社会领域与青年大学生的三个特征。第一,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即社会主义中国建设事业未来人才储备的聚集地。在这种青年学生密集的环境中,思想传播的效率及覆盖面会远远高于其他社会领域。第二,年轻的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通讯、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黏性及偏好度较高,而同时他们也方才成年,人生阅历尚欠,对铺天盖地参差繁杂的各种信息、思想的良莠辨识能力显得不足。第三,正因上述两点,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颇有针对性地将高校青年学生视作意识形态战场的“突破口”,竭尽手段对我国各行各业的未来栋梁进行“意识形态改造”。其本质是向高校青年学生灌输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妨害其形成正确科学的唯物史观;宣扬无视法律边界、底线的“言论自由”“政治民主”,为进一步展开的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势“扫清障碍”。

互联网媒体时代下,铺天盖地涌来的各类信息、思潮、价值理念导致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其具体表现包括四项。一是部分受影响的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质疑甚至否定。二是对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甚至崇拜、主张资本主义道路。三是对自由、民主、法治等概念缺乏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合理认识,尤其是全盘接受西方势力对这些概念做出的所谓“普世”定义,并根据“外来的”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中国形成错误理解和批评。四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热爱被侵蚀和消磨,极端的还产生了个别“精日”“精美”恶劣案例。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任务。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党对高校思想工作的领导。大学在培养更多的思想、更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四项工作聚焦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

当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首先要讲清楚政治。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最为本质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塑造人的作用的基本保证。一是体现在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对这套价值观的讲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既不能借口所谓的“客观中立”而只讲“思想”却不谈政治;更不能解构、曲解或是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各项内容,例如必须严肃杜绝在讲解“民主”“自由”等概念的过程中暗藏夹带“西方私货”,或是以“实事求是”为名行暗讽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实等行为。

从这一要求来看,高校必须打造一支拥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拥有坚定政治信仰和家国情怀的优秀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程“讲不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自身就没有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真正的思想认同,没能做到秉持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没有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家国情怀。如果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存在着不懂、不信、不认同的问题,那么在课堂上就只会出现空谈、歪曲等一系列弊端。因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和确保授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背后的一整套意识形态体系形成高度自觉的思想认同。要通过更为严格的用人筛选和更为有效的能力培训,从“布道者”素质这一层面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正确引领。

(二)重视思想-行为的转化效果

高校教育之所以把思想政治课设置为一门公共课程,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助其形成科学正确的“三观”,为中国事业、中华民族培养真正的“中国人才”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传播理论知识,更在于通过价值观塑造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现实行为。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带着鲜明的思想价值导向,把其中的思想性全面而透彻地讲出来。要以让青年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得到改造、洗礼为教学目标,进一步重视思政教育对人心、行为的内化影响作用,并在青年学生的今后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成为所奉行的圭臬。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话语体系

信息时代的青年学生网络媒体影响,很大程度上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话语体系偏好倾向。基于这一客观现实,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势不可挡的今天,创新打造一套符合他们选择倾向,能产生更好教化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迫在眉睫。事实上,青年学生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较之上几代人有了更早、更直接对比中西方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之间差异、优劣的机会。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一方面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当代高校思政课程在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工作上,必须勇于尽快创新教学理念和授课话语体系。应以青年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现实思想需求、困惑等出发,寻找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侧重点和话语方式。首先既要坚持严肃而准确的政治性、学术性,又应尽可能选用青年学生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讲解。其次,是讲授方式上尤其是话语方式上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核心要义,可以有侧重性地选择青年学生最为关注、最能理解,与当代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接轨最突出的部分进行重点讲授,逐渐引导他们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价值认同。用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并非在于是用新兴的网络语言、生活语言,还是传统的政治语言、学术语言,而是在于是否凝练扼要,是否能够将“价值”“精神”“思想”“行为”等紧密结合起来,是否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形成共鸣和教化。

(四)打造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布道者”,因此当代高校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趋势及其价值理念传播的现实需求,首先就需要一支拥有深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育不够重视;同时从事相关教学研究的专业课教师也得不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工作支持。现实来看,一些高校中优秀的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转岗、跳槽等人力资源流失的情况不容忽视。

因此,当代高校有必要提高对专业教学人才的重视度,着力打造一支在政治觉悟和教学水平上都足够过硬的思政课师资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之引领,形成强有力的人员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新生代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一股热爱且擅长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扩大专业教师队伍规模,同时也应注重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无疑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一时代契机,选聘政治素质硬、理论造诣高、教学技术好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人以及各行业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门讲座或授课,以更丰富讲授主体、更宽广的讲授视角、更全面的讲授内容,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之间的思想影响力。

三、结语

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这一工作上面临着“教”与“学”两端的问题。“教”方面主要体现在身为“布道者”的教师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够了解甚至缺乏足够认同,或是不能以具有可接受性的手段将其讲授传播;“学”方面则体现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学习的热情、接受的积极性,甚至受某些因素影响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抵触态度。对此,高校思政必须重点把握政治性、思想性、创新性等要求,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引领,发挥其对于青年学生的“塑人”与“树人”作用。

猜你喜欢

讲授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