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思政课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路径探索
2021-11-30刘音
刘音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网络空间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新型人类社会生产力。网络空间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新家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入网络课堂,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高校思政课的热门形式之一。网络课程又被称为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余活动)、第三(实践教学)课堂的补充和延伸。那么,基于网络平台第四课堂的辅助作用,如何应对这种教学模式给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思政课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四个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一)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的校内基于行政班级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是在教室或实践场所开展常规的授课。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知识传授形式,起到了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常规教学模式下永远无法被替代。第一课堂的特征是严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的内容进行授课,在规定的场地和时间授课,要求教师和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校内课下训练和实训活动的综合,教学形式是在教学大纲规定下,教学计划之外开展的补充教学。高校第二课堂的特征是形式多样,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组织和设置,如兴趣班、社团活动、俱乐部、各类赛事等。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校外开展的实习实训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来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高校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派遣教师去培训学习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安排学生校外实习,提前接触岗位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率。第三课堂设立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应用技能,特点是注重实践性。
(四)第四课堂
第四课堂又称为网络课堂,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空间开展的线上教学活动。第四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直接体现,在高校教育活动中早有涉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停课不停学”,高校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均无法开展的情况下,史无前例的开展全面的网络教学活动。尽管广大师生对于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在技术和硬件储备充足的前提下,借助丰富的在线课程和直播平台,各地高校在短期内完成了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师生培训工作并给出具体执行方案。网络空间第四课堂在疫情反复和常态化背景下也顺利弥补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影响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特征是形式多样,教学资源丰富,回看重播功能强大等。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1.教育资源丰富
基于网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更全面的获得各种社会资源,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为思政课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在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环境下促使思政课产生根本变革,网络教学不仅局限于概念的讲授和经验的传承,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展示技术更有说服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动态进行有效收集和分析,找到教学持续改进的目标和把握教学进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进行学习,阅读或观看思政教育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这相较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更加生动,学生参与度更高,教学效果有保障。
2.课堂教学开放互动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课堂互动,但由于教学进度和学时的限制很难保证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互动中来。在网络空间环境下,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高效和便捷,借助教学平台、直播工具、社交软件可以进行广泛的师生互动和交流,一方面便于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地求助教师帮助解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和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对于未发生的事情做出相应的预判。
3.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尽管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坚持的理念,但受制于我国人口和教育形式,传统教学很难开展一对一的教学活动,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在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环境下,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都可以在数据分析或交流互动中得以有效收集,教师可以根据统计数据对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教师还要根据统计数据对学生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发出预警信息,对学生反馈的个性化信息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1.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乱象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网络课程第四课堂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而网络空间并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正义感正处于形成阶段,对于网络中充斥的浮躁、消极、道德沦丧信息的认知和辨识能力还不足,甚至受其影响产生危害心理健康。高校在组织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时必须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严禁不良或虚假信息进入课堂,思政课也要结合法律法规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意识形态引领,避免网络乱象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
2.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认同
网络是开放和包容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广发传播是无法避免的,但部分西方反华势力却借此机会不断传播虚无主义和西方意识形态信息。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仍未形成,对部分危害言论还没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产生了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不良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必然与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矛盾。课堂即是阵地,网络空间第四课堂虽然没有面对面宣传来得直接,但思政课程必须在教学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引领工作,避免网络中的危害信息影响学生对本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升教师网络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开展离不开技术、政策的支持,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求教师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收集意识,熟练掌握使用教学平台和其他软件处理信息的能力。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从还海量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状态信息中心找到备课素材。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和平台使用技巧,树立数据分析和处理意识,关注数据挖掘出的潜在关系,做好学习思想动态预测,教学持续改进等工作。
(二)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思政课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组织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面对网络中海量的教学信息,教师要去伪存真,选取有利于开展教学和意识形态引领的教学资源。第一是教师要明确定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资源,对于来路不明的虚假信息要去伪存真,坚决避免不实资源进入课堂;第二是教师要与时俱进,做到时刻关注国家召开的各个重大会议以及各项大政方针的变化,紧紧跟随党的脚步,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三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诉求,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为目标组织教学资源;第四是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听取和采纳学生关于教学的建议。
(三)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仅限校内线下,教师很难及时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意识形态情况。往往是在教学结束后或考试中才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网络空间第四课堂不仅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区供师生发布话题和讨论,可以在直播间发布讨论话题、投票和问答等形式的互动内容,在课后还可以通过社交软件进行群组交流等,如果学生需要单独联系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视频通话等实现非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可以消除一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面对面和老师沟通的拘束感,真正实现无障碍、多渠道、轻松自由的沟通。
(四)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力度
微信、QQ、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人们日常交流和获取实时信息提供了便利,也可以作为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制度和文化优越性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宣传来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高校可以利用公众号、微博、视频平台来发布思政教育资讯和社会正能量新闻,这些形式能够被学生接受,很容易引起共鸣;教师组织学生关注新媒体正能量账号,如反网络诈骗、学习党史、公益平台等,做好相关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或自主选择教学资源网站观看思政课慕课或短视频,发布朋友圈与其他师生交流,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文化自信。
(五)构建主体协同的多元化治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高校要形成合力,按照公共治理理论的方法来实现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治理。网络空间第四课堂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但在思政教育中必须保持主体协同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和网络媒体等多个主体的教育作用,积极引导和促成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多元的元素和方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手段,最终形成巨大的合力,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虚拟空间的延展方向,孕育了全新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的使用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空间,思政课程的特殊性也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开展也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课堂教学活动。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是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但同时也存在网络乱象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思政课网络空间第四课堂必须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教师也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