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探索
2021-11-30张俊娜
张俊娜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了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国家有关文件指出,以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角度出发,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创新弘扬,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 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指出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并从七个重点领域部署了重点任务。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怎样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实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曾经发挥积极作用的、至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有重要价值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等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演绎了五千年浩瀚的中华文明,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和高贵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生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规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执着;力行近乎仁的知行合一观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概括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政治思想文化,是国家层面的治国之道,例如老庄主张的无为而治思想,孔孟倡导的德治思想,墨子提出的兼爱、尚贤思想,韩非子强调的以法治国、刑无等级思想等,为推进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二,伦理道德文化,是个人层面的修身之道,包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为促进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其三,生态文明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例如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思想,佛家主张的慈悲为怀思想等,儒释道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有益启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人群站在不同维度、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不同的智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弘扬和传承。2014 年教育主管部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曾指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具体来说,要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阶段“教什么”的问题。另外,纲要还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为“怎么教”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指导和遵循,各学校在形式多样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重传统文化知识灌输,轻精神内涵阐释。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由于是文科类院校,不少系部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专门印制了经典名篇,例如弟子规,其包含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亲近有德行的人等内容,有很好地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者鼓励同学们在课前晨读,以及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但由于对经典名篇的精神内涵缺乏有效解读与阐释,同学们为了完成指定的任务,不得不诵读,可想而知,得不到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起不到教育作用。
作为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排斥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在心目中的地位比较高,对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也持积极态度,也就是说,学生希望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第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方法老套。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有传统文化课程,但本身设定为选修课不受重视,选择的授课内容没有经过集体研讨,各自为战,缺少系统规划,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以致在学生中弘扬的内容不突出,教育引导作用不明显,仅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另外,授课教师往往由行政管理人员,或因专业萎缩富余出的教师兼任等,由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稍显欠缺,导致本身授课方式方法老套,采用的方法还是以讲授教材为主,以教师讲课为中心。忽视师生互动交流,导致大学生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
第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都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由于探索力度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上做得还不够,改革浮于表面。有的教师没能将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而是就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等主题进行机械的空谈,思政部分和专业课仍然泾渭分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作用不明显。
三、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有效选择
青年学生身处成长关键时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易受各种错误思潮和极端思想影响。2019 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曾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使命,需要抓住这一时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
首先,利用第一课堂教学主阵地,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以提高各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支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内外的培训指导,同时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评比奖励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有机结合进相关专业之中,使学生在沉浸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达到“默默滋润”的教育效果。例如,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工伤事故认定及保险赔偿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引入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思政教育,如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家国情怀,坚守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美术教师在画房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默默地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促进学生理解天人合一思想,提高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
其次,建立一支专门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队伍,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知识,确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系统性、及时性,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教材、课程教法上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更好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次,强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立足校内和当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社会实践育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例如,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举办每年一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展卖活动,伴随活动进行的是相关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们在活动参与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及传承人的非凡创造力,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社团创新性开展工作,组织活动的能力。各院系可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联系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志愿服务,撰写相关文稿,并通过征文比赛、微视频创作等形式展现学生的所思所想,激发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驻石高职院校某系组织学生参观石家庄井陉于家石头村为例,学生们除可以感受明清太行山区人民的勤劳智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砌石而居外,更能从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这个文化符号入手,学习民族英雄捍卫国家、清廉正直的情怀。
最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三课堂的推广。第三课堂是高校利用网络平台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设计专门的传统文化宣传板块,利用微信公众号,形成多样化的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例如,专设传统节日节气板块,在相关节日节气来临之际,宣传节日节气来源,相关礼仪、服饰、美食,推介相关动漫、电影电视作品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当然高职院校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投入和保障,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中的普及,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