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资源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2021-11-30蒋帅
蒋帅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前言:在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发展大势下,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如何加速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当今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一体化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协同发展在合理布局中逐渐凸显其独特的价值,本文作者对现阶段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资源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京津冀综合体育健身休闲资源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一、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现行政策的助力。国务院办公厅实施《全民健身条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激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鼓励大家“抽出时间、带好金钱”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根据各省区给出的数据,7 万亿元的总体目标也有待实现。同时,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到战略层面。除了我国目前的政策外,中国国家统计局也将体育列为重点检查领域。
(二)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从2017 年统计年鉴来看,在我国得到大约8800 美元的平均GDP 并不会太难。根据国际工作经验,体育产业应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体育产业的增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仍然较低。2016 年,国家体委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的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在我国已经实现了,但是离资本主义国家还很远。现阶段,中国体育的处境还是比较尴尬的。每个人都越来越富裕,但体育消费的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这种情况的发生,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三)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体育健身休闲资源发展社会现状分析
社会现状首先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经营规模。根据全国17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全国内陆地区总人口13980 万人。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1%。强大的人口是拉动家庭运动健身消费的动力。可以得出,除河北三地人口略有增加外,其他两地人口均呈下降趋势。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体育健身休闲和关心健康的观念不断提高,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增加。
(四)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环境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可合作开发“互联网+体育”等新项目,推动体育用品产业、服务外包等三地体育产业升级行业。现阶段,体育APP 的发展相对较快,新技术应用的出现,让每个人的运动健身消费更加方便快捷。如:网约教练、预定场地、约球友、购买足球比赛门票等。
二、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资源共享,互补,促进产业协同
京津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资产资源、赛事资源、人力资源和消费资源,而河北省拥有发展体育休闲娱乐的生态资源。按照突出主题、转移发展的理念,就体育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而言,三地整体精准定位应该是北京“做高”、天津“做强”、河北“做大”体育休闲娱乐服务业,完成集化发展。
(二)拆除现有政策堡垒,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协调
河北省与津冀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发展规划存在较大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现行政策大起大落,行政部门要塞分工是当前政策区要塞的关键原因。京津冀综合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改变河北省与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差异,吸纳体育休闲娱乐产业资源。天津、河北优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链。增强对河北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的信心。各行政区域体育单位在制定现行政策时,要加强沟通,做好现有投融资、税收、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促进土地要素市场体育事业发展、财务系统、信息内容和技术市场整合,消除当前政策堡垒造成的体育发展差异。发展京津冀整合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推动三地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层面提升现行政策和区域堡垒,完善学术论坛和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链的信息内容。优秀的人才和行业交流创造了跨区域民俗比赛的品牌,塑造了体育人群,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三)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资源共享
完善京津冀综合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确立京津冀一体化产业、津冀协同发展的精准定位,承担北京市体育技术和项目的出口。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要素整合资源共享体系,依托共享资源体育产业优秀人才,提升京津冀综合体育产业自主创新资源装备水平。提高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综合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体育休闲娱乐企业应加强与体育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合作,利用高校深厚的体育研究力量,提升企业和区域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京津冀一体化高校和企业要打造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学研合作体系,鼓励高校、企业、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完善北京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津冀综合体育事业企校科技成果转化[26]促进了体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产业链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中,以专业人才为导向,在培养方案制定、塑造方式、塑造业务规模等层面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共同培育优秀体育人才。[27]关键是塑造河北体育产业优秀人才,实现河北省承担津冀体育用品加工制造产业的制造作用,完成产业转型发展。
(四)全民健身协同发展,培育体育休闲消费市场
解读京津冀融合全民健身与体育合作的发展,需要从京津冀融合体育与社会政策融合入手,完成体育健身休闲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为群众提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对劳动能力薄弱的地区,提供更多优惠的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京津冀一体化体育文化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要着眼于京津冀一体化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促进河北体育场馆项目投资,提升河北全民健身体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京津冀综合体育场馆和休闲娱乐展览馆合作运营,实施京津冀综合休闲娱乐养老制度,鼓励津冀老年人在河北省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不断完善京津冀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和合作发展的保障机制京津冀综合民间体育赛事,打造全民体育赛事品牌,携手合作培育体育市场需求。
三、京津冀综合体育健身休闲资源协同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动体制机制创新
创建跨区域(市)和谐组织,做好重点项目统筹规划、融合协调、统一合理布局,完善沟通协商协作制度,制定跨经贸合作方案,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探索设立京津冀综合体育健身休闲创新基金,正确引导和推广PPP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户外场馆基础建设,打造三地合作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社会群体,品牌赛事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和应用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技术人员。积极配合雄安新区规划和基础建设,践行京津冀综合体育健身休闲合作发展运行体系和制度创新发展试点和优先工作。
(二)合理的空间规划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三区功能区划,整合京津冀一体化地质结构、气候条件等生态资源,“一地”“五区”“五带”“六路”基本空间布局。
——国际知名休闲运动到达站(“一地”)。以健身休闲运动为龙头,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底蕴,开发产品,发展商业创新,探索新模式,培育新机遇,打造区域健身休闲运动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知名休闲体育目的地。
——中国休闲运动区(“五区”)。以河北省雄安新区规划为中心,京南基础建设符合雄安新区规划发展的精准定位,推动全球健身休闲运动。西北基础设施是我国以冰雪和户外运动健身为主的休闲运动区;以兴旺为中心,在北京东北部建设以户外健身、山坡运动为主的中国休闲运动区的基础建设;“涿州”—涞源县—义县作为北京西北部的中心,基本建设以户外、海上运动、健身、山坡运动休闲为主的中国休闲运动区;密云作为北京西北部的中心北京东部基本建设与世界一流城市副中心相配套的、以城市社区健身休闲为主的国家运动休闲区。
——京津冀综合休闲运动带(“五带”)。借助山川湖泊、湿地公园、草原、沙漠、山林等生态资源,以及近160 个已建成的京津冀一体化的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场所,打造草原、山野、湿地水库、滨海港口、冰雪五条运动休闲带。
——休闲运动走廊(“六路”)。以北京为中心,以六个方向道路交通骨干,选择“交通出行生态绿色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发展模式,为人民创造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休闲运动城市、休闲运动旅游小镇、休闲运动乡村形成了6 条休闲运动走廊。
结束语: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发展战略、2022 年冬奥会、雄安新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的体育政策,为京津冀一体化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里程碑式的机遇。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体育产业发展,完成京津冀一体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合作发展完成京津冀综合体育资源互利共赢战略。努力打造发展冰雪经济、体育健身休闲经济、康复养老经济,增强京津冀综合体育发展魅力。推动体育与高新技术、金融、医疗、养老、度假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提升京津冀综合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体育装备制造现代化和智能化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