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1-11-30何佳林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互动式师生实验

何佳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一团中学,新疆 奎屯 833200)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同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方可以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通过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可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掌握。同时,在互动过程中,不同的思维产生激烈碰撞,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需充分重视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一、互动式教学的特点与实施原则

(一)特点

第一,对象主体性。在互动式教学中,要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关注。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将针对性的启发、引导策略落实下去,对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进行激发,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种情况下,学生将会向教学活动中深入参与进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将知识结构顺利构建起来。由此可见,通过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能够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解放学生的思想、发挥学生的潜能。第二,人格平等性。师生之间只有将民主平等的关系构建起来,方可以推动互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若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难以保障,那么教学互动将难以得到真正实现。因此,教师需将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摒弃掉,充分尊重班级中的各个学生,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互动当中,师生之间彼此交换意见,就某一问题、知识点等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将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促使师生人格平等得到真正意义的实现[1]。第三,方式交互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动教学并不是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交互与影响。交互性是互动式教学的本质,教师需依托教学内容,在师生、生生之间双向流动教学信息,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建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情感态度与思想素养,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学相长得到有效实现。

(二)实施原则

第一,开放性。过去化学教师往往依据教材与教学计划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并未充分考虑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导致课堂互动较为生硬和单一。受主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特征明显,有诸多的突发性问题、生成性资源产生。因此,在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营造开放的课堂,善于挖掘、利用各类生成性资源,促使互动有效性得到增强。第二,持续性。互动式教学并不是单单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而是要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学生方可以有效形成、提炼和升华知识,促使师生相长目的得到实现[2]。

二、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的优势分析

(一)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交流,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初中化学知识理论性相对较强,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以进行实际的想象,通过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学习进度,通过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当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不断加快互动式教学的进程,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动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诞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教学互动式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节奏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提高之后,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发展下去,这是每一名教师需要重点严重和重点功课的。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良性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要求,对教学方案做出动态化的调整,确保整个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初三阶段引入的一门新课程,学习初期很多学生会抱有旺盛的学习积极性,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注意力学习兴趣,就成为很多初中化学老师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通过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化学课堂当中,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通过各种化学任务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应用互动式教学,还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课堂不断地拓展,整个课堂教学也不再单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

三、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提问式互动

目前,课堂提问的价值已经受到充分重视。通过有价值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新的知识,将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调动起来,进而促使课堂有效互动得到顺利开启。就目前来讲,一些化学教师并未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以及着眼点,导致提问互动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积极总结经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以便改善提问式互动的实施效果。第一,问在及时处。1、兴趣处。若学生的兴趣得到顺利引发,那么学生将会主动进行探究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们展现精彩的化学反应,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3]。以《氧气的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可开展铁丝在氧气中、木炭以及其他材料在氧气中、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当学生看到这样新奇的现象,好奇心就会油然而生。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背后的知识、规律等进行思考,这样互动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改善。2、兴奋处。若学生顺利解决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思维也保持高度的活跃。这时,教师可适时地将一些新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的深度,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第二,问在处理教材处。1、导入处。在课堂导入环节内,教师可结合旧知新知的内在联系,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便发挥出承上启下的效果。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为例,教师可先结合旧知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哪些反应中可以产生?在实验室制取中可以采用这些反应吗?”。学生给出回答后,向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序过渡。2、重难点处。化学课堂教学成效受重难点知识处理的直接影响,因此,在互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重难点处问题的设计。以《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为例,教师向学生们演示中和反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并未有明显变化产生。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两者之间是否有反应产生?”待学生给出回答之后,鼓励学生开展证明实验。通过本种提问模式的应用,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能够得到有效突破,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可得到培养。

(二)汇报式互动

本种互动形式一般被应用于实验探究课中,学生向教师、同学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时,教师可及时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组织开展起来。每一个小组所汇报的内容,皆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商讨与过滤。教师需仔细倾听小组代表所汇报的内容,捕捉和挖掘其中的生成性资源,将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来,以便持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为例,各组学生经过实验之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由于一些小组并未科学控制实验条件,导致生成的结论与其他小组存在着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小组代表汇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活动,思考结论出现差异的原因。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捕捉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必要的追问,如“烧开水在这个实验中是必要的吗?为什么?”通过此种互动策略的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可以得到培养,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可得到拓展。

(三)讨论式互动

现阶段,课堂讨论已经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向学生们抛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之后针对讨论中遇到的难题,于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解决,这样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增强,有助于达到共同提升的目标[4]。以《燃烧和灭火》一课为例,教师先提出“燃烧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导各个小组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讨论。有小组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火”这一答案,但也有同学表示怀疑,认为“火”是燃烧的现象,并不是产生的条件。面对学生之间产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大胆放手,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总结即可。学生们在深入讨论过程中,能够逐渐明白自己认识的误区以及局限性,思维视野得到显著拓展。

(四)课后交流互动

目前,一些教师并未认识到课后交流的重要性,仅仅向学生们布置了课后作业,导致教学互动性受到影响。其实,班级中很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中不具备较强的表达意愿,但在课下一对一交流中却往往能够大胆发表意见。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向课后环节延伸教学互动,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堂中尚未完全掌握的问题与疑惑。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在课堂中密切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课下询问学生对章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面对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课堂的时空限制可以得到有机打破,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对课堂互动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大力强化教学互动,在课堂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素养。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探究深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因此,为进一步改善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教师需科学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切实凸显互动式教学的价值。

猜你喜欢

互动式师生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麻辣师生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