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职校园实践探析
——以南充市中职学校为例

2021-11-30胡超杰伍银峰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中职

胡超杰 伍银峰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 南充 637150)

习总书记多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访谈了南充多所中职学校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内容涉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校各方面的评价、需求与建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主流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受历史和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古诗词背诵情况不容乐观,在回答对儒家、道家文化了解有多少时,42%的学生一般了解;在回答对《弟子规》的掌握情况时,31%的学生尽管能够熟读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由此可见,中职学生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知识数量还远远不够。

(二)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整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都是积极的,但在回答对古代经典著作的态度时,56%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翻阅,非常愿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仅占51%。这就说明半数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或有抵触情绪。这就表明中职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

(三)中职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希望学校多举办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58%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因此,完善目前的中职学校文化课程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学校、家庭和书籍是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的主要来源,通过其他途径深入了解的少之甚少。在这“大数据”时代,西方外来文化对学生头脑冲击是巨大的,导致了大量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加之青春期心理素质弱化、价值取向的扭曲对中职学生的认识也有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由此应运而生的“中国诗词大会”等类节目引发了一阵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类节目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让中职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教育边缘化现象严重。首先,中职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出现一边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边出于现实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规避的现象;其次,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深入了解,对中华优秀文化思想著作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再次,中职学校文化的氛围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也比较少。此外中职学校对学生大多进行的是粗放式管理,这种模式对中职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中职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二)文化教育开展和接受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很多中职学校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公共课程,但是部分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被课程本身所吸引。例如《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是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公共课程,其中虽然包含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这并没能吸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掌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使中职学生很难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培养的意义。

(三)学校尚未营造出浓厚的育人氛围。因为个别中职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开始就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因为未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立性,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为思想政治课程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课程设置上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轻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教育体系。

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职学校虽然各具特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校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第二,虽开设了地方性历史文化宣讲,但重视形式而轻文化,很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根植于思想中;第三,中职学校虽然组织很多活动,但主要是以科学文化为主,涉及传统文化的很少。

三、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中职学校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才能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一)增强中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使中职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陶冶中职学生的情操。中国古代优秀人物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经过教师悉心指导之下,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这样人物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在同学们的心中。

(三)塑造中职学生的性格。我国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物及事迹,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中国历代伟大学者、伟大教育家、伟大思想家的介绍,他们的思想、言行一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四、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层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中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就必须把握中职校园文化的发展特点,找准切入口,找对有效途径,施展正确方法。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显性校园文化。即以中职课堂、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活动形式、活动平台载体等可视化形式为主导的文化样式。在显性因素下,课程显然是第一位,一所中职学校有无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课程,直接影响了中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构建完善的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如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大餐。景观环境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要通过高度凝炼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物化的形式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予以表达,以物言志。为提升中职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或者思想深度,学校应组织一批学者专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设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可尝试用雕像、主题文化园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名人和故事生动呈现出来,以营造底蕴深厚的校园人文环境。可尝试通过微缩景观、文化长廊、艺术角落方式,集中展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有主题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提升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还应注重其育人目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为中职校园文化筑基和铸魂。把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培养学生向善向上、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作为开展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的根本宗旨。努力在形式上开拓创新,在方式上丰富多彩,在效果上入脑入心。因此,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以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各类动手性实践性强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动手能力。学术思想、文娱体育、实践竞赛活动三管齐下,效果显著。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深化隐性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还体现在一个学校的精神内涵,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也包括被培养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胸襟眼界、社会理想、精神气度与人文情怀。中职学校在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中职办学模式中,不应片面追求人才培养的速成法,忽视作为个体性质的差异,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家国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发展需求,要时常给予学生最大化的教育资源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中职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工程应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从爱国主义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和对生命关爱等方面都要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成为中职学校构建学校精神的基石,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为学做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旗帜。

总之,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庄严使命,对培养中职学生具备优秀的品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中职学校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挥显性与隐性校园文化合力,使显性校园文化景观与隐性校园文化内涵相互统筹兼顾,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中职学校还必须统筹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文化各个层面、各种元素中找到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育人的合力,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中职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