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2021-11-30张艳磊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课外中华古诗词

张艳磊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临城 054300)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语文课程适时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且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成为推动学生三观培育和人格成长的关键助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采取一些实效性策略。

一、合理运用课堂教学,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一)结合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上,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占据了大量篇幅,教师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时,以教材上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目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是明智之举,不仅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还能帮助教师迅速落实教学重点和确认教学难点。所以,教师要回归教材文本,深挖教学内容,不仅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高中语文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为例,古诗词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学生认为古诗词虽然朗朗上口,但是许多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当代社会不适配,再加上学生要真正地理解古诗词,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字词、历史时代、作者背景、古诗词意象等等内容,部分学生的原始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古诗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古诗词的领悟能力,引领学生通过对课堂上的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学习,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语文思维模式和搭建自己的基础知识大厦。

教师不仅要将教材文本解释地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教材上的传统文化篇目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学生长期处在中文语态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创设教学情境

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一般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例如,文言文、古典小说、古诗词等,都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学习要求。部分学生认为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的文学性太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密切,都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学生不愿意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了修正学生们错误的学习理念,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需要根据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以诗经选篇《氓》为例,这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主要叙述了一位女性的婚姻悲剧,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将简短的动画视频放在课堂开始环节,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在悲情的氛围中迅速沉入学习状态,理解主人公的心境。为了维持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构建双向互动、正向沟通的教学课堂,如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课程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分析主人公的遭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婚姻的理解等等。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优化教学流程,教师可以实现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引领学生持续学习。最后,教师除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要注意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

(三)教师不断提升自我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意识,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引领学生的标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教师穷尽一生可能也无法全部掌握,但是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我,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堂授课开始之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准备,搜集好各种教学材料,做好课堂预设和教学分析,提前分析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问题,做好解决的方案,当学生询问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前的准备进行积极的应答。

二、结合课外拓展学习,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一)课外拓展阅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各种便利化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高中生和互联网的联系十分密切,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高中生的三观培育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对信息的鉴别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他们面临互联网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思想潮流时,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为了抵御不良内容的冲击,高中生需要切实加强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的建设,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防御武器,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大量的课堂任务和繁忙的各科测试,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积累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但是,不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基础性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浅尝辄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可能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进行查漏补缺,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补充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知识的核心要素,并且帮助学生培育对应的思维模式。

对高中学段的学生来说,拓展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课外拓展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但是,缺乏学习情趣的枯燥、单调的课外阅读模式会导致学生的无效阅读,学生课下的语文学习时间也非常紧张,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性,教师需要以阅读兴趣为导向,引领学生围绕特定内容开展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促使课上的传统文化教学和课下的拓展阅读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以课堂上教授的传统文化篇目作为阅读起点,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因为学生之前对阅读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阅读类似的文本内容时,会有一定的原始兴趣。但是,不同学生对同一阅读文本的了解程度和阅读情况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学生也可以借助对同类型作品甚至同一作品的深度阅读,进一步查漏补缺,深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巩固自己课上所学的知识。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红楼梦》的选节为例,节选的片段虽然不算特别长,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关键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一古典名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热爱。学生阅读这种优秀的古典名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授课完毕之后,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对来说比较浓厚的时候,给学生设置和《红楼梦》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进行一定的延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顺应《红楼梦》整本书的逻辑结构,阅读和教材文本密切相关的内容,了解故事的进展并且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色。如果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充分,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情趣,教师不要拘泥于固定的课外阅读文本,而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开放性的阅读范围,仍旧以《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教学文本为例,除了引导学生围绕原著开展深度阅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评价和分析《红楼梦》的红学名篇,分析其他人的阅读思路和阅读维度,并且和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比对,从更深刻的阅读材料中汲取文本的养分。

(二)其他课外活动

除了拓展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趣味性较强的其他类型的课外活动,例如,部分高中学段的文言文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文言文中描述的时代相差较大,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思维模式,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将部分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将难以理解的文本情境具体化为学生的表演。当然,教师和学生要选取有一定冲突性和理解难度的文本作为基础性剧本材料,因为难度太低的文言文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没有冲突性和戏剧性的文本则无法编排成情节跌宕起伏的课本剧。师生要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进行课本剧剧本的编排和课本剧的排演,在全面反映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启发性、创造性的文本内容。因为这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活动需要耗费一定的准备时间,因此师生可以在课下选择合适的时机,集中完成各项任务后,再选择合适的场合演出课本剧。

教师还可以组织其他类型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社会信息调查、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情境绘制对应的黑板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现代理解改写课本上的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学生在课后时间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和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视频节目、学生总结自己目前掌握的所有文言文常见基础字词并且制作出学习表格……

此外,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以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客观诉求作为价值遵循和教学导向,教师设置一定教学任务的目的是希望给学生提供一定指导,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和积累各种传统文化知识,规避一些课外学习的现实问题。但是,学生的课外学习状态和学生的课上学习状态不会完全一致,教师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外也能保持课上的学习节奏,所以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拓展学习进行过多的干预和限制,也不要在基础学习任务之外设置数量太多的额外性传统文化学习任务,也不要设置单调、机械的阅读任务,过于沉重的课外学习任务不仅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情趣,还有可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和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分别从课上和课外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合理运用课堂教学,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二是结合课外拓展学习,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关键引领者,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环境和学生的客观诉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实现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学,切实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课外中华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