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在自媒体背景下的问题分析
2021-11-30曾子衿
曾子衿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0)
引言:思政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工作的主要,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要依赖于各种政治类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这种方法内容枯燥,方式简单,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自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生了改变,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自媒体是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持续创新发展。
一、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是指普通公众分享自身的事实,属于一种新的新闻途径,自媒体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信息传播的认知,实现传播的平民化与自主化。
常用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是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自媒体逐渐变成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变成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阵地,网络的交互性让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大学生能够按照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情况做出自主选择与学习,不再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媒体,协调整合全部信息资源,创建海量信息环境,打造互动交流平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1]。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信息的传递更为方便,传统的思政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思政教育实效性低,而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高校学生能够利用开放平台获取或传递信息,扩大了思政教育空间。从教育者的层面看,可以自主发布体现主流价值取向的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实现大学生和自媒体的个性化沟通,提升教育针对性。
自媒体不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而属于互动的交流媒介,教育双方都能够在开放的平台上进行互动,对应的反馈更加及时,学生与思政教师之间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提高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自媒体的诞生,让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方向转变,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加强了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可以就疑难问题在线上进行讨论,在激烈的探讨中明确立场,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使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获得提高。另外,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了解到许多的其他学科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储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做好主体队伍建设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主体决定了自媒体教育的内容与走向,加强主体队伍建设是重点。首先,应坚持党性,遵循党的原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具备意识形态属性,坚持红色信仰,将党的声音作为工作的导向,应把握思政教育内容的话语权,培养出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人才。教育主体要不断调高对自媒体文化的认知,摒弃怀疑与嫌弃的思想,迅速接收新型教育方式,加强教育影响力,教育主体应转变思维,借助自媒体丰富的信息数据,加强教育工作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学生得以更好地融入至教学中。
很多的不良信息借助自媒体获得了传播的机会,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传统应急措施无法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起良好的舆情分析和处理机制,保证自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转,有关部门要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形成集采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严密筛查各个信息,实行科学管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保证形势始终处在可控范围内。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要培养其鉴定的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想与行动的指导。高校管理者应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权,重新审视自媒体对建设校园文化的影响,将弘扬正能量作为主要目标,采用科学的“议程设置”,利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用科学的先进文化抢占舆论阵地[2]。
(二)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开展基本媒体素养的培训,可以让思政教育效能获得最大化。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自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社会信息,涉及很多负面新闻与虚假新闻,因为缺乏严格的管理方法,主观性强,缺乏真实性。高校学生要学会过滤掉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可以准确辨别各类新闻,不盲从、不跟风、不造谣,最大限度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充当领路人的角色,以其号召力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应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便捷优势,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到消极因素所干扰。可以根据身边事例,以各种生动案例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媒体,可在复杂的信息中明辨利害信息。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方可连贯传授知识,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办教学的核心,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制作精品网络课程,使教学效果得以更好呈现。
现阶段,社会正处在大发展阶段,各种思想与观点激励碰撞,为学生带来思想困惑。若想更好解答上述困惑,严禁使用简单封堵的方式,要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所带来的影响,第一时间为学生解答疑惑,传统媒体要加快信息化转型,借助新型媒体助力传播模式革新,做好宣传布局。
(三)创建思政教育平台
通过构建自媒体平台了解思政工作者的思维,利用微博、微信建立起自媒体载体基础,借此扩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接受主体价值与主体意识,建设完整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整合内外资源,各高校之间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学习与交流,共享信息资源,打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要不断对思政教育网进行维护,积极宣传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方针,与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选择议题过程中要结合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不可一味地说教,注重同学生的互动,提升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图文并茂的优势,提升宣传内容的吸引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在广泛运用自媒体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增设各种专题栏目,对各种要点问题进行辩论、访谈与调查,不仅要借助自媒体制作DV、课件,还要利用条幅、板报等形式,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
(四)培养优秀教育人员
高校思政教师应主动放弃身份与权威性,拉近同学生间的距离,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提升学习积极性。思政教师应解放思想,主动掌握有关自媒体平台的有关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自媒体会对学生产生哪方面的影响,借助自媒体知识开展教育,使学生感到更加的生动有趣。思政教师要更为注重价值观的多元化教育,增加师生互动,观察学生的朋友圈,实时掌握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给出建议,同时研究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自媒体容易引发消极现象,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冲击,应制定对应的管理机制,符合自媒体时代的特点规律,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推进,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若只依赖制度的强制性约束,难以确保思政教育目的的落实,要加强媒介素养,树立媒介意识。要将自媒体当作推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阵地,鼓励学生科学使用、理智应对。
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价值选择更趋向于多样化。在网络大环境中,多种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共存,大学生在获取先进思想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反动信息所影响,网络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阵地,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让先进文化与主流声音占领网络,纠正思想航向,达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效果。自媒体并不会由于大量地使用而贬值,人们的充分利用则更能已显出其应有的价值,要对全体数据进行处理,提高分析效率。
(五)促进自媒体应用
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应用,要深刻认识到自媒体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高校应注重自媒体平台的开发,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自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各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要吸引全体学生关注学校的思政自媒体账户,统计学生在使用时生成的数据,制定出最佳思政教育模式,使用虚拟平台的过程中不可脱离真实的教学状况,以此为依据将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进行融合,整合网络资源与现实资源。运用线上线下共同作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还能够进行转发,创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思政教师需努力学习自媒体知识,拥有同学生沟通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的“教”和“育”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借助大数据技术,了解时下的舆论导向,加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时效性,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媒体培养,树立公民的责任感,要对法律保持敬畏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世俗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论:总而言之,自媒体已被大学生广泛应用,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不管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都面临着严峻考验,迫使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转型与调整,将自媒体和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自媒体自身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