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优化策略路径探析

2021-11-30王亚琴那日苏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形势教师队伍教学内容

王亚琴 那日苏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明高校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教育部于2018 年4 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渠道。它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时更新思政课内容,探索适合不同时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为以后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的形势与政策,对照新时代的要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待解决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自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来,不少高校在积极探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长期以来,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偏重知识灌输式的专题讲解或是讲座形式为主,教师被动消极的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消极的“听课”,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形成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以大课授课方式进行,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同时上课,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师生互动的难度更大,多数学生课堂基本无参与感,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偏重时事讲解,政策分析和理论讲解,因为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容易进入一个似懂非懂的怪圈,课堂过于抽象、沉闷和枯燥,学生容易出现上课走神和开小差现象。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理性、全面地思考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无法把握相关政策的来龙去脉,达不到理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滞后,实效性不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时效性,教学内容以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不断地增添教学内容,传达和贯彻党中央的重要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其核心精神,防止产生错误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不能及时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尽管相关部门开学初会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点,并展开培训,但培训教师的覆盖率不高,备课时间较短,教学讲义准备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加上形势与政策本身变化快,需要用各种途径去搜集有效准确的信息,现如今网络发达,传播速度较快,搜集资料也比较方便,但需要有效筛选相关资料,学生接收信息的速度有时甚至比教师还快,这样也会引起一些教学内容的滞后问题,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团队方面,很多高校采取的是专职+兼职的教学团队组成方式。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形势与政策已经进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体系,但没有得到与其他思政课同等的待遇,形成一个“孤岛”。尤其对本课程的教师分配极为不合理。有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教师比率不到50%,没有形成专门的教学队伍。尤其是缺乏资深教师,部分现有教师难以做到准确把握重大理论和重要政策,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难以做出深刻透彻的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出满意的解答。兼职教师大多数是本校的各院系的辅导员,因为知识背景不同,辅导员讲课很难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专业性不强。因此,高校缺乏一批专业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优化策略路径

根据以上提出的关于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

(一)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动角色,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程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首先,尝试讨论式教学方式。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事前将专题及要求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下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和相关文献的阅读,围绕专题形成自己的思路与逻辑。课堂上进行讨论,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班授课,可以事先分组形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教师做到把握讨论的节奏和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和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澄清误解,理清思路,最后达到教学目的。其次,尝试案例分析教学方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政策性和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大,课堂沉闷。因此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加入一些案例分析式的教学,通过选取典型的,代表性的案例的讲解,做到深化知识举一反三的效果。最后,尝试加入一下社会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能只拘泥于简单的课堂讲解,还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多维度的相关实践活动。一是调研实践,通过直接的调查研究开展直观的具体的体验。比如经过我国边境口岸的调研,了解我国边境贸易的发展,以前的边境是与贫困、偏远相关,但通过学生调研实践发现如今的边境地区依然有了新景象,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服务实践,通过共青团活动,学生的校内外活动,组织公益活动,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变化和关注焦点热点问题。比如大学生利用暑期进行公益支教活动,到偏远地方为当地孩子们带去科学知识以及新的思维模式,鼓励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的横纵贯穿,师生互动

首先,教学内容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具体的事件、政策或是社会现象为主,没有一个理论脉络可循,只讲纯粹的讲解事件、政策或是理论,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都很容易获取;只是讲时政没有理论支撑也很难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只有把理论讲解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紧密结合,才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魅力。其次,教学内容需要现实与历史的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所面临的一些时政问题,现实问题与理论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不仅这样我们还要进行历史追溯,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起来,因为每一件时政问题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只有了解其历史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解读现实问题。教学内容要不仅关注时政问题的横向性,还要贯穿古今重视纵向联系,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也让懂得为什么。最后,不仅重视教师的讲授也要尊重学生的表达。随着大众传媒、互联网等高科技的蓬勃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的便捷、快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能利用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对时政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也并不陌生,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进行“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片面的观点进行及时地引导,这样的教学才有声有色,充满活力。

(三)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键所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内容范围广,教学任务繁重,需要有配齐足够数量的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政治和理论素养,做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下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需要根据国际形式与国内发展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能够清楚地讲解各领域知识和最新进展,因此在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要求远高于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必须要有足够量的教师队伍,用高质量的专职教师队伍来承担主体的教学过程,组织和引导辅导员进行形势与政策辅助教学课程。还可以组建本地区多所高校间的跨校教师队伍,打破校际间的堡垒,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也可以聘任当地党政机关的领导,企业家为兼职教师,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工作。同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通举办专题培训,组织教学研讨、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考察,来提升形势与政策和课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结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阶段,如今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日益提高,这对其课程的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据《意见》的顶层设计,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以适应我国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优化的首要任务。专题或是讲座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优化,在这基础上加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及课堂课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途径方面,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优化的关键。不仅强调用什么方式传授形势与政策课程,还要重视传授什么知识。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光讲国家政策、理论知识以及时政内容,这样的课程沉闷无味,也不能一味地讲时政案例,这样不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初衷。要结合理论结合实际、现实结合历史,让知识在时空中有机融合,做到系统性传授的目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讲授学生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知识入脑入心。教师队伍建设而言,需要组建一批高质量的专职教师队伍,来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体教学,可以组建跨学校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邀请党政领导进行讲座等,专职+兼职有效结合达到教学优质活泼的效果。

猜你喜欢

形势教师队伍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