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在云南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大理大学为例
2021-11-30王亚楠
王亚楠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英语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而国际化人才的英语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1]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昆明市以外的众多地方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尽管生源吸纳了全国各地考生,但云南本省以及学校本地学生仍占大多数。这就造成英语学习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方法习惯更是千差万别。以大理大学为例,全校学生有来自全国各省的同学,高考分数以及格线及以下的为主,高分大多来自省外的同学。部分同学尤其江浙沿海一带的同学英语口语基础较好;而云南省内的学生大多习惯英语学习以读写为主,因而口语相对薄弱。而大理本地学生,其中的白族同学发音带有明显的白族口音。另外,大理地处云南西北部,尽管旅游行业发展良好,但还没有形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大环境,学生在课外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鉴于以上教学实际,笔者以《课程要求》为理论基础,探索适合云南地方院校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理大学立足自身学校硬件条件、人文环境、生源等条件,制定适合自身的大学英语教学具体目标,例如,听说能力的培养除了基本的练习,还侧重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如旅游专业可侧重旅游英语的练习;艺术类专业可预设与专业有关的情景进行练习等等。学生按需练习,汲取养分。从大一入校开始,笔者建议和鼓励学生定期阅读中英文期刊报纸,了解实事,获取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咨询,紧握时代脉搏。如此一来,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还能让增加学生在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储备,拓宽国际视野。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把听和说放在英语教学的突出位置,并不意味着削弱语言教学的其他方面。作为语言活动,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说和写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渠道,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应分割和对立。[2]
二、教学要求
大理大学学生入校水平词汇量大概要求在2400 左右,经过大学阶段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同学要求达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要求,具体标准为:
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题材熟悉、篇幅较长、语速为每分钟150 词左右的会话、谈话、报道或讲座,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能运用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2.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进行比较顺利的日常交流,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3.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阅读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杂志上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80 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 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和寻读。能借助词典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4.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主题基本表达个人观点;能写出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借助词典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读书报告。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30 分钟内写出120-150 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语法正确。
5.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语国家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 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6.汇量:领会式掌握5500 各单词和1200 个词组(含括中学和一般要求掌握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200 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复用式掌握600 个词组,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熟练运用的词汇。
而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详见《课程要求》)
三、教学模式
《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大理大学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主题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基于主题的以读为核心的读、说、写”综合课、“基于主题的以听说为核心的视听说”实践课、“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等课程。教师在这个大模式下根据各教学班实际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展现教师教学风格。笔者总结了十几年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具体是:
第一部分,带任务预习。教材每一单元提供一个话题,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如话题背景知识、相关热点话题、微课视频、词汇等,学生自主预习并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话题相关信息及做拓展思考,以口语或者ppt 的形式在课堂呈现。
预习还包括课文的预习。同学课前通读课文,分析作者的观点,写作方法、阅读方法,并找出难词难句。
第二部分,带任务学习。课堂教学开始,先由教师导入话题,同学提前分组,各组充分利用预习中查找到的信息展开交流,讨论或者辩论等。在规定时间结束之后,各组指派一名同学代表来做该组观点的总结。其他同学可作补充,作为该小组的加分。发言的同学记个人口语成绩及课堂表现分。这样一来,同学为挣取平时成绩及为小组加分,积极发言,纷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气氛也得以调动起来。
同学讨论之后是教师的点评及总结。教师对同学的表现简要点评,将其用得好的表达方式挑选出来展示,有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还可就相关话题补充知识点或者进行拓展。在完成话题的头脑风暴及听说练习之后是就话题的写作练习,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教师可安排一个段落或者提纲式写作。
课文学习的部分实行小组负责制。每一小组负责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课前该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课上负责找出难点及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教师查缺补漏,对整单元进行梳理和强调重难点,并做拓展。
第三部分,带任务练习。每个单元的学习延续两周,第一周以听说读写练习为主,而第二周则是综合练习,包括听说的延申练习,阅读技巧的训练,翻译练习,四六级练习等等。具体方法是:同学课前自主完成课内所有习题,课内自主讲解答题过程(同学轮流做,按照做的情况教师记平时分)。教师督促学生完成练习,并发布任务和补充拓展练习,学生课内或者课后完成。
四、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除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之外,还应涵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5 年修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课程体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类课程。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安排,如跨文化交际可以单独设课,也可融入通用英语课程。
我校按照《课程要求》和《教学指南》要求积极进行开设ESP 课程的尝试。但鉴于大部分同学的基础,只能在少部分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学中进行尝试,还未能普遍推广。但教师在四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会加入ESP 或者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笔者的方法是:我校医学类专业大学英语课开设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第二学期开始增加和学生专业有关的学科英语内容,通过教师有效引入或者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分享的方式开始接触和熟悉学科英语的内容;第三学期是拓展学习的学期。通过大一两个学期的基础铺垫,同学已具备一定词汇量和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基础,这时候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英语及英美文化。比如读英语诗歌、小说、戏剧,感受英语的魅力,与此同时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为成为国际化人才做准备。
五、教学评估
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具体为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包括口语考试。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含其整体素质的提升情况。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完全否定传统课堂;充分采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重要性降低。课堂教学由教师组织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答疑解惑,监控学习过程,与同学进行人文情感交流,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引领,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