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探讨

2021-11-30刘甲忠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个体教学活动高中语文

刘甲忠

(盐池县高级中学,宁夏 盐池 751500)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人生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将德育教育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依照实际教学需求开始尝试渗透德育教育,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所以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适当的课程安排,来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具有非系统性、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及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遵循经常性、适时性、因材施教、文道结合等原则,不能急功近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课内外及教师自身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有效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方开发德育资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社会各个领域对于人才整体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作为基础教育领域要重点强化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社会的整体进步以及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作为学生个体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年轻气盛的儿童,但其心智也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对高中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能够有助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其辨别是非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作为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找准教学活动开展的契机,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来展开德育教育,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改变目前的教学形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基础,能够让学生在正确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次,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语文学科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向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成长,在强化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最后站在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语文学科当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符合现代教育的改革方向,同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入德育教育能够完善现有的学科教学结构,对于语文学科地位以及基础学科意识的形成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引导教师在选择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强化自我认知和反思,对于其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要求不够严格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但会因为年龄小而放松对其思想意识方面的管理,因为教师的管理要求不够严格,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面对这些情况,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思维,避免不良问题的出现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情况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学行为不够规范

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要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的规范,这对于其日后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加约束自身的行为,要规范自身的举止,防止自身不良行为或习惯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但目前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在岗不爱岗、不敬业,甚至有的教师会经常出现迟到或缺课的状况,如果不及时调整这些现象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从思想上加强自我认知,意识到自身教育行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思想素质的优化,以此来完成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组织方法存在不足之处

目前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缺乏合理的组织规划,难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现有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强化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够在保证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吸引学生的关注。良好的教学组织结构,不仅能够展现教师的个体能力,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德育教育,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的优化[1]。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活动是其实现知识吸收的主要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作为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语文课堂当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书本教材,所以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来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语文知识时,要重点向学生介绍文章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体会其思想内涵,进而实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在讲解《离骚》一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屈原的伟大事迹,让学生在了解屈原精神的同时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有关屈原的视频,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

(二)依托作文写作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会对高中语文成绩的提升起到重要影响,作为在语文考试当中所占分值相对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的写作情况会直接反映出其道德品质的特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写作课程的培训,要结合文章来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思想异常,在写作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强化学生良好品德地树立,还能够让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认知。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实际生活相符合的题材内容,让学生站在事物的表面来观察其本质,引导其实现思想的升华,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这些优质的作品当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写作竞赛,让学生在完成文章后进行交流沟通,来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要结合科学化的评定来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的写作活动,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难以在课堂上学习到自身成长所需要的全部德育教育内容。所以教师要站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符合学生个体认知的心理活动。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强化对学生的德育养成,结合多样化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成个体情感,进一步提升其道德素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强化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观看《我和我的祖国》一类的爱国主义电影,让学生在课上根据自身观看感受做出分析和讨论,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3]。

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在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开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实现其个体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个体教学活动高中语文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