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分析
2021-11-30彭桂梅
彭桂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十小学,新疆 库车 842000)
一、引言
儿童时期是其发展关键期,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更要承担起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重任。但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语文课教学程序化痕迹依然存在,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难以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等等。因此,需要探讨新的方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时代需要,引导学生有效明确语文学习脉络,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对学习语文的技巧有效掌握,增强学生的语文内涵,提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要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升,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上述目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为了对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改善,国家开展新课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教学实践相结合,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明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如对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竞争意识等。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征基础上,应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为后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
受到应试教学观念、环境的影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对于传授考点知识相对比较重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牵引学生掌握、了解相关的考点知识,对语文教师归纳的重难点掌握,以此完成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上述情况虽然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并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长时间不改变可能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学习的错误学习习惯,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育程度不同,培养、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身情绪的掌控相对欠缺,且理解掌握能力也有待提升。该种状况下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有相对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以及专注能力,学生这一阶段有较重的玩心,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无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该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造成影响。此外,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还包括教学环境。就实际教学环境看,现阶段有的小学校并未形成成熟的教学环境,因此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教学观念也使得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些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内容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认为自己对语文课程比较熟练,因此不必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也使得学生缺少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对学生学习状态造成影响,阻碍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探索语文知识的海洋。很多因素都会对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造成影响,下面就此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监督
预习即提前、预先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自主预习的习惯相对欠缺。教师需要在明确上述问题基础上,应用针对性措施,有效监督学生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知识预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最开始阶段可以规定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内对新知识预习,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在学生可以进行独立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应用多种导学工具,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预习,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自主预习。以课文《桥》为例,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阅读课文并标识出其中的重点生词“放肆”“揪出”“搀扶”等,同时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标注,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文对相关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如“咆哮”“拥戴”“跌跌撞撞”等。但是在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从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二)语文课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教学领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升的过程中,可以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以有效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对多媒体应用过程中,熟练程度不足,课文内容与找的材料之间的衔接不足,从而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针对该种情况,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专业知识加强学习的同时,积极学习多媒体操作,从而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课文《九色鹿》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本文中的内涵,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九色鹿》这一动画,在观看动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明确九色鹿的高贵品质,并引导学生坚决杜绝调达的错误行为,帮助学生明确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促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为学生创造自主实践活动的时间
自主实践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积极表现自己,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学生在开展自主活动过程中,能够明确自身的弱点,从而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可以积极开展自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自主发挥,避免出现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以课文《找春天》为例,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促进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投身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景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小作文,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感悟投身到大自然的乐趣,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连接
生活与学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丰富的场景。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生活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为了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构建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细化讲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但就实际学习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进行生活教学过程中,并未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沟通,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注意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五、结束语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也是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时期,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实现终身学习,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合理应用针对性策略,促使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使之在今后的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