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影视后期(After Effects)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2021-11-30汤玉峰
汤玉峰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场颠覆性变革正在教育领域悄然发生。在2018年9 月10 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全球影视行业前景一片大好,特别是国内的影视行业,发展更是迅猛。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自媒体从图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对视听内容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引发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据数据显示,“影视动画”等专业的就业率超过90%,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通过职业培训进入到数字媒体技术这个行业。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影视后期人才,这也是国内影视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学生通过影视后期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除了能够了解影视剪辑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掌握影视特效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影视后期软件如AE,进行后期特效制作以及合成创作等工作,涵盖的内容范围特别广泛,包括MG 动画制作以及图层、文字、抠像、特效、跟踪、声音特效、粒子特效等。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影视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薄弱、综合实训项目操作能力不强,与行业内相关岗位的要求脱节,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通过调研目前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企业的用人情况,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及熟练程度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不得不进行二次培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老师没有教、学生没有学、用人单位要求高”,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市场脱钩,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性要求。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其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则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及高职院校已经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讨应用型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对策,对于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低
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具体实践活动中,一般情况下,老师往往会强调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学生对课堂知识点、技术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明确。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这就导致了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不高,课堂沉闷,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中,难以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点,进而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后面的内容就越来越难以理解,长期如此,只会使学生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产生放弃的念头甚至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
(二)课程设计不合理,衔接不紧密
影视后期课程要建立衔接紧密、具有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教学培养方案,使其可以更好地进行衔接教学,以影视后期(After Effects)为例,其和图文设计(Photoshop)以及非线性编辑(Premiere),在课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衔接和连贯性,但是有些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忽视这种连贯性和学习顺序的科学性,将这些课程设置在同一学期,或者未修基础课程的情况下,便开设影视后期课程,人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应用型高校能否培养出能力扎实,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毕业生,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目前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基本是以理论性人才为主,对于实践性教学无论从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方面都有欠缺,无法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无法解决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技术性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力是无法胜任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虽然近些年,应用型高校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行业内引进一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教师,极大地弥补了实践教学的短板,但目前双师型教学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不足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四)校企合作课程未落到实处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指出了出路。校企合作直接关系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但是从现状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造成学校对企业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不能合理有效地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实验实训内容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课程实践。
二、改进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对策和方法
(一)明确实践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通过项目驱动,分解实践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且必须参与实践过程。以翻转课堂的方式促进项目化实施,利用线上线下时间师生共同解决项目问题,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究式的主动学习。通过翻转课堂和项目化驱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二者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帮助学得慢的同学,实现学生由学到教的角色转变,在向别人讲授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知识,大大提高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
(二)在制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课程的连贯性,要做好相关的层次区分,做好教学的定位,建立影视后期衔接课程的层次化体系,要对各年级的课程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课程重叠、扎堆学习的现象,合理安排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学习能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学习效果不打折扣。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即让教师走进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将他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了校企教育的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提升应用型高校相关实践性课程与企业需求的贴合度,同时也能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落实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团队,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企业的参与比重,共同参与制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精准的实践性环节训练,共同参与到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中,将课程标准对应行业标准,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及实训案例,在学生掌握了适度的理论知识以后,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作为学生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逐渐掌握企业所需技能。
总而言之,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内容,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课堂参与度的可能性,改进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教学手段和内容。影视后期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实践,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影视后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的影视后期方向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