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1-11-30柳珊
柳珊
(河北省邢台市育红小学,河北 邢台 054000)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学生心理问题令人吃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先教书,后育人”为“边教书,边育人”,二者同步进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原因莫过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少父母教师的关爱、学习的压力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类学生,班主任要找准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筑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能形成性格。作为培养下一代的教师,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条,要学一点心理卫生常识,注重自己心理健康,加强自我素质修养,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水平、能力,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挫折,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在学校教育中,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因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只有堵住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让每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典范作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心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心理健康是保证人身体健康的精神基础,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更应该深化这一认识,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力求把学生导入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建立心理预报网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所以在成长中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的影响和伤害。所以,许多教育专家都一致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稳定下来。一方面要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心理预报网络,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关于心理预报网络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全面展开,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之路。所以,学校要以学生为单元,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预报网络,在小组长、班长、教师的大力合作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学校还要以班级为单位营造优美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如要求各班加强班风班级建设,借助班名、班训和班徽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定期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以营造舒适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勤宣传,乐接受
勤宣传、多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被更多的师生所接受。要想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到更好的宣传,这是前提,因为只有师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接受这类知识。学校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通过校园广播和宣传栏等标语让心理健康教育被众人所熟知,努力在校园营造心理健康疏导教育的氛围,让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全校做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以及教师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知晓什么情况下应该及时去心理疏导室接受教师的疏导教育,什么情况通过自行调整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在课程中设立心理与健康辅导课程,课时设置不宜太多,保持一周一节即可,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大纲中,同时要设定考核标准,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降低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疏导室是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场所,能够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被他人所知晓,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场所。心理健康疏导室应购置相应的心理疏导设施,让学生放下包袱,放松心理,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毫无保留地暴露给心理辅导教师,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制定适宜的心理辅导方案,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心理辅导教师要为学生设立心理档案,通过问询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校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对心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疏导,将这类学生记录在学生各自的心理档案中,为后续的疏导治疗打下基础。
四、拓宽工作渠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班主任要树立创新意识,拓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以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如学校要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为中小学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发挥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宣传渠道的作用,并将学校网站、微信群等利用起来,开发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和作用,鉴于此,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经常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如举办各种辩论赛、作文比赛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熏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矛盾、压力、烦恼给学生的适应带来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他们的自我意识、性心理都有很大的发展,由于身体迅速长高,精力旺盛,又因知识能力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所以,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产生了成人感,在极力表现成人的作风与气魄的同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这时他们对他人的言行极为敏感,极易引起情感上的自我联想、情绪波动。心理学家称为“风暴期”“躁动期”“心理断乳期”“精神饥饿期”“第三反抗期”等。名目之多,正说明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班主任要适时地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等及时加以疏导、引导、指导,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正常水平发挥,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特别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专门开设针对性强的健康讲座,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教育质量必将事半功倍。
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宽容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班主任老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时机的问题。就比如说我哥哥家的孩子吧,每次考试过后很紧张,担心分数不理想,怕老师和我们批评,或者觉得很丢脸,开始我还没有引起重视,后来发现她的心理负担越发加重,于是我就对她进行疏导,告诉她考试只是一个小小的检验,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时候,也总是很宽容地对待,没有对其大吵大骂,是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总结错误,还时时鼓励她,说能力比分数重要,只要有进步就好,还和她一起去野外运动放松放松,久而久之,她也就没有这些顾虑了,恰恰考试的分数却很理想。我想宽容的对孩子肯定会促进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较脆弱,对涉及孩子的隐私,心理辅导教师应有保密意识,以取得孩子信任、保护孩子心灵。我听一位教师讲述她的经历,一次学校开运动会,孩子们大都热热闹闹去操场开运动会。结果一个孩子留在了教室,他留在教室是悄悄翻同学的书包,去偷东西。她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狠狠揍他一顿,狠狠骂他一顿。恰好这时办公室又来了许多孩子,大家看到这个耷拉着脑袋的同学,纷纷问他怎么啦。我赶紧说没什么,等其他同学都走了,我才对这个孩子进行教育。我给他列举了许多例子。最后和他约定,只要他不再犯,我就替他保密,孩子很感激我在同学面前替他保密,保证说不会有下一次。在后来的日子,这个孩子果然没犯相同的错误了。
七、全方位、无死角
加强对家长的心理辅导指导,让学生的心理辅导不留死角。父母的陪伴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最直接原因莫过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通过家长的陪伴与疏导,可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找到宣泄的出口,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九成以上的学生家长没有看过关于孩子心理健康辅导的书籍或接受过孩子心理健康辅导的相关教育,在西部落后的农村地区就更无从谈起了,没有条件也没有意识,因此,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心理辅导指导,让心理辅导全方位、不留死角,这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或印发相关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家长明确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让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品行影响,家庭是对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最開始、最直接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倘若一个家庭缺乏温馨的氛围,家长整天忙着玩手机、喝酒、赌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注重对孩子的品行进行教育,不管不顾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受到积压,这种环境影响下的学生往往比较极端,感受不到社会的温暖与他人的热心关注。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要始终坚持学校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通过不懈的努力,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