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程思政理念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2021-11-30张文菊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思政德育课文

张文菊

(甘肃省临夏县土桥镇三角堡小学,甘肃 临夏 731100)

前言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居首位。这充分体现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习总书记曾说过:“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讲,德育这个扣子必须要从小开始。我国习总书记在召开座谈会中多次表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由此能看出德育在国家所占据的地位。然而在小学时期开展德育,如果只依靠教师利用教材以及思想和经验开展,是无法收获良好成效的。首先小学时期的德育课程占比没有语文课程多。其次,德育不只是道德说教,而是需要小学阶段多个学科以及多位教师的完美配合,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语文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比较大,并且语文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更为丰富多彩,将思政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能真正落实德育教育工作,使语文课程与德育形成相互协助、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老套

当前,我国对于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主要还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校的整体升学率。所以,教师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将重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灌输式、一刀切”等,并且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授课思路进行知识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作用被压制。老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为,语文课程过于枯燥、乏味,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弱化,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二)教学流程固定

在具体的授课期间,多数教师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特点等。而是按照系统性的教学大纲进行固定化的知识传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如课文的讲解都是按照统一的流程进行:学生字、讲词语、读课文、分析文章思想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流程才是科学、合理的,从而忽视了课堂的提问环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是过于浅显,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多重阻碍。

(三)忽视能力培养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其中重点、难点知识的位置,将课文中的所有知识部分轻重的“一股脑”教给学生。同时,也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虽然学生学习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但却无法真正将行灵活运用,知识的实用性被压制。

二、立足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策略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国际化的快速速发展,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青少年的思想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熏陶,受到了各个国家文化的刺激。多数青少年都比较喜欢西方的语言文化和民俗文化等[1]。而对于自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毫不了解、毫不关心。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缺少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对于未来祖国的建设来讲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文化教育的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媒介,帮助学生去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逐渐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悠久的文字语言进行文化教育,在汉字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字的发展历史,讲述文字的演变过程,如:“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让学生在文字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诗词语言的精髓。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诗词与我国中华传统节日具有密切关联,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诗词对学生详细讲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底蕴、节日来源等。如:“九月初九中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以及充沛的生命力,使学生能自觉、主动传承、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够真正以自己的祖国为荣。

(二)以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为媒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是促进历史不断发展,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来源[2]。同时也是每位中华儿女都必须要具备的高尚情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相关教育部门颁布了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文件,并要求教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度,在课堂中利用多样化的革命历史题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家,为了国家建设而努力。

在语文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素材教育内容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并且中高年级的占比较大。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毛岸英为国牺牲的内容,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去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一些为国捐躯、为人民牺牲的英雄事迹。通过资料的查阅,能让学生明白,当今和谐、美好生活是历史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详细的讲解长征过程中的一些艰难和阻碍,为学生讲述经历各种苦难、保留革命火种的感人事迹,讲述英勇无畏的中国共产党接班人、为了人民美好生活而革命的战士,为了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壮举。语文教学的开展,为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了解国家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而这种情感能够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的继承传统优秀革命,从而形成保卫祖国、奉献祖国的重要精神。

(三)以行为品德教育内容为媒介,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

全面发展,道德先行[3]。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古代开始就重视德育教育。思政教育中高尚品质的培养更是重要核心,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价值、观念都是以道德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传输理论知识、教授语文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将学生培养成思想端正、行为标准的优质少年。

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时,青少年时期的宋庆龄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放弃了陪父母探亲的活动。虽然最终没有等来朋友,但却为自己守住了诚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能够教育学生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要做一个具有良好诚信的人。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故事,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和人格,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白:“做人必须要具有顾大局、和蔼、宽容、知错能改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更好立足的原则。在教学《慈母情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深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谈一谈父母对于自己的爱都表现在了哪些方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这些教育素材都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念的精神肥料,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人才。

(四)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媒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生是祖国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主力军和建设者[4]。只有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朝着理想前进,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思想、高品质的建筑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具有“人文性”的课程,语文的教学开展需要更关注“人”,发扬人文理念,树立人文理想。教师也应重点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通过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让学生能够从小开始、从自己做起,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

以授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例。在此次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周恩来的青年时期,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周恩来以坚定的眼神和语言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为青少年的,你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知识、阅读书籍?”,通过交流、合作、讨论发现,多数学生都存在与周恩来相似的理想。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在总结和归纳中,帮助学生形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坚持理想、朝着理想奋进的意义价值。不论时代如何更替,不论国情产生何种变化,学习知识都是成为国家建设主力军、和谐社会建设者的必经之路又如:在教学《中国少年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去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和心得。有的学生说:“年就是国家的一个象征,同时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还有的学生说:“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讲,有什么样的少年将会获取什么样的将来。”还有的学生说:“少年不仅仅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促进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军团’。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大的能力、先进的思想、求胜的决心,将祖国建设得更好!”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自觉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从读书开始,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结论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开展目标主要就是通过思政强化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关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提升,使预期理想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针对小学时期的语文来讲,将思政理念有效的落实到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能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使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和陪伴下,收获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进步。

猜你喜欢

思政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背课文的小偷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端午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