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价值*

2021-11-30梅春英

关键词:社会性本质马克思

梅春英

(1.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对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理解不尽相同:一开始关注最多的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教科书也一直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近年来,人的劳动或实践本质及人的需要本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经典命题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始终把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著作有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以往哲学从人的本体论维度探讨人的本质不同,马克思是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中来说明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经典命题中。

(一)人的类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44年4月至8月,其虽然还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但是马克思走向新世界观的起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费尔巴哈,指的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162。“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生产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生命活动形式,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首先,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生成人,劳动创造了对象世界。其次,人的劳动具有主体性。动物的本质是先天的,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是什么生命、什么物种,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2]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人会通过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通过劳动把自身同劳动对象区别开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人的劳动可以超越物种的限制,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从而克服动物生产的片面性。正是基于此,人才成为类存在物。所以,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动物的行为只是出于本能。

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劳动或实践,这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人的本质。黑格尔看到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然而他这里的人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黑格尔也曾经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但他所指出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实践。马克思的类本质概念虽然来源于费尔巴哈,但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性有着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认为人的类本质是包括理性、意志和爱等在内的类意识,理性、意志和爱都没有超出感性存在的范畴。所以,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抽象的人这个层次。马克思从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来阐述人的本质,得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理想状态,即应然状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类本质是处于异化状态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劳动是异化劳动,没有成为人们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正常的劳动状态下,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出于劳动者的自愿行为。在劳动中,劳动者应该感到愉悦和幸福。在这里,作为出发点的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仍然带有抽象的、理想化的性质。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感受不到幸福,劳动是对劳动者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劳动不是劳动者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被贬低为一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是人的本质的丧失。重新全面占有人的类本质,必须通过革命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共产主义是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分析采取的是人本主义方法,依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与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去说明人的本质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是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重要文献。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马克思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命题是最广为人知的,我们的教科书一般也采用这个命题来解释人的本质。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揭示人的现实本质。

首先,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说明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众所周知,动物也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由动物的社会性进化而来的,但是动物的社会性是出于本能,人的社会性是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是有意识的社会性。人能够意识到个体和集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能够意识到个体的价值,以及个体为他人、集体付出和牺牲的意义。[3]费尔巴哈也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但是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他只是从客体、从社会这个外在性的角度去阐述人的本质,没有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背后的实践所起的作用。[4]正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使人具有社会性。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说明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普遍性和社会历史性。从静态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社会中一切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从一出生就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着人的本质。动物和对象的关系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可以把任何事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在普遍性的联系中创造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所以人的社会关系具有现实普遍性。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在此基础上结成的社会关系必然具有历史性。可见,从动态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还包括现时代的人们继承下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地重塑。

(三)人的需要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写于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提纲》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全面阐述,首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需要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5]“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19,而要维持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531。这是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它得到满足之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是包括人的生理等本能需要在内的人的全面的需求,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重点强调人的社会性不同,人的需要本质更加全面和完整。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学界一般认为,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那么,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人的本质无关。但是,人超越于动物的能动创造性和社会性都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性基础之上的,并且以其为基础。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三种机能。对于动物来说,自然属性就是其全部,而且完全是出于本能的需要。人和动物不同,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且是自觉的、意识到了的需要,除了包括生理需要在内的生存需要,还有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但是,人的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资料,也就是物质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531

其次,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超越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其实,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自然属性也是有区别的,它深深地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例如,同样是吃喝,动物是出于本能的饥餐渴饮,而人由此发展出丰富的饮食文化。人的需要,一方面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另一方面具有历史性,它不是人主观随意想象出来的欲望。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6]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根本特性。[7]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人的需要的获得途径和方式,那么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马克思曾经指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520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三个命题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关的,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后面的命题是对前面命题的扬弃和发展,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升华和展开,其中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的是人的实践。

(一)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现实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第一次飞跃

人的劳动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的,而且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人的劳动不是由单个人孤立进行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成为现实。在《提纲》中,马克思把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放到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并分析现实的个人的本质。所以,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人的劳动本质中的抽象内容的具体展开,是对劳动本质的扬弃和升华。这种扬弃和升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人的劳动本质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实现了应然和实然的统一。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一种应然状态,具有浓厚的价值色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现实,即实然的角度说明其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中。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放弃以前考察人的本质的价值维度,他对人的本质的说明始终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立场,而是从物质生产的规律性和人的价值的目的性的统一说明人的本质,实现实然和应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其次,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共同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还不能区分现实中的人。人的劳动本质说明了人作为一个类与动物的区别,这里只能看到人的抽象的同一性;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主要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是也包括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从人与人的区别考察,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可能完全相同,即每个人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人的本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强调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从类的角度考察,社会性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的劳动本质针对的是社会总体的人,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的。

综上所述,从人的类本质劳动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入,深入到劳动内部,根据劳动的条件和方式来揭示人的本质,把实践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研究人的本质,是对劳动本质的具体展开,实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第一次飞跃。

(二)从人的现实本质到人的需要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第二次飞跃

在人的劳动本质、社会关系本质和需要本质中,需要本质是最为根本的。因为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的需要本质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是能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所以需要是实践的动力,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据。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本质不仅涵盖了前人的劳动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所以,人的需要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更加完整的、全面的概括,实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从抽象到更加具体的第二次飞跃。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分别揭示了人的劳动本质、社会关系本质和需要本质。可以看到,人的本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是理想和现实、个体和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中,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劳动或实践的动力,也是社会关系变化的原因,而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实践水平又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受到当时社会关系的现状和劳动者的能动性的制约。[8]所以,人的本质的这三个规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而构成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离开任何一个方面,人们都无法全面把握人之为人的本质。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说明人的劳动或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创造活动,这使得人们能够超越自身,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劳动虽然没有成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还是人类谋生的手段,但是通过劳动,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地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也正是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各种社会条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才能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9],才能成为确证人类本质的力量,才能为人类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从而让人们全面地发展自己。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劳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会促使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扩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人的本质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符合人之为人所需要的整体社会关系的总和。[10]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人类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全球性问题凸显,如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问题等。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人类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也就是说,患难与共是人类面对灾难的正确做法。

最后,人的需要本质对于推动当前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1]。人的需要的发展,会促使人们更新生产方式和生产对象,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后,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矛盾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的需求也就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向着多元化、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性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像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the Walking Dead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设计的本质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