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风格论视角下的英语修辞翻译研究
2021-11-30龙晶晶
龙晶晶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翻译风格体现着翻译者一定的个性特性与性格特点,是翻译者进行翻译创作的集合体,在翻译内容中体现原文的风格特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体现作者的写作特点又要体现着翻译者的翻译特点与风格。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往往会受到不同文化风景、创作风格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于英语原文的风格的翻译其实是一项十分具有难度的工作。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刘宓庆认为,写作风格与翻译风格是可以实现融合的,并提出了翻译风格理论。翻译风格论在进行英文作品的分析工作时应该从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英语修辞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并不是简单的根据语法与词汇对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翻译,而是应该通过多方面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更高质量的完成英语翻译工作,英语修辞就是翻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修辞方法的运用,对于英语来说也是如此,修辞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要想对英语进行高质量的翻译工作就应该先对英语修辞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修辞学的角度对英语翻译工作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分析,以刘宓庆教授的翻译风格论为基点借鉴中西方修辞学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从而对翻译学与修辞学的一些共同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对翻译研究工作进行一定的深化,将语言与思想文化相结合,推进英语修辞翻译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 翻译修辞
(一)修辞概述
从实质上来讲,修辞其实是一种人类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活动中会根据当时的语境展开话语的建构以及对于言语的理解从而延续一定的谈话行为。修辞表达者与接受者、修辞目的、修辞方式、修辞情境、修辞效果共同构成了修辞的活动,在翻译风格论中来观察英语修辞其实质就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修辞活动与言语交际行为。在这种活动中往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译者既是英语原文的修辞接受者,又是中文译文的修辞表达者,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首先要清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同时在翻译工作中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以及修辞方式,将英语原文的修辞情境与中文译文的修辞情境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思想文化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因此,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又需要各方面进行融合与碰撞的工作内容。
基于翻译风格论视角下的英语修辞研究对于英语翻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英语修辞的研究工作有利于翻译人员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抓住翻译过程的实质,提高人们对于英语翻译工作的认识,从工作实践的角度上来看,英语修辞的研究工作有利于翻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对于实际翻译内容进行综合的考量与及时的调整工作,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对于翻译者进行全面与客观的评价。
(二)修辞手法在语言中的作用
不管是在中文中还是在英文中,都会有修辞手法的存在痕迹,修辞在一些场景中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能够发挥情节变换的作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的补充、人物心理的描写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修辞手法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将读者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联系,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的去了解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文字信息。
随着语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西方修辞学在揭示翻译活动实质的同时,汉语修辞学对于英语翻译的相关研究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也在顺应社会变化的潮流中向着广义修辞学的方向所转变。语言学、文艺美、文化哲学构成了广义层面上的修辞学内容,翻译者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广义修辞学的分析时就应该从话语建构进行分析,此后在对文本建构以及主体精神的建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于英文原著的语言内容以及文本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以此来确立更为准确的翻译方法与修辞表达方式。
二 翻译风格论
(一)翻译风格论相关概述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风格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特点与写作精神,是作者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风格不仅包含着作者在遣词造句中关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还涉及到关于文章结构的设计工作。写作风格还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中间媒介,文学文体学通过采用语言学的方法论来实现作者对于主题意义与美学效果的加强,有利于实现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风格还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体现,应该受到翻译人员的重视与关注。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不仅仅包括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文学素养、创作形式、写作水平,还受到来自于文化、社会、政治等影响因素,作者与翻译人员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不同,关于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关于作品风格的翻译工作是很难实现的。
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风格论中阐述了关于翻译工作的实施,翻译者可以根据两个方面对作品的进行翻译,一种是形式标记,另一种是非形式标记,之后采用对应式换码、重建式换码以及淡化式换码三种风格换码手段进行翻译工作。另外,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还要遵循五个风格翻译的基本原则,分别是:对应原则、接受者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以及可译性的限度原则。根据这五个风格翻译的基本原则进行翻译工作,对英文原著作品风格尽可能的进行还原。
综上所述,翻译风格论显然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的具体的关于翻译工作的理论体系,翻译风格论为翻译工作以及翻译者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翻译切入角度以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专业性的翻译手段,还为翻译工作与翻译人员提供了五大翻译基本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翻译人员实现关于文学作品的风格再造工作,使文学作品更加符合本国的思想文化与思考方式,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便于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解读。
(二)翻译风格论的应用
(1)形式标记。源语语篇的风格意义在形式标记方面主要体现在语音、用词倾向、修辞风格等语言表现手法上,在形式标记方面关于语域标记、句法标记以及章法标记方面并没有得到一定的突显,因此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在对翻译风格论的形式标记进行分析时主要从音系标记、词语标记、修辞标记三方面进行。(2)音系标记。刘宓庆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人类的语言首先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之中。从刘宓庆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文字系统的音系特征就是语体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音系标记可以在语言中以及文学作品中展示语言的独特风格特点。人们对于声音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同文字内容相比,声音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可以对原著进行音系标记的识别并采取适当的翻译方式将这种音系标记转移到翻译作品当中,从而起到激发读者情绪与兴趣的作用。(3)词语标记。根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风格论中所关于词语标记的描述可知,词语标记的主要特征就是关于作者用词倾向的显示,举例来说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某些形容词、副词、常用分词等的运用。根据笔者的相关研究可知,大多数的原文在进行关于动作形式的描写时,一般都会比较倾向于连续使用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其目的就是在文学作品中营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与动态感,更进一步地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能够投入到文学作品当中。(4)修辞标记。修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风格手段,刘宓庆先生就提出了关于修辞风格能够有效提高与语言效果的理论,修辞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风格手段在文学创作中进行适当的运用。此外,徐德荣先生也发表过关于修辞可以提高文学作品趣味性,提高读者兴趣以及感受力的看法。在作品中可以通过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来起到渲染环境、烘托氛围的作用,从而展示出具有鲜明性、生动性的语言风格以及翻译风格,与文学创作不同的是,在翻译作品中还要考虑到修辞标记的识别工作,根据思想文化的不同以及读者受众的不同,结合原作品进行适当的转换。
三 英语修辞翻译的实践分析
(一)翻译过程中常用修辞翻译方式
在大多数的中英文翻译工作中,最常采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译,另一种是异译,这两种翻译方式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其不足之处。就直译翻译方式的角度来看,翻译形式比较忠于英文原文的字面含义,但是这种直译的方式虽然也能够传达出原作品的相关信息,但是对于各国思想文化的差异却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关注,体现不出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异译的翻译方式则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国思想文化的特点对于英文作品进行恰当、合理的阐述与翻译,不会太纠结于一定的翻译方式与翻译手段。
(二)修辞翻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在英语翻译工作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普遍受到翻译者的欢迎与喜爱,因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翻译工作的难度,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翻译,就能够基本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所展示出来,但是这种情况是针对大多数的翻译工作而言的,暗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会提高翻译的工作难度。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开展翻译工作时,还应该注意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的不同,结合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2)递进。顾名思义,作者对写作内容进行一层一层地递进与含义的加深,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在直译翻译中,但是要注意连接词汇的运用,对作品内容的连贯性进行一定的保障。(3)双关。双关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就是一词多意、一语多意,双关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特定的行文环境下突出特定的含义与表达意义,因此,在对原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注意特定含义的理解,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与深层含义进行描述与翻译。
(三)提升文化底蕴提高翻译效果
在英语修辞的翻译工作中需要对中英方的文化差异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才能更好的实现翻译工作的完成与顺利开展,主要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第一,文化习俗。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其文化习俗也是不同的,关于动物所表达的含义以及人们对于动物的喜好也是不同的。就拿龙来说,中国人普遍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中国龙就常常被用作形容美好的人与美好的事物,但是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龙这种动物则是邪恶的象征。第二,地理环境。我们的世界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不同,国与国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分歧与区别,我国处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因此,我国的人们也是普遍好客,爱憎分明的。第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与象征,对于语言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教徒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与现象都是上帝所安排好的,人是无法进行改变的。而中国则更多的推崇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结 语
刘宓庆先生在翻译风格论中指出,其主要指导意义就是在翻译工作中注重对原文修辞风格的发掘,通过一定的翻译方式与修辞方法将原文的风格、特点进行重现,其次就是重构式的转换,根据笔者的相关研究可知,在翻译工作中往往只有少部分的修辞风格翻译由于格式或内容限制所阻碍。在翻译工作中还要注重对于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环境、背景的分析与研究,根据读者的喜好与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翻译工作。在翻译风格论的思想指导下,不管是采用比喻、双关还是采用递进修辞手法,也不论是单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都要保证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翻译风格,使翻译工作更加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