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就业育人定位与实践路径
2021-11-30姚奎栋
姚 奎 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招生就业处, 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大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要牢固树立“就业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这两份文件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2]。“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理念,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1.“育”是“三全育人”的核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德育教育是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教育工作根本任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中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育人的方向目标[3]。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校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凝聚育人共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所在。
2.“全”是“三全育人”的中心
高校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出发点,系统思考“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凝炼出“育人主体人人都是,育人契机时时都有,育人载体处处都在”的工作思路,立足整体视域,分析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内在机理,统筹好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组织员、管理人员等全员的育人作用,运用系统的方法建立起协同高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体制机制。按照“一校一策”,充分关照学校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大学文化和学科专业特色,坚持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彻底扭转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的孤岛效应。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建设中,不断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氛围。
3.“果”是“三全育人”的重心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短板弱项,树牢问题意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需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
二、高校就业工作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4]高校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工作也不例外。高校就业工作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因此,就业工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育人功能。
1.育人导向功能
就业育人的关键在育人。在就业育人中要深化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高校也应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牢牢树立青年学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理想信念。
2.提升就业能力功能
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之一,依据职业等级的不同,对其要求也不同。高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各年级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从低年级帮助学生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创业观、成才观到中年级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职业倾向再到高年级学生适应新就业形态,积极融入社会[5]。疫情使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重大的影响,也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招聘岗位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疫情影响求职、实习、面试等进程”等成为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尤为重要。面对疫情的影响,许多高校不断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开展就业工作,在就业工作中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3.培育通用能力功能
通用能力对于毕业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育人过程中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也需要注重其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调查为样本,调查结果为:有86.9%的同学认为就业工作中最重要的通用能力是团结合作能力,有84.9%的同学认为最重要的通用能力是沟通交流能力,有88.1%的同学认为最重要的通用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最重要的通用能力是环境适应能力的占87.2%。因此,在就业育人中要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团结合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和环境适应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高校就业育人的定位
大学生就业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关乎大学的社会声誉,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过重要批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既是国计、又是民生。因此,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全员参与、全过程体现和全方位协同,成为育人的共同体。
1.全员参与就业育人
就业育人要体现全员参与,高校要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要积极发挥专任教师的就业育人功能,建立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多举措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积极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就业思政元素,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必修课,引导学生以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力量,打造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就业工作队伍,将职业生涯指导融入学术指导、日常服务管理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将深厚的爱国情、高远的强国志融入于现实的报国行动中。
2.全过程体现就业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这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基本遵循。高校要立足学校的基础和优势,使就业育人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使就业育人的各项工作覆盖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强化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针对大四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针对研究生群体,要通过课程导论开展学科发展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之情。
3.全方位协同就业育人
就业育人应该是高校“一盘棋”工作,要做好统筹谋划。首先,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将就业育人体系的构建融入管党治党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推动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和保障机制各层面的就业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同协作。其次,完善协同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等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纵向传动就业育人机制,为筑牢育人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要着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和学生家庭联动发力的横向就业育人体系,写好家校合育“大文章”,实现校内外育人力量互联互通、优势育人资源深度整合。最后,要优化就业工作机构设置,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将育人要求与各岗位工作职责相统一,理顺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的育人权责,打造高校就业育人共同体。
四、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就业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将就业育人工作融入到办学治校发展规划中,树牢教师育人观念和学生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全体师生思想政治素质。
2.坚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
把握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梳理挖掘各群体、各领域、各岗位的就业育人元素,构建主线清晰、理念先进、定位精准、体系完备、队伍精干、模式创新、重点突出、措施到位的就业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创新发展、务实高效
深入推进就业育人专项工作,注重学校社会配合,网上网下融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创新工作模式、载体、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构建一体化就业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真正落实到育人效果上,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4.坚持齐抓共管、凝聚合力
不断深化学校党委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优化合力育人模式,进一步推动校内部门单位协同配合、有效互动、责权明晰、全员参与,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育人工作的生态和格局。
五、高校就业育人的实践向度
在就业育人过程中,构建内容完善、标准科学、运行顺畅、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就业育人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育人格局[6]。
1.在制度层面,制定全面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关实施意见
(1)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系统谋划,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将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学院层面也可以制定就业工作促进方案,切实构建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高校还需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委员会建设,专门讨论研究学校就业育人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制度化的毕业生就业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就业育人的理念,真正实现在就业工作中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2)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建立就业育人目标责任制,制定就业考核制度,加强对各学院就业育人考核[7]。侧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体验度和满意度,突出育人导向,实现就业工作全过程考核。目前,有些高校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考核、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机制,就业工作考核是考核中一项重要指标。通过绩效考核杠杆,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就业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校和学院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
(3)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抓就业主体责任,统筹全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学校领导包学院、学院领导包专业、专业教师包学生”的包干机制,明确校领导督导工作和约谈机制,高校领导深入学院听取工作汇报;定期督导就业工作,采取“一专业一策”“一生一策”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在机制层面,建立就业育人工作机制
(1)加强高校与社会合作的整合机制。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搭好就业平台,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高校也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巩固优质就业基地。例如,航空类的院校就可以牵头维护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就业市场。
(2)建立企业数据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高校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加强就业信息工作,不断整合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
(3)优化就业管理机制。学校积极完善就业网,实现企业注册、信息发布、宣讲预约等功能,简化工作流程,畅通就业渠道,实现数字化邀请、无纸化登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优化企业接待流程,为企业招聘及毕业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4)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干部党员兜底帮扶工程。实施就业困难学生与学校领导、机关中层干部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的帮扶工程,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就业,确保困难就业群体就业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
3.在体系方面,完善高校就业育人体系
在就业工作各个环节建立与完善就业育人体系。
(1)利用好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就业育人内涵,开设重要系列就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引导教师将就业理论内容转化为育人实际行动,塑造时代新人。在全课程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在就业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思政课中,教师在讲解诚信方面的内容时,可以把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失信现象作为授课内容讲述;既实现课堂内容的讲授,又达到育人的目的。
(2)鼓励和培育典型机制。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开放性的经验做法,在就业渠道拓展、指导服务、困难帮扶、投入保障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到基层、到西部、到重点领域就业创业和参军入伍的毕业生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引领示范的育人氛围。各高校要始终注重就业育人宣传途径,把就业育人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工作中设立专栏,深化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开展“双创大讲堂”“创业致胜训练营”等活动,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明新风,逐渐形成就业育人的文化氛围。
(3)完善就业育人实践环节。高校拓展就业育人平台,通过开展职场模拟活动、搭建职业平台、企业实习等活动,增强学生就业体验度,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实现与社会需要早日接轨。鼓励学生多考取资质证书,为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不断完善创业孵化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各学院积极主动对接就业单位,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增强学生专业与就业的吻合度。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民用航空学院为例,学院积极与民航企业沟通、确定实习基地,建立民航模拟飞行室,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就业联盟格局,每年招聘季,民航企业集中来校进行招聘。在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242人签约民航企业,其中签约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40人、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38人、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34人、瑞丽航空有限公司28人、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3人,等等,毕业生对民用航空领域的服务贡献程度极高。
4.在实践层面,丰富就业育人实践活动
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合理科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就业育人实践活动。①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就业教育主题班会、就业安全教育大会等形式,鼓励支持毕业生留省就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②制定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教育管理机制。高校从宏观上制定从开学典礼到毕业教育的总体教育实施方案。方案要把就业育人理念贯穿始终,为学生搭建多重成长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以协同为理念,将就业育人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团学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将就业育人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分门别类地指导学生。例如,召开考研经验分享会,让励志考研的同学明确方向;举办出国说明会,鼓励学生出国继续深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在校庆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开展校友大讲堂、校友长廊展示等活动,分享校友在校求职经历和工作体会。这种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的实际困难、消除疑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8]。
5.从导向层面看,就业育人促进学校改革发展
(1)促进教学改革发展。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突出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反馈。把评价导向从只追求就业率,转为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上来,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工作态度、专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潜力、薪酬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认证重要评价指标,支撑学校人才培养。
(2)促进产学研发展。高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推进产学研全面合作,不断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等职能,不断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从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技术研发、规划咨询等多角度紧密对接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服务地方发展。
(3)提升学校影响力。高校要通过就业育人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学校可以主动与上级就业职能部门沟通,积极搭建优质招聘平台,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加大与产业校企联盟的对接力度,发挥校企联盟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充足的岗位选择。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和优惠政策,通过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就业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深入宣传就业相关政策,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六、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必须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就业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就业育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向”,与现实需求“对路”,与学生成长“合拍”,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及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