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伊氏锥虫病的防控

2021-11-30吴传敬

养殖与饲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牛场虫体菊酯

吴传敬

牛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牛血液中引发贫血、高热、黄疸等全身症状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血液寄生虫病[1]。此病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对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1 伊氏锥虫

伊氏锥虫是一种单细胞原虫,分类学上高于细菌,低于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以寄生在牛血液中为生。伊氏锥虫的虫体显微镜下观察类似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钝圆,长约15~34 μm,运动性很强,依靠鞭毛移动。血液、造血器官和淋巴液等是伊氏锥虫主要寄生处,以纵行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2 流行病学

本病呈全世界流行,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牛高发,我国以南方流行为主,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发病率最高。由于本病主要以吸血性昆虫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如虻、虱蝇、螫蝇、蚊子等,而这些媒介也正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活动才变得频繁,故伊氏锥虫病流行特点与中间媒介的活动周期有很大关系[2]。这些昆虫吸食感染牛血液后,伊氏锥虫可顺带进入昆虫体内,但不发育,在昆虫体内的生活时间非常短。当这些昆虫再次叮咬健康牛时,锥虫体便通过昆虫口腔进入牛的血液中,并快速进行分裂繁殖,子代虫体经血液循环到达牛的全身部位,引发全身症状。伊氏锥虫病的水牛发病率高于黄牛,多呈慢性经过,牛发病期间体内可长期带虫,是重要的传染源。营养不良、环境应激、继发感染、过度使役等因素对此病的引发有促进作用。

3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发病缓急程度,伊氏锥虫病分为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慢性型多发于老疫区牛场,病程长达1 个月以上,根据感染牛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大致将其划分为3 个阶段。

3.1 发病初期

此阶段病牛刚感染,血液中虫体数量不多,偶尔出现体力下降、采食量减少、反刍功能减弱、间歇性发热等临床表现,一般发热会持续24~48 h,之后体温又突然下降至正常,眼结膜潮红,眼泪较多,眼角处常有白色分泌物,下面常留泪痕,部分牛的眼睑还会出现水肿。此阶段症状和很多疾病非常相似,即使是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兽医也难以确诊。

3.2 发病中期

此期病牛由于初期阶段的采食量下降,机体营养供给不足,体重明显减轻,鼻镜干燥,肠音低弱,粪便干结。由于虫体在血液中繁殖代谢,对血细胞造成破坏,病牛在此阶段便开始出现贫血,可视黏膜苍白无血色,毛焦肷吊,皮肤松弛,缺乏弹性,眼睛无神,表情痛苦。部分牛皮下出现水肿,以四肢最为明显;耳朵边缘和尾巴尖干性坏死,腕关节可出现圈状,表面呈黑色或灰褐色的干性坏死,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最终自行脱落。

3.3 发病后期

如果发病初期和中期病牛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就会发展十分严重。病牛出现严重消瘦,皮肤有明显褶皱,局部溃烂、龟裂,流出黄色浆液,甚至还会化脓,伤口不易愈合;四肢下部的关节水肿,指压留痕;蹄壳脱落,部分牛出现腐蹄病,站立困难,不愿走动,卧地后不愿再次站起,反刍减少,常卧于一角呆立。大部分病牛最终因机体衰竭而死,临死前后肢出现麻痹。

急性型病牛发病表现和慢性型非常相似,只是病程较短,急性型伊氏锥虫病多暴发于新牛群,多数病牛在数周内就会死亡,发病期间能摸到下颌淋巴结、颈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肿大,急性型伊氏锥虫病以夏末秋初发病率最高。

4 预 防

目前本病没有商品化的疫苗用于预防,要想避免本病的发生,必须加强牛场的管理,同时搞好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工作。牛场周边及场内的荒草地、臭水沟等要进行清理和填平,使媒介昆虫失去繁殖场所。晴朗的天气让牛群多晒太阳,多运动,保持体表干燥。疫区牛场可在夏季到来之前,注射抗锥虫药物进行预防。养殖场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同时使用伊维菌素,按照0.03 mg/kg 的剂量进行拌料,连续用药2 次,间隔1 周,用以杀灭寄生在牛体表的吸血性昆虫,防止传播。牛舍内用菊酯类除虫药喷雾,如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等,以杀灭环境中的虻、虱蝇、螫蝇、蚊子等。

5 治 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发现、尽早隔离、尽早治疗,最后还要加强护理[3]。

众多兽药品类中,三氮脒是目前兽医临床治疗牛伊氏锥虫病使用最多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三氮脒使用后虽然血药浓度较高,但高峰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于严重病例,最好使用具有缓释技术的三氮脒,这样药物可在局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血药峰时间。为了提升治疗效果,病牛除了使用三氮脒杀虫外,还应进行对症用药,同时灌服微生态制剂和电解多维,以改善瘤胃环境和提升机体抵抗力。进入膏肓期的牛已经失去饲养价值,可进行淘汰处理。

猜你喜欢

牛场虫体菊酯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洛绒牛场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5%氯氟醚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欧盟拟修订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芹菜、茴香和大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规模牛场健康养殖技术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降低菊酯类农残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