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2021-11-30杨帆
杨帆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
1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新型公共行政理论或管理方式,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其对政府职能、政府与社会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该理论要求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和根本作为出发点,并对管理模式进行市场化推进,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该理论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契合,且可为新时期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和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提供指导,适用于多个领域中,且对相关领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职业院校管理中作用
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制定的相关管理体制,不仅可为教育管理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方面支持,而且利于提升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对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转型发展,多数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尚未完全落实岗位工作方式优化改进,多数教师晋升和薪酬增长依旧按照其工龄和资历进行确定,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不仅会影响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工作积极性,而且会影响院校管理水平。而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对以往工作方式和管理措施进行调整,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其与现代化管理发展要求相符合,可为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思路,利于加快推动职业院校管理方式改革创新,提升院校管理工作整体开展效率[1]。
3 职业院校中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中使用的体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管理权限不明确
随着教育工作开始向新时期迈进,传统工作理念和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与职业院校管理相关的外部管理部门,在职业院校管理中开始由主导向辅助方向改进,并通过对管理环境进行优化和完善,建立开始建立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但很多有关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推行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与优化服务”尚未落实到位,甚至多数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开展相关实践,使得职业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尚未实现独立自主,管理机制和制度有待完善。部分职业院校处于管理职权转移阶段,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或缺乏可靠依据,导致存在“责、权和利”清晰度不足等问题,并且部分职业院校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中,如专业设置、招生名额确定、绩效工资、校企合作等方面,在归属关系处理方面按照行业分类或有关部分双层管理和领导方式,展开并执行有关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存在较多权责不明确、工作交叉重叠以及管理越位等现象,影响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3.2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不同于传统教育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更加强调职业院校本身作用,并将院校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开展出发点,尽可能保证学校中全部学生可享受到相同教育资源。但很多职业院校发展中受自身经费不足影响,导致院校经营发展中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教育资源,使得职业院校在持续发展中面临较多瓶颈,不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会增加师资力量流失,使得院校管理持续陷入恶性循环。另外,不同于企业,职业院校经营发展中筹资渠道相对较窄,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复杂,会影响职业院校办学空间拓展,限制了职业院校发展。
3.3 封闭环境与社会服务矛盾
职业院校在进行管理中,相关制度环境处于较为封闭状态,而职业院校在办学期间需要保证教育可服务于社会,两者间存在矛盾性。新公共管理理论不同于传统管理理论,更加强调教育对社会服务功能,尤其是在市场化环境中,继续教育、专业设计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要求与社会市场实现接轨,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从而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而从当前社会关系方面而言,职业院校对社会服务功能相对薄弱,这与经济体制下相关部门对职业院校保护过度相关,使得院校与社会间关系存在距离,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建设等方面与社会脱轨,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与产业需求和转型升级不匹配,学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2]。
4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使得各大院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目前,职业院校在全部高校中数量超过半数,同时受自身综合实力水平限制,以及办学规模上升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职业院校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中,传统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开展需求,使得职业院校工作效率明显降低,甚至出现多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为促使职业院校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以此满足职业教育院校发展需求。
4.1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原则
在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和改革期间,为保证完善后体制作用效果以及在教育管理中应用价值,应明确改革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此为指导展开创新工作,确保工作开展合理性。在此过程中,首先,从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倾斜。职业院校管理中,应赋予其更多办学自主权,对内外部关系进行重新调整,解决管理方面条块分割问题,同时确定不同工作岗位具体职责,而校长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执行官向行政与学术权力集于一身学校利益代表方向转变。其次,宏观调控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随着职业院校管理权利回归院校,校方在教育管理方面独立自主权显著提升,为保证管理合理性应通过宏观调控方式,为职业院校管理发展提供指导。最后,教育管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职业院校发展中为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知名度,并不断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能力,必须将管理工作与社会接轨,并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4.2 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新公共管理基础部分,通过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管理中,不仅可提升教师工作热情与主动性,而且利于提升教师在管理方面能力水平,可提升管理方面实践性。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中,必须引入相应竞争机制,将各项相关内容有效融入具体工作中,以此加快管理机制完善,促使管理模式得到改革发展。在引入竞争机制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落实全员聘任人事制度,结合岗位人员需求公开招聘,并要求人才选拔严格遵循公平竞争原则,并注意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进行强化。第二,实施限期聘任制度,限制岗位,从而激发教师工作潜能,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第三,对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实施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争等方式选择出专业能力适合,且具有丰富经验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3]。
4.3 制定“企业型”职业院校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水平,促使院校实现发展,院校必须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而为保证对接效果,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社会企业能力,应制定“企业型”职业院校管理体制,为学生今后快速融入社会企业中打下良好基础。应在现代化大学制度基础上,分析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逻辑,并对其逻辑模型进行适当构想,通过推动管办分离与政校分离方式,提升院校在办学方面自主权,从而建立适用于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在进行制度建立中,应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推动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内部管理系统、高效两级管理模式、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体系以及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制度和体制完善。二是,加快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改革中主要从宏观方面进行考虑,落实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学校拓展自主、建立校企合作环境等措施,协调好政府、院校和社会三个主体间关系,为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4.4 深化体制创新和改革
首先,改变招生机制。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改变以往指令性招生计划,对不同职业招生整体规划、劳动群体素质构成、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基础,重新调整招生计划,确保其满足新时期教学需求,并给予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权利,激发招生市场中学校、专业、和学生竞争活力。其次,整合高校资源。采用适合方式引导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利用办学自主权,并参考集团化、社会化和市场市场化运营方式,落实对院校资源重新整合与配置,打破以往教学体制限制,通过重新组合激发教育规模效益和总体效益。最后,强化经济保障经费保障。针对职业教育中经费缺乏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和与其他有关部门,应协商解决经费问题,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4.5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放松管制,实施绩效目标制”等主张,在此类主张下相关政策,对高校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管理中,制定考核制度通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各个主体积极性。为此,高校应建立科学绩效评价体系,并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并将经纪人制度引入到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中,以此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具体进行机制完善中,一方面,可参考目标管理方法,建立以能力和绩效为指标的评价方式,并完善基础评价体系,加强对组织和个人绩效目标控制,并发挥绩效在绩效评价对主持和个人激励作用,加强对其引导,促使其参与到良性竞争中,从而发挥其在高校教育中作用。另一方面,应对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创新,落实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以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激励机制,采用岗位定薪、按劳取酬分配模式,充分调动教职工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应打破以往高校教师以职称评定终身制度,建立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多元化评聘制度,完善优秀人才和骨干队伍任用机制[4]。
5 结束语
在我国进入社会发展新时期后,各个领域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职业教育方面,受教学改善发展影响,导致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导致相关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提升。而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型管理方式推广应用,可满足新时期管理工作开展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将其作为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满足新时期职业教育对管理工作模式改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