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与自觉:中国共产党吸收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和价值遵循
2021-11-30王明生
王明生
“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的这段论述,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经验,精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吸收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耕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民族习惯,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谦恭,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自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了坚实基础。
一、吸收外来文化与的目的是要“把学的东西中国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只有学习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才更加牢固,更加持久。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时候,特别是中日战争我国失败到辛亥革命那一段时间,就是说从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一年那一段时间,全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学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学习他们的科学,有一个很大的高潮。”[2]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经验,善于吸收别的民族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善于在交流交往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民族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和借鉴苏联革命经验这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步结合中国实际确定自己的革命纲领、路线、方略、政策,才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怀看待不同文明与不同文化,尤其重视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目标进行设计。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3]
中国共产党畅想在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要做到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还要摒弃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对如何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总体构想。他在强调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给以总结的同时,还告诫全党:“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4]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凡是有用的东西都应该学习和吸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吸收外来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立场始终如一。
1956年前后,毛泽东反复向全党强调要学习外国的优点和长处,为我所用。实际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东西方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的情况下,要不要向外国学习,要不要向西方国家学习,怎样向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学习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制约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道思想藩篱。对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5]“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6]也就是说,我们向外国学习,在时间上,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在空间上,要向一切国家学习,博采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内容上,包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他还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7]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8]
对于自然科学,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搬,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9]同时,他强调,向外国学习,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10]
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也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他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他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11]因此,毛泽东要求全党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世界各国,什么地方有好东西,统统学来。这是件好事。外国好东西为什么不学?……是学他们的好经验,学我们用得着的东西。”[12]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不是不讲原则和是非的鹦鹉学舌,不加改造、不顾实际的囫囵吞枣、照搬套用。对如何学习和吸收外国文化,中国共产党思路清晰,立场坚定。毛泽东说:“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13]毛泽东非常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的结合。……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好,我们拿它好的。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14]“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5]
当然在强调学外国文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并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说:“中国的豆腐、豆芽菜、皮蛋、北京烤鸭是有特殊性的,别国比不上,可以国际化。穿衣吃饭也是各国不同。印度人穿的衣服就和中国人不同,它是适合印度的环境的。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的高明、科学,用筷子的落后,就说不通。”[16]“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但是要中国化,要学到一套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把学的东西中国化。”[17]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继承了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反复强调:“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于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18]“社会主义要赢得比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20]这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对待外来文化和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一以贯之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二、在吸收外来文化中既反对文化教条主义又反对文化保守主义
中国共产党主张学习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但是外来文化什么有用、什么没有用而有害,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裁剪尺度和判断标准。党内外不同群体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很大偏差,导致党内外出现了全盘西化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两种极端倾向,有时甚至引起党内外的思想混乱。对这两种倾向,毛泽东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21]对于那些看不起中国文化,唯西洋文化马首是瞻、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教条主义对待西方文化的部分知识分子,毛泽东和风细雨地说:“要重视他们,但是要说服他们重视民族的东西,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22]这些论述对学习吸收什么样的外国文化、怎样学习吸收外国文化,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判断。这也成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对待外来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度和政策制定立足点,并持续至今。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过程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以上两个极端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交织出现,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走向的独特景观。
对于不同时期出现的上述两个极端现象,中国共产党都给予批评和纠偏。针对在吸收外来文化中,部分知识分子丧失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性,对外来文化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盲目崇拜,不加分析和鉴别,全盘接受和奉为圭臬的现象,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23]因此,他向全党提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24]“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外国文化也一样,其中有我们必须接受的、进步的好东西,而另一方面,也有我们必须摒弃的腐败的东西,如法西斯主义。”[25]毛泽东强调:“应该越搞越中国化,不是越搞越洋化。……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都是不利的。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26]毛泽东对吸收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判断,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时,毛泽东也敏锐地认识到党内外有一种缺少文化自信的现象:“我们东方人有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不行,白种人比我们强。这是一种迷信,要破除。既要破除迷信,又要向西方学习。破除迷信与向他们学习并不矛盾,如我们可以派留学生,进口它们的设备等。我不是反对西方的一切,而只是反对那些帝国主义压迫人、欺侮人的东西。它们的文化科学,我们要学习。东方人要向西方学习,要在破除迷信的条件下学习西方。”[27]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门打开后外面的精彩世界,面对发达的西方社会,我们很多人在审视自己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和反思失误时,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对西方社会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到科学文化、社会治理、生活方式等顶礼膜拜,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不加分析和辨别,否定一切。他们中的一些人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把对外开放当成与西方社会全面接轨,思想文化领域一度十分混乱,以至出现了令人遗憾、影响全局的政治风波。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28]他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并指出:“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经济方面我们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为什么在文化范围的交流,反倒让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畅行无阻呢?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29]
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30]“学习外国,必须坚持为我所用的方针,进行认真的鉴别。对什么东西可以学什么东西不能学,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可以学的东西,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不能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更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步。”[31]“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和世界:“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33]“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34]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斗争精神,敏锐地发现思想文化战线在改革开放中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说:“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35]“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裁剪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36]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软实力的较量,实质上是价值观的较量。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核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支撑与精神标识,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本质要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全民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坚定价值观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和前提。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37]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塑造。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脉,更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千百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对历史和世界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这些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融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其现代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才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才会获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力量,才会不断增强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和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现实力量。
三、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要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新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累的民族,很难建立起文化自信。而缺少文化根基的文化自信往往是没有灵魂的空中楼阁。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具有重大时代价值的命题。这个命题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寻根,也是消除部分人在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文化殖民影响下,产生的文化自卑和民族自卑的历史抉择。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号召全党:“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38]。他强调,在文化艺术问题上既要善于学习,又要善于结合,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化。他认为可以先学外国的东西,再来搞中国的东西。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并不等于中国人写东西要像翻译的一样。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无论东方西方,各民族都要有自己的东西。西方国家发展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是起了作用的。但是现在世界的注意力正在转向东方,东方国家不发展自己的东西还行吗?不中不西的东西也可以搞一点,只要有人欢迎。全盘西化,有人提倡过,但是行不通。”[39]“在文化方面,各国人民应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对人类有所贡献。各国文化有共同点但也有差别。共同点是都在同一时代,都处于二十世纪的下半个世纪,总有共同点。但是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都唱一样的曲调,千篇一律就不好了,就没有人看,没有人听,没有人欣赏。”[40]
对于如何让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创造出新的文化,毛泽东说:“非驴非马也可以。骡子就是非驴非马。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41]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文明谱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璀璨夺目的文明乐章。这些文明乐章不仅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世界各民族人民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4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3]“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4]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发展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的归属感就无从谈起,文化建设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清醒认识到“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45]
改革开放以来,在吸收外来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一方面从外来文化中学到了非常多的优秀文明成果,如治国理政的经验、经济管理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这些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学习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中,一些人的文化自卑与民族自卑的不健康心理也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他们在对外交往与跨文化交流中,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缺乏敬畏,对外国文化缺少鉴别,以至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等崇洋媚外的极端论调。这些文化犬儒主义者尽管是少数,但对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要清除部分人根深蒂固的民族自卑感、殖民地心态,以及附加在民族心灵上的文化毒素,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就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展具有民族精神独立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46]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5000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来源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滋润,来源于在革命岁月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的精神熏陶,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改革创新、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保持对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执着追求,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47]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政党,在一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十分善于学习别国的优秀的文化,善于将他人好的东西有效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中国特色。但是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发展自己的文明,丰富自己的文化宝库,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逐步形成更加强大、更加有影响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