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讨

2021-11-30孙敏之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信息系统

孙敏之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服务学院,江苏 苏州 215300)

“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从业人员以及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会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使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了使会计人员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更容易学习与领会,更容易操作与使用,依据大数据时代的现实需求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就变得十分重要。

1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概述

1.1 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

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为会计提供管理、分析、决策等辅助信息的系统[1]。

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不单指纯粹的会计核算系统,它还包含会计信息管理的思想。在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对网络财务报告、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会计云计算及财务共享服务这四项前沿技术有深入地探索[2]。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财务报告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及。通过学习会计信息系统,学生能懂得网络查询相关企业财务报告,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等。

1.2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目的

“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目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即利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完成相关的会计处理与核算工作。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大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做会计核算,还要求大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并能制作输出各种有用的会计信息,以起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辅助决策的作用[3]。在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要求尤为严格,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1.3 “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可概括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阐述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循环的相关内容,对涵盖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地介绍;第二模块与实验操作相对应,详尽地介绍了实验操作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第三模块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内部控制与审计以及前沿技术进行概述,使学生不停留于课程的浅层知识,能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和探索[4]。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主要包括用友ERP-U8管理软件的安装以及软件的操作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有8个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建立账套、增加用户、设置操作员权限等)、基础档案设置(设置部门档案、职员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等)、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等)、日常业务处理(填制凭证、出纳签字、凭证审核、记账等)、期末处理(转账定义、转账生成、对账、结账等)、报表管理(自定义报表、定期报表等)、工资管理(工资项目设置、公式设置、工资变动、工资分摊等)和固定资产管理(初始设置、卡片管理、计提折旧等)[4]。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号设置自己的账套,对各项实践操作进行记录。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1.4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过程,还涉及审计、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甚至还要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相关内容。

2)实践性强。学习“会计信息系统”不进行上机的操作是无法体会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的,也只有进行实验操作才能深切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理论知识配合上机操作,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融会贯通。仅有上机操作仍然不够,还需要组织学生实际参与企业会计处理的过程,做好实习和实训。

3)实时性强。在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十分迅速,它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2 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

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不少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50人左右的班级,仍然约有10%的学生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的接受能力有限,存在短板。不少大学生喜欢计算机,但仅是为了玩游戏,除了游戏,计算机的其他知识基本为零。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同步进行,教学过程不顺畅,提优补差、因材施教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

2.2 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逐渐趋向年轻化,不少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实战操作,导致会计专业知识趋向理论化,知识来源从书本到书本,缺少面对实际情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教师接受实践训练的速度,不少教师无法赶上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教学能力发挥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教学模式创新不够

“会计信息系统”普遍的教学方法为:2节课(90分钟)的课程内容,教师演示操作30分钟,学生学习并结合课本的操作流程练习60分钟;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会计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大学生可以真实模拟会计角色,为大学生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职业定位提供准备,这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考验。有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不能保证学生实现上机模拟操作会计软件,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帮助有限[5]。

2.4 教学与实际脱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脱节。一是固有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与实际的脱节。“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并不是依据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财务数据进行的业务操作,教学内容主要是限于书本上的普遍性业务。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将注意力放在软件的操作上,而不是对实际业务的实战处理上,当遇到实践中的新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教师讲不透,学生学不会的情况。二是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社会就业环境脱节。市场中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形成了寡头垄断,软件的价格比较高,不少高职院校难以购买足量的新版软件,转而减少购买数量或购买较低的版本,使得大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最新的会计软件,无法适应时代的前进步伐。

3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导大学生学好会计信息系统,这是教师和学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内容,鼓励教师实践操作和观摩训练是“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3.1 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

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学好计算机都是基本的要求,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从课程学习来说,“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课程,它需要许多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其中较重要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基础知识、审计基础知识等。从这一点出发,高职院校可以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作为必学内容,将计算机不同等级的证书作为加分项列入大学生的学分中。

3.2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

1)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着力强化年轻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实行人才的互融互通,使年轻教师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2)鼓励专业对口兼职。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在政策的框架内,高职院校应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兼职,帮助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升自身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现在有“斜杠青年”这个新名词,指部分高层次人才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职业,开始寻求多样的职业工作方式,是人才多样化的有益的探索,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年轻教师队伍[6]。

3)面向社会开门办学。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的拔尖人才为大学生上课,使大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3.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对理论与实践要求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业务流程、实践操作的教学,也不能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理论创新,注重实践探索。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时间按照理论与实践1:1的安排,确保实训时间。任课教师带领大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学习、现场讨论,安排大学生岗位角色,实行角色定位并按时轮流替换,在学习和讨论中回溯理论。实训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分配学生不同的会计角色,如现金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使大学生在跟随企业会计人员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4 结语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的改革需要更加契合时代需求。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该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注入活力和动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的技能型人才,探索更有效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信息系统
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宝马电子控制基础知识(一)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ERP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AIS课程探讨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讨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