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21-11-30郭巨辉
郭巨辉
(怀仁市云中中学,山西 怀仁 038300)
一、引言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的文化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渐增加,促进教育经费发挥其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社会效益,是中小学在新时期的重点改革方向。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中小学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与中小学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既保障了教职工的基本生活,又能提高中小学的办学质量。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将管理与核算并重,促使中小学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可以有效降低学校财务风险,减少学校财务损失,对增强中小学财务管理能力起到助推作用。
二、中小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认识财务内部控制
中小学校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校长及教务主任等管理者都较为注重学校社会效益的实现,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高,未意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对学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职工也普遍认为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财务内控的参与度较低,致使财务内部控制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不完全,阻碍了财务内部控制能力的增强。
(二)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不规范
目前,受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影响,多数中小学校都认为固定资产只需要看管好,避免丢失毁损就是实现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管控的认识不到位,制约了资产保值增值[1]。部分中小学校未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暂由办公室统一管理,其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资格和能力,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部分中小学校虽然设置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但其职责权限较为模糊,存在“小金库”风险。同时,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及时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且盘点方式需人工操作,工作量大,难以保证清查盘点的质量。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升中小学财务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使中小学财务内控体系日趋完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会计制度要求财务会计核算使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别开展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会计工作,然而目前有些学校未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更新维护,虽然其财务会计核算实现了电算化,但预算会计依然是人工做账,工作量大的同时还缺乏准确性,可能导致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账面差距较大。第二,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未实现,例如,对固定资产尽管已经实现了“条码化”管理,但由于未搭建信息平台,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不清晰,可能出现教育教学用具周转不便等现象,降低上课质量。
(四)财务内控监督机制尚未健全
财务内控监督机制是保证中小学财务内控制度可行性强有力的支撑,也是规范财务内控过程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中小学的财务内控监督机制却没有发挥其效用。其一,内部监督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监管力度不大。虽然各中小学都制定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但制度执行效力不强,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财务内控制度的刚性和严肃性[2]。其二,内部监督对财务人员资金支出过程的管控不到位。个别学校财务人员预算资金的支出较为随意,未仔细审核其凭证及发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些部门会频繁追加资金,财务人员出现挪用、占用其他预算资金的现象,预算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其三,缺少财务内控的自我评价机制。内部监督部门不能及时发现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合理之处,管理者也不能准确掌握制度执行情况,不利于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
三、解决中小学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增强对财务内控的认识
中小学校要想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就要先加深对财务内控的理解,进而将财务内控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校长及教务主任等管理者需要转变思想,全面认识和了解财务内控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宣扬和传播财务内控知识的力度,建立由财务部门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内控管理小组,促使全体教职工加强对财务内控的认识,进而提高其参与财务内控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内控专业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促使财务人员树立财务内控观念,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学习新的财务内控专业技能,并及时获取有关财务内控的最新政策,增强财务内控管理能力。
(二)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过程
中小学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科学有效地管理固定资产,做到资产账实相符是中小学校的重点改革方向。第一,中小学校需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促使全体教职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第二,中小学校需成立专门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并聘用会使用基本电算化操作的财务管理人员,明确资产管理人员的各岗位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第三,增加资产清查盘点次数,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使用“条码化”管理的方式管理固定资产,简化盘点工作,提高清查盘点工作质量,减少资产闲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账账相符。同时,“条码化”管理方式还能加强对固定资产领用借用的动态监督,确保资产在丢失毁损后有责可追,进而强化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心。另外,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对已提足折旧的资产可继续投入使用的,应继续使用,避免资产闲置。通过以上措施,中小学校可有效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进而增强财务内控能力。
(三)优化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
为实现“数字校园”的全面管理,中小学急需优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增强财务内控管理能力。中小学校需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新系统应在科目属性中添加预算会计类型,将财务会计的六大类相应对照在预算会计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类,积极响应新会计制度的信息化要求,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账面相近,保证会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要搭建智能化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加强固定资产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传递,实施固定资产“条码化”管理。当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登记录入,信息共享平台应自动更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避免因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周转不便导致其上课质量下降。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应用加以保障,及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备份,加强中小学财务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与网络安全性,降低学校财务风险。总之,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财务内控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
(四)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监督机制
中小学校需根据财务内控监督机制现状采取一定的整改措施,促进财务内控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进而促进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首先,内部监督部门需加强对财务内控执行效力的管控,对于违反财务内控制度的人员,情节轻者应给予通报,严重者则上报管理层,以示惩戒。若管理层出现徇私舞弊行为,也需及时披露,防止中小学因个人错误引发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内控执行效力。其次,内部监督部门需强化对预算管理过程的监督管控,严格把控资金支出环节,加大财务人员对凭证及发票的审核力度。要建立预算资金支出制度,以规矩定方圆,防止财务人员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的用途,促使财务人员合理安排预算资金使用进度,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力。最后,内部监督部门需定期开展自我评价例会,对财务内控的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财务内控过程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使管理者能及时获取财务内控的管理情况,改进财务内控管理过程存在的缺陷。
四、结语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是中小学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在不断改进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中小学未能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作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不规范、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财务内控监督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中小学应秉持“行远自迩,笃行不怠”的态度,正视并严肃对待以上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切实增强财务内控能力,促使财务内控体系日趋完善,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学在新时期行稳致远,进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