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早期鉴别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价值分析
2021-11-30李勇华姜永明
李勇华,姜永明
(东莞三局医院放射科 广东 东莞 523710)
腹部肿瘤,即发生于患者腹部中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部分会累及患者腹腔中各重要脏器。临床治疗腹部肿瘤首选手术方式,但在进行手术前,医务人员需清楚地了解患者肿瘤所累及的血管、肿瘤的供血动脉分布及其周围的脏器情况等,以确保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本文选取了53例我院所收治的经临床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患者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进行早期鉴别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所收治的53例腹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CT及超声检测及手术病理证实。排除已明确肿瘤来源,合并存在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肝肾等原发性疾病等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7.67±5.24)岁;肿瘤直径5.43~13.56 cm,平均(8.07±1.25)cm。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案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注意嘱患者空腹,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并给予患者800~1000 mL温开水口服。检查所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165 mA,机架转速设置为每周0.5 s,准直器宽度设置为0.625 mm×128层,矩阵设置为512×512,重建层厚设置为5 mm,薄层重建层厚设置为0.5 mm,螺距设置为0.8。行平扫后再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为欧苏碘海醇注射液,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率3.5 mL/s,注射完毕后以同样的速率为患者注射25~4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扫描所得数据均常规重建5 mm、0.5 mm轴位图像,将其传入后台处理系统当中利用3D、Inspase等软件构建多容积重建(VR)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图像。
1.3 影像学分析
由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包括患者肿瘤的供血动脉、侧支供血情况、动静脉瘘及肿瘤对周边器官的侵犯情况等,分析患者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并进行记录,若主治医师的分析结果不一致,可进行讨论后总结出一致结果,并与最终的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病理结果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患者手术病理结果显示,53例患者当中,原发性肝癌19例,肝转移瘤9例,肝血管瘤6例,胰腺肿瘤3例,肾细胞癌4例,肾平滑肌脂肪血管瘤5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胃或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胃类癌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53例患者当中共检测出48例患者存在腹部肿瘤,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0.57%,其中原发性肝癌19例,肝转移瘤9例,肝血管瘤6例,胰腺肿瘤3例,肾细胞癌4例,肾平滑肌脂肪血管瘤5例,胃或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
2.2 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结果
53例患者中共50例显示肿瘤供血动脉,3例未显示。50例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患者共发现供血动脉95支,恶性肿瘤共发现82支,良性肿瘤共发现13支;16例已侵犯肿瘤周边器官,2例已发生远处转移。
患者供血动脉多粗大,走向曲折,其近端可追溯致其起源,远端已伸入肿瘤内部,部分绕行于肿瘤周边,且可见已发出分支小血管伸入肿瘤内部。可见9例动静脉分流,主要表现为于动脉期现静脉早显影;23例多支动脉供血,主要表现为较大肿瘤有2支或以上的动脉血管已伸入肿瘤内部,此现象均见于恶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患者未见此情况;16例侧支供血,主要表现为周边器官组织的供血血管已参与肿瘤的供血,部分表现为遭到侵犯的器官其局部动脉明显变粗,并已发出侧支血管为受侵犯部位供血。
3 讨论
腹部是人体很多重要脏器的集中点,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都集中于此,患者可能发生的腹部肿瘤类型也非常多。若肿瘤处腹部器官周边且已向外生长,与周边器官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或是肿瘤的体积增大,甚至超过了周边器官的轮廓时,仅依靠CT检查的断面图像就难以对肿瘤的来源进行正确的判断[2]。
一般的原发性肿瘤的供血多数源于起源器官或起源组织的供血动脉,所以,通过观察肿瘤的供血动脉,就可判断其起源[3-6]。临床针对腹部血管或是血管有关的疾病进行诊断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血管减影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7],其中血管减影造影的费用较高,且会造成大量辐射,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其成像仅能显示血管信息,而并不能显示血管外结构信息;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检查技术,但其存在较多禁忌证,且其成像受层内饱和作用的影响致血管无法被真实显示出来,尤其是细小血管,极易出现动脉狭窄的假象[8]。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成像快、运动伪影少、数据容积大等特征,现已广泛应用于腹部血管与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当中[9]。相比于其他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多方面优势:第一,可将周边组织作为参照物,同时显示组织与血管图像,有利确定病变的位置关系;第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不会加大患者的辐射量,VR、MIP、MPR等图像的重建可实现一次采集、多方显示的效果,有利医务人员观察患者血管情况,并了解肿瘤供血动脉及其对周边血管的侵犯程度;第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成像范围较广,扫描所需时间较短,患者一次屏气即可完成所有检查,很好地满足了诸多急诊或是躁动不安患者的需求[10]。
很多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符合率较高,且能清晰地显示血管狭窄范围、肿瘤供血动脉及其对周边血管的侵犯等情况[11]。也有报道指出针对腹部肿瘤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取得极高的准确率,也能对其肿瘤局部供血动脉来源起到指引,进而对手术的开展发挥指导作用。本案53例患者当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高达90.57%。另外,供血动脉变粗且伸入肿瘤内部,并于肿瘤内部呈现放射状分支,这是临床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重要影像学标准,若患者存在2支及以上的供血动脉,则机体会自动选择一支较粗的为肿瘤供血,本案有50例患者的源器官组织供血肿瘤动脉明显加粗,并有部分已发出分支血管伸入肿瘤内部,这与多数研究结果相符。当周边器官受到肿瘤侵犯时,受侵犯器官动脉会明显变粗,局部供血受限或是发出分支伸入肿瘤内部,本案有16例可见侧支供血。
综上所述,针对腹部肿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地显示患者供血动脉,通过观察患者供血动脉情况,可判断肿瘤来源,为术前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