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留住乡愁的重要论述
——聚焦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金溪样板

2021-11-30抚州市委党校黄义华刘燕荣

河北农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金溪县古村古村落

抚州市委党校 黄义华 刘燕荣

1 背景情况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传统村落市场化运作,推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其实质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抚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切实担起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从2017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开始;2019年12月被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为继浙江丽水市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19年度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在此历史机遇与现实需要交汇之际,以金溪为试点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势在必行。

2 主要做法

2.1 理念先行,高位推动,规划引领,绘制保护利用“新蓝图”

(1)秉持“保护为主,抢救为先,传承为本,利用为要”的理念,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秀美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战略的“三结合”,并认真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工作思路。

(2)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金溪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一线调研,一线调度,强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

(3)强化制度保障。制定《金溪县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金溪县“拯救老屋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制度,采取“一村一档”“一村一保”等方式,实行古村属地管理、全程管护。

(4)强化规划保障。做到“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创新,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遵循“活态、原真、延续”的原则,对42个中国传统村落均编制了保护发展规划,既重点整村推进,又“串珠成链”,形成全县古村落活化利用“一张图”。

2.2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好资金投入“蓄水池”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改善古村环境,完善古村基础设施。

(2)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近几年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累计1.3亿元;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争取住建部每个中国传统村落300万元的传统古村落维护资金;加强与“中国拯救老屋基金会”合作设立“金溪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基金”,争取“拯救老屋行动”专项资金4000万元。

(3)发动社会资金参与。2019年募集乡贤捐款4000余万元用于传统村落的建设和保护。2020年7月借助金溪县古村古建保护发展专项基金会成立契机,一次性募集职工、爱心企业、工匠队伍等捐资360万元。通过财政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奖补,撬动村民主动修复传统建筑;对文物保护基金会修缮的房屋,要求产权人自筹资金20%,既让村民深度参与修缮全过程,又唤回其对老屋的责任感和感情,达到村民主动保护利用的目的。

2.3 古建修缮,村庄整治,还原传统村落“古风韵”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为先原则,全力抢救日益损毁严重的古建筑,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力争原汁原味重现传统村落的风貌。一是培育专业修缮队伍。二是有序开展修缮修复。三是强力整治村庄环境。四是引导外围环境改善。开展“锦绣金溪,美丽花园”行动,全县累计流转土地27万亩,栽种迷迭香、樱花、胭脂柚、白莲等约2.5万亩,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改善村庄外围环境。

2.4 文化搭台,差异开发,打造活化利用“新样板”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挖掘、搜集、整理村史、民俗、民艺,培养文化传承人才,整合和利用民间力量,对藕丝糖、浒湾贡面以及手摇狮、马步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挖掘雕版印刷历史传承打造竹桥古村,挖掘革命历史记忆打造红色后龚村,挖掘陆九渊传家故事打造象山故里陆坊村。

(2)创新流转方式。为了实现整村开发整村利用,创新使用权流转方式,采取托管的方式,由古建房屋产权人将使用权托管给村委会,托管期限50~70年,再由公司向村委会进行使用权流转,有效破解房屋使用权租赁最长期限20年的难题,充分激活投资者对古建筑的投入激情。

(3)坚持多元开发利用。不断探索多元主体开发管理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如采取政府主导投资,引进企业管理运营的竹桥村;引入社会资本全资进行保护开发的疏口村、桥上村;采取政府主导投资运营,引进研学游等业态的后龚村;采取与国外专业团队合作,由专家负责整体规划,政府主导投资运营的大坊荷兰创意村;政府投资建设,乡镇成立公司主导运营的陆坊村等。目前,竹桥、后龚分别申报为国4A、3A级景区,竹桥古村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村落”,2018年被井冈山干部学院确立为校外现场教学点,后龚村成为红色旅游基地。

(4)搭建世界对话平台。着力打造创意古村独特“IP”,以金溪明清古建筑群为载体,融合中荷文化元素为一体,将大坊荷兰创意村打造成中荷文化特色古村。着力打造国际高端展示平台,将游垫古村打造成CHCD(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基地村。着力打造古村落资产管理平台,引进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结合该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实施古村古建资产管理项目,推动全县古村落活化利用。

3 经验启示

总的来说,近年来金溪县在多年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可复制、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金溪模式”。

(1)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无法保护传统村落,因此金溪县在古村活化利用上,严格坚持“五大理念”:

在建造理念上,金溪县上下达成了共识,认为要奏响新时代乡村牧歌,打造世界级诗画田园,复兴升级版农耕文明。需摒弃农民是“愚昧”的代名词、农业是“低小散”的代名词、农村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等陈旧观念。原真性保护古村,做到:“村里做减法,村外做加法”,在村里尽可能不添加新建筑,不添加破坏性设施;而在村外可以增加一些商业性、功能性设施,比如停车场、休息区等。

在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上,“不做摇钱树,要留传家宝”。要把古村落、古建筑作为传家宝传承下去,不能无序开发、只做“摇钱树”,尤其不能忽视老屋等低级别文物的基础性地位。

在对待文化传承上,有见于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毁坏后修复难度大,政府在农村开发中应坚持文化保护优先的原则,配合出台相关监管规则,在乡村振兴热潮下杜绝大拆大建、坚持慎拆慎建。金溪县提出“保护筋骨肉,传承精气神”,“筋骨肉”是古建筑的一切物件,“精气神”是古村落、古建筑的文化承载,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集聚人气上,“要引外来客,留住原住民”。吸引外来游客可以让古村落活起来,但更重要的是把原住民留下来,充分激发原住民参与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振兴的乡村应与城市相得益彰,而非简单附属关系,这尤其要重新认识和重视乡村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在时间安排上,“不砍三板斧,要从长远计”。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非一日之功,不能不分主次、全面开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给子孙留下发挥空间。

(2)古村落是千百年来中国乡村农耕文明场景的“活化石”,原生态的中国乡村,更是具有国际魅力的中国文化载体。金溪县在古村活化利用上,提出了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活态性原则,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融合。一方面,对传统村落全覆盖立档调查,搜集整理口述历史,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着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古村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原真性原则,让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留住原住居民、保证生活质量,保护历史传说、民风民俗、集体记忆等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要素;强调对原生自然环境、街巷布局、空间节点、建筑外观整体的保护利用。

延续性原则,让古村人文血脉得到持久的传承。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让他们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提升传统村落保护的延续性和内生动力。

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活化的灵魂,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是一项开创性的全新事业,没有现成模式,是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实践的集成。在这方面,金溪县做了很多新尝试,比如探索基金会资金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在公益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低级别私人产权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后期利用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本着“还原历史、激活文化、带动旅游、服务百姓”的定位,金溪县在古村活化利用过程中,挖掘古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利用好、传下去”。摸索出了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多主体参与、多元化运作、多方面合作、多措施保障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古村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金溪县做到了既坚持传统,重视强根固本,又开放包容面向现代,使村民能真正实现留下来、活得好、有尊严的生活。

猜你喜欢

金溪县古村古村落
《古村小巷》
金溪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数字影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考证
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