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核心内容分析

2021-11-30山东省单县乡村振兴局刘洪雷

河北农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技术人员普及

山东省单县乡村振兴局 刘洪雷

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是可持续的,其中对玉米种植进行有效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玉米是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我国北方,以玉米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北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推动作用。

玉米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在造纸业、造酒业、食品加工及药品加工等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加快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对玉米种植产业和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1]。

1 现阶段玉米种植中出现的问题

1.1 相对落后的种植理念

目前,我国对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研究,玉米种植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推广各种新型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对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玉米科学种植技术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文化知识匮乏,对新兴农业不感兴趣,对玉米种植的概念和认识比较传统。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民更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方法,不懂科学的种植玉米技术,也不敢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和尝试新方法,仍然坚持传统的植物技术。虽然有些农民对进步感兴趣,对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有一定的理解和知识,但受到经济约束的限制,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很难使用新技术,这些因素影响着我国先进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

1.2 基础设备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技术设备的要求很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先进的设备。由于基础设备的落后,很多地方在自然灾害的防御中的能力也比较弱,自然灾害是很难避免的,况且很多是突发性的,没有合理的方法控制。再加上在很多地区生产、灌溉系统老化,容易发生设备故障等问题。因此,玉米的产量逐年下降。

1.3 基层专业推广人才不足

为了深化发展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我国对相关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现在,在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过程中,我国的基层事业各方面仍然缺乏,人才培养意识不足,相关技术人员水平较弱等,在农村有关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问题,都是通过农业相关人员完成[2]。

另外,在这个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普及的过程中,技术人员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他们缺乏关于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理论知识;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没有实施相关的玉米种植制度和体系,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

2 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需要重视的方面

2.1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

在改良玉米种植技术的过程中,种子的改良是第一位的,也是农业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国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适合我国不同种植环境的玉米种子。在此之前,我国种植的玉米种子主要从国外引进,研究人员在玉米的成长过程中,着重观察泥土、气象及水质等因素是否影响玉米的生长过程。

这种工作使研究过程十分复杂,浪费研究人员很多时间。如果能开发出优良的玉米种子,就可以大幅增加玉米产量,也可以缩短玉米生长研究过程。在实际种植时,有关人员应该选择抗灾性强的品种。玉米种植成功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有关人员对于开发出来的新品种的特征,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土质选择适当的种植区。

2.2 提高玉米的种植质量

为了提高玉米的种植质量,在种植之前需要技术人员先挑选出质量差的种子,确保种下的玉米种子能长出健康的玉米苗。挑选玉米种子时,先放在阳光下曝晒。再把种子中的水分蒸发掉,在拌种前要在外部包专门的保护层,该措施可以保证玉米种子能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使玉米苗能够健康成长。

另外,种植者在种植之前,应该选择气候条件好的地方,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平缓的地方可以使用专门的机械播种,提高玉米成活率,合理利用土地、土质资源。在山区采用用人工播种,可以提高玉米苗的存活率。玉米苗长大后。技术人员定期对玉米苗进行除虫、施肥,同时根据实际,在土壤中添加微量元素,提高泥土肥沃程度,为玉米苗营造优质、良好的生长环境。

2.3 重视玉米的密集种植

科学的密植技术促进了玉米的种植和成长。在使用密植种植技术时,技术人员要保证每棵玉米苗能得到足够的光照条件吸收大量水分。玉米长大后,根茎就长出来了。因为长大了叶子会变长,所以种玉米的时候,苗株之间的间隔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设置。玉米的种植距离有一定的标准,水分充分,距离可以收缩,生长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各苗株之间的距离可适当拉远,保证每个玉米苗都能得到足够的光。因此根据玉米种植时的外部条件可以决定苗株之间的距离[3]。

2.4 采用高产的种植技术

种植玉米时,最重要的一环是采用高产的种植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我国前期采用的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大多数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西方国家的种植环境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是:采用同样的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在西方国家长势很好,但是在我国效果就不太理想。现在,我国开发了玉米高产的种植技术,我国的土壤条件也适合这种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实施主要由机械实现,大大减少了人工种植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玉米种植得到快速、高效的发展。玉米苗株在成长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非常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在前期或后期播种阶段,要尽量降低玉米苗的死亡率。播种前必须无菌处理种子,所以技术人员会把种子放进少量农药里避免病虫害。同时,对玉米苗株以喷洒农药的方式来预防病虫害。当然,技术人员也会优先使用物理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病虫害,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3 推广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有效战略

3.1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展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

农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玉米种植大部分都是由他们来完成,因此对农民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很大的要求。但是从现在的社会现状来看,农民受自身文化限制,对种植过程中相关知识掌握不够,种植技术也非常有限,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判断土壤的肥沃度非常关键。受南北方气候差、温度、地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土壤肥沃程度也不同。为了提高有机化肥的含量,很多地区一般都会给植物施肥,但是这个方法有好处也有危害,虽然提高了土壤中有机化肥的含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土质的问题[4]。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把稻草还田”。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民意识到把秸秆还田的重要性。村里可以组织村民学习,开展玉米种植培训及活动,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宣传新兴技术,可以使种植过程效率更高。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尽可能帮助农民学习有关种植的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技术素质,不断提高玉米生产量,让玉米的种植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

3.2 提高新种植技术补助,转变思想观念

对于我国目前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问题,我国应在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过程中给予相应的资金、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援助。例如,我国可以向各省各地区提出“建立相关玉米种植补助制度”,对选择使用新技术、新品种的农民提供一定的补贴,避免他们因为自己的经济因素而不使用新兴玉米种植技术。农业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深入了解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通过玉米种子和新兴物种的价格差和消费状况,来帮助农民正确地进行玉米种植。由于传统玉米的种植技术在农民心中深深扎根。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电视、抖音、快手视频方式,加快和组织新兴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宣传。农民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其次,有关技术人员应该先学习掌握有关种植的知识,对种植产量高的农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是怎么种植的,是怎么防治病虫害的,利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玉米的种植技术真正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5]。

3.3 加强技术推广人员教育,扩大技术应用范围

为了全面普及玉米的种植技术,我国在各个地方建立了相关技术平台,加强相关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宣传培训、推广、引导和培养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人员,使他们能够通过更好地接触和掌握更先进的种植技术知识和更为优质的玉米种子。

例如:在固定时间培训,邀请专家说明专业知识,通过各流行软件说明先进的种植技术,向相关技术人员了解实际种植中会出现哪些棘手的情况,以及如何高效、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提高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在农民中推广的效率。对玉米品种的选择、对玉米品种的管理等人员,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分配。提高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从而更好地使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得到很好的发展,更好为社会服务。同时,农业相关部门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制定地有关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制度体系、管理监督办法。其作用是在选择玉米品种和质量监督上做好管理,并与当地有着良好声誉的玉米品种的生产机构和企业合作,最大化实现种植技术推广效果。发挥农业相关部门的优势,发挥农业相关部门的力量,共同致力于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普及。

4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的种植技术得到普及,玉米产量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量的增加真实满足了现阶段大众对玉米粮食的需求,也对玉米的生产产业和农业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普及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农户接受程度低等问题,需要想办法尽快解决,使群众认可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同时,尽量实现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的大力普及,促进农业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技术人员普及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朔城区:植保技术人员指导玉米红蜘蛛统防统治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贮藏中玉米种子活力与寿命的问题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低浓度克·酮·福美双利于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