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防疫贡献与政治认同获得
2021-11-30陈改君向继友
陈改君,向继友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传染病始终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构建安全未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统计,自1967年以来,新发传染病以空前的、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速度被发现,2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至少出现40种新发传染病[1]1。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的贻害,各种突发性传染病流行肆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取得防疫斗争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认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流行概况
五千年中国史,也是一部与疫病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满目疮痍,百业待兴,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为疫疠流行提供了空间。当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严重冲击社会秩序的重大疫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鼠疫、霍乱、天花和血吸虫病。
鼠疫,又称“黑死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位居我国甲类传染病之首。新中国成立伊始,察哈尔省察北专区暴发鼠疫。据有关资料记载,东北鼠疫在1949年发病,445例,死亡272人,治疗之后恢复健康的有173人,肆虐全国多个地区[2]。疫情发生后,党中央迅速行动、严密部署、精准施策。华北军区采取大面积灭鼠灭蚤,设立卫生检疫站,实施全面交通封锁,公共场所暂停营业、学校停课等重点防疫举措。由于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疫情暴发趋势得到控制。
霍乱,是由于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的污染而引起的,是一种比较严重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重者可致人死亡。霍乱也称“虎疫”,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暴发和大流行。1949年,四川仁寿县发病573例,死亡355人;浙江长兴县发病112例,死亡21人[3]52。为了遏制传染病的蔓延,中央政府通过加强检验检疫、改善卫生环境、厉行饮水消毒、早期预防注射等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疫病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再没有出现一例真性霍乱病人。1950年,霍乱在我国绝迹。
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该病毒是动物身上的一种痘病毒。天花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因无特效药,其死亡率很高,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1950年我国天花病例数为43 286例,1954年仍有13个省出现天花病例[4]。为了消灭天花,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疫队伍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推行种痘活动,培训大量种痘医务人员并推行种痘责任制。经过严密的组织和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有效阻止了天花在我国的传播。1954年我国再未出现天花病例,1959年天花病毒被全面遏制。
血吸虫病,又被称为“大肚子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由于人类感染日本血吸虫所引起的,是肆虐中国两千多年的瘟神。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血吸虫病疯狂肆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两岸和长江以南的江苏、云南、湖南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2个县的5 102个乡镇[5]242。患病人数突破1 161.2万人,受到血吸虫病威胁的人数高达1亿[6]522。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1958年血吸虫病被彻底消灭。
由于上述疫病的流行与蔓延,广大疫区人口骤减,普遍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生产下降的现象,严重的地区甚至田园荒芜、人烟凋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防疫贡献
历史进步的前提是善于总结经验,同时吸取教训。中国共产党在战“疫”中成长,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防疫体制、防疫举措、防疫网络和防疫防线。
(一)防疫体制
一是制定防疫工作方针。卫生工作方针是一个国家用来指导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和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类传染病肆虐蔓延,危害十分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不到6亿人的全国总人口中,发病人数约1.4亿人,死亡率超过约30‰[7]。针对疫情发展状况,国家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措施。1949年9月,国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卫生医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要面向农村、工矿,要依靠群众,要预防为主”[8]。195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会议确定了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即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同年9月,全国政务会议批准了三大原则。1952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增加了第四条原则,即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至此,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正式形成,也即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通过贯彻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国家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健全防疫领导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由党委领导负责的各级防疫机构。察北专区鼠疫发生后,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疫情。1949年10月21日成立察北专区防疫指挥部,10月24日成立察哈尔省防疫灭疫委员会,10月27日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11月成立卫生部。卫生部以李德全为部长,由公共卫生局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卫生防疫工作。1950年3月,卫生部根据全国疫病流行的紧急形势,成立了中央防疫总队,主要负责各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经过短暂的培训学习,医务工作者分别前往苏北、天津等疫病重灾区,结合当地疫情状况开展宣传、调查、消毒等工作。此外,在有效学习苏联防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国家开始尝试创办卫生防疫站。以上防疫机构的设立为构建完善的防疫工作体制提供了主体保障。
三是建立防疫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党和国家缺乏疫病防控经验,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便探索出快捷高效的应对策略,并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疫制度体系。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先后发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种痘暂行办法》《交通检疫暂行办法》《关于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等。1951年4月,在全国防疫专业会议上,卫生部共制定出19种疫病防治方案,并通过了《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1951年9月,毛泽东同志还亲自指挥防疫工作,并起草文件《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1955年7月,卫生部通过《传染病管理办法》,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国家卫生防疫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并取得良好效果。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卫生部防控鼠疫的经验,在1955年内蒙古应对类似问题时仍参照执行。
(二)防疫举措
一是实行封锁和隔离,防止病毒蔓延。1949年夏,第一例鼠疫在察哈尔省察北区被发现。因当地政府未及时采取隔离和封锁措施,疫情不断蔓延,导致鼠疫传入张家口,北京面临疫情“大考”。为有效应对察北地区鼠疫,北京市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检疫封锁措施。一旦出现鼠疫,便立即设立警戒线和隔离圈封锁疫区,隔离确诊者,并对密切接触人员留院观察。通过严格有效的检疫和封锁措施,取得了“保卫首都不被鼠疫侵入”的巨大成功。在对抗鼠疫流行的过程中,东北鼠疫防治院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和隔离举措:防疫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2小时内到达病区,同时要快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小隔离圈、大隔离圈和封锁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隔离;防疫人员到达疫病地区后,应在3天内完成预防准备工作,在房子周围挖防鼠沟,有序开展预防注射工作,并报告初步感染情况。严密的隔离封锁措施,能够防止病毒的扩散蔓延,避免大量人口感染,这种方法至今仍然有效。
二是发挥优势,中西医结合。在防治传染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是新中国抗疫事业的一大创举。解放初期,中医药被排斥,中医被轻视的现象比比皆是。毛泽东对此现象进行了多次批评,并创造性地将统一战线理论应用到医学领域,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统一战线思想。1950年,毛泽东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卫生工作原则[9]。1954年,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召开会议传达对中医工作的指示指出:“必须把中医重视起来。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10]1956年,毛泽东在接见首届全国音乐周代表时指出:“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11]81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能达到良好的抗疫效果。
三是重视预防,推行疫苗接种方案。在预防接种方面,为了防治和控制天花,卫生部《关于开展军民春季防疫工作给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队的指示》中提出了普种牛痘的新方法。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布《种痘暂行办法》和《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1952年,经过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全国共有5亿多人成功接种牛痘[12]。1961年,新中国成为第一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国家。在疫苗注射方面,以北京首次防控鼠疫袭击为例,北京市地方分支机构动员当地医务人员组建注射小组,并由民营医院开展注射工作,而郊区的注射工作则由防疫站和当地医生具体实施。与此同时,北京市防疫委员会也成立了许多流动注射小组,弥补了各区分会人员短缺的问题。此外,通过注射生菌疫苗、死菌疫苗以及卡介菌苗等方式,鼠疫、霍乱等疫病均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几近绝迹。
(三)防疫网络
一是成立专业防疫结构。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全国疫情蔓延的实际情况,为了能进一步增强党对卫生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1949年卫生部设立卫生局,全面负责全国卫生防疫工作。1950年初,卫生部成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疫站。县、区卫生防疫站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卫生福利事业机构,是防疫基层组织网络中的指挥中心。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并在各地设立办公室。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全国性的卫生防疫站建立,除防疫站外,我国还成立了各级专科防治站。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卫生部设立了妇幼卫生局负责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开始建立检疫所,到1967年,在海港、河流、航空和陆地边界共有37个检验所[13]。
二是组建、培养防疫队伍。在抗疫斗争中,许多灾区组织并动员了大量的医务工作者。党中央采取措施,培养和动员城市卫生工作者到基层工作,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常态化服务,同时开展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卫生部门采取了“就地取材”的方式,抽调疫情地区的乡村干部、青年团员、中小学教师等进行专项培训,组成基层卫生防疫组织中的基干队伍,倡导基干队伍人员在不脱离生产的条件下参加抗疫工作。各个灾区也组织动员了大批当地的医护人员参与到卫生抗疫工作中。到1951年底,我国的县级卫生院数量已初具规模,村一级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联合诊所和医药合作社等形式,培养了大量的高、中、初级医药卫生人员。
此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疫战中,中国共产党提倡建立并恢复群众性的医药卫生组织,如医药联合会和红十字会等。通过这种方式,国家将大量医药卫生人员组织起来,以有效应对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红十字会以新的姿态重新启动国内救助工作,辅助开展大规模医疗救援培训和预防性医疗服务。同时,红十字会还积极加入到爱国卫生运动中,成为主力军。1950年,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召开,通过了改组事宜,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
(四)防疫战线
一是开展防疫宣传。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其一,出版卫生报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医学会创办了三种医学期刊。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创办卫生专刊,编写科普读物,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二,举办医疗卫生展览会。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相关部门利用展览会进行了文字、语音和形象方面的宣传动员,通过在医疗卫生展览会上各种医疗卫生成就的展出,达到了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与动员的目的。其三,创办卫生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了多所高等医学院校,不但培养了大批医疗专业人才,而且还对广大民众进行了卫生法规和卫生基本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达到了社会动员的效果。其四,发行卫生宣传画。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印发了大量的卫生宣传画。爱国卫生宣传画在传播健康信息的同时,也加强了民众抗疫知识的普及。
二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复苏时期,为了改善旧中国的卫生状况,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国家以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开展了全国性的卫生运动。1952年到1954年,为了粉碎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按照毛泽东同志“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指示,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消灭病虫害、清洁城乡环境、粉碎细菌战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到1960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时期,国家要求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调把定期保洁和突击运动结合起来。常态化的清洁卫生运动,对于消灭疫病、移风易俗、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落后的面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是调动社会力量防疫。首先,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的领导下,卫生部组织多支防疫队、鼠疫队和妇幼保健队,积极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在其领导和推动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防疫工作成效显著。其次,科研人员深入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掌握传染病发生规律,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防疫小组,从此,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疫苗。再次,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觉主动性。最后,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发挥重要协同力量。慈善机构、志愿团体、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抗疫,尤其是基层卫生防疫人员,除了做好日常防疫宣传和准备工作外,他们还深入病区,直接面对患者,监视疫情动态,既防又治,真正发挥了“前哨兵”的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防疫工作中的政治认同获得
(一)制度体系层面:以健全完善的防疫体制赢得民众的制度认同
制度认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制度的信任及肯定,是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保证。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现实威胁,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了三方面的防控工作。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14]162。在这一时期,抗击重大疫病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党带领人民抗击疫情,具有战时动员和政治动员的特征。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效率地消除了“四害”威胁,消灭了病毒传播。二是建立疫病防控体系。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1949年,国家专门成立了防疫委员会,积极组织防疫队在疫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1950年,中央防疫总队成立。其主要负责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1955年,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各地的防治站所也相继建立,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疫情防控体系提供了主要保障。三是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50年我国颁布了《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这是最早的疫情报告制度的体现。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也制定了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历史地看,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对党和国家掌握疫情动态提供支持,对国家出台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防疫制度体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疫控奇迹,形成了宝贵的治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认同获得。
(二)执政绩效层面:以科学高效的防疫举措赢得民众的利益认同
利益认同也称“绩效认同”,是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执政绩效是否能满足其利益需求的认可和肯定。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5]158。物质生产活动为其他人类历史活动奠定了基础,由吃穿住等需求所构成的物质利益需求,已经成为人类从事历史活动的首要动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利益需求成为政治认同建立以及巩固的重要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鼠疫、天花、霍乱和血吸虫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遏制,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逐渐减少,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抗击各种疫病传播的斗争中,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人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执政绩效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三)社会动员层面:以上下联动的防疫网络赢得民众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通过情感中介的作用,深入人们内心深处并唤起人们感动而获得的理解、接受及认可。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疫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防疫管理网络。防疫网络的建立,赢得了民众的情感认同。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疾病的发生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防控疾病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三大工作方针,其中“面向工农兵”即是重视群众力量的独特表现。随后,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增加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内容。1952年,我国开展了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将群众运动和科学防治进行有效结合,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抗击鼠疫的斗争中,各级政府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把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还十分重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赢得了广泛的情感认同。
(四)意识形态层面:以群防群治的防疫战线赢得民众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即意识形态认同,指人们对某一社会的主流政治价值、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而产生的归属感。1949年10月,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呼吁党、政府、军队、人民团结行动起来,全面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捕鼠灭蚤,彻底地消灭疫菌,一场规模宏大的清洁卫生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组织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抗疫斗争中,同年11月1日,中央发布《关于防治鼠疫的宣传工作指示》,11月7日发布了简单明了的防疫口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伴随着防疫宣传动员工作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捕鼠灭蚤的防疫工作中。在党中央的动员组织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采取行动,无论是交通检查、疫区封锁,还是疫苗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广泛参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的正确思想主张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了抗疫斗争中的一股磅礴力量。1952年,全国性质的爱国卫生运动在神州大地开启,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这再次生动地证明抗疫斗争是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防控疫情的核心主体,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群防群治的流行病防治战线,增进了党的价值认同获得。
四、结 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鼠疫、霍乱、天花和血吸虫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胜利,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逐渐形成了健全完善的防疫体制、科学高效的防疫举措、上下联动的防疫网络和群防群治的防疫战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疫成就,不仅带来了城乡深刻的医疗卫生变革,而且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健全完善的防疫体制赢得民众的制度认同,以科学高效的防疫举措赢得民众的利益认同,以上下联动的防疫网络赢得民众的情感认同,以群防群治的防疫战线赢得民众的价值认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征途漫漫,奋斗不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虽已转入常态化,但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既是历史要求,也是现实之需。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