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30王波
王 波
(安丘市官庄镇农村经管服务中心,山东 安丘 262100)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开始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首要工作任务。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便是推进乡村农业经济振兴,完成农业经济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革,使得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物质资源向城市集中,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停滞,甚至呈下降态势。而我国人口的增多以及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又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加快提质增效。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农业经济发展体系成为了我国农业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仍然遇到诸多的阻碍,如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稀缺、农业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理念落后等。我国要全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改革,抓住“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特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1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发展理念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我国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受限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多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和生产技术的应用还处在上一世纪的水平,认为只要遵循老一辈的种植理念和方法就可以获取到足够的利益,不愿意进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当“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了多数农民的技术盲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多数的农民并没有形成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理念,也缺乏相应的应用条件,这也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较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1.2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其实不像许多人想象中那么落后,很大一批农村居民已经在家中购置了计算机设备,还学会了上网。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多数农村居民配备计算机设备主要是为了教育和娱乐,并没有将其与农业生产联系到一起。与此同时,农业信息化生产所需用到网络、计算机设备与传统的PC有着较大的差异,基础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设施在应用于农业生产上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部分偏远地区农村附近没有建立起信号站,导致网络信息无法覆盖到农村全部区域,从而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范围。
1.3 农业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素质的农业经济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种植相关知识技能,还需要兼具互联网信息相关技术能力。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高素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才也是一人难求,其是许多大型企业高薪聘请的对象,很难入驻农村。与此同时,虽然我国许多知名院校已经对现有的农业相关专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纳入了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学范围内,但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较短,各大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和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起我国庞大的农业生产体系,这直接阻碍了“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步伐。
1.4 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
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道路狭窄且不平坦,甚至还有泥泞路,常规的快递公司无法进行上门服务,这对农村居民寄送农产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与此同时,农户想要发展电子商务最为担心的便是农产品的运输存储问题,部分农产品在自然温度下保存时间极短,一旦超出时间就会变质,难以成为物流运输的对象。通常情况下,物流公司会使用冷链存储技术运输农作物,延长农产品的可存储时间,但这会进一步提高销售成本,降低农户的销售利润。
2 “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2.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改革工作一直以来由我国基层党组织领导,政府部门担负着农业经济宏观调控的职责,研究和决定区域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细节规划,将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落实到方方面面的工作环节。其一,做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宣传工作。在技术高速迭代的当下,我国多数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不高,所拥有信息渠道较少,因此难以及时获知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信息。政府部门作为首批掌握前沿农业经济发展信息的主体,要主动向农村农业从业者普及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讲解农业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术要点,引导农业从业者积极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互联网+”时代下,政府的宣传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上门走访等形式,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宣传效率,政府部门可以在多家新媒体平台投放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内容,阐述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使得农业从业者能随时随地全面获知前沿农业信息化相关信息。其二,加大农业经济发展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信息化相关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人民生活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但相较于城市仍然较落后。尤其在网络覆盖和物流运输方面,网络信号差和快递运输不方便依旧是偏远地区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在农村地区也是寥寥无几,难以形成大规模农业信息化发展。为了给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创造完善的物质条件,政府部门需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将合理比例的政府年度预算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大面积铺设柏油路,方便农村物流运输;采购先进的农业信息化设备,推行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农村网络基站,增强农村网络信号以及扩大网络信号的覆盖率。上级政府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制定一系列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将发展资源向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倾斜,平衡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帮助农村地区完成农业生产模式初步信息化。另一方面,农业经济信息化与传统农业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技术鸿沟,单凭农村现有的主体力量很难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体系。政府部门可以主动与涉农互联网信息企业进行合作,招商引资,获取城市高新企业的技术援助和支持,帮助当地农户与企业牵桥搭线,在两者之间扮演协调者的身份,从而使城市科技、人才、资金资源回流农村。其三,设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共享农业信息资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据是一切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样是围绕农业数据信息展开。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单独设立农业大数据中心,专门用以收集和管理有关农业的各类数据信息,包括农业市场环境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搭建农业信息数据库,划分出明确的内容版块,将各类农业数据信息有序输入,并且不断更新农业数据信息内容,从而保证农业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农业大数据中心还要将农业数据信息主动、免费、持续地开放给农业工作人员,定期筛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投放到各类宣传平台中,帮助农业工作人员节省查询数据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农业大数据中心还要成为涉农部门和企业的农业数据信息整合和共享平台,连通涉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各部门、各系统之间高效地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不仅能提高各部门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还能避免数据信息的重复收集,防止资源浪费。
2.2 加强高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
高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当新型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的构建成熟,一切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营销行为都可以依赖高新互联网信息技术高效、高质量完成,农业从业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精确控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各项环境因素,如温度、水分、光照等,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其一,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多年前提出的一个新型农业经济发展形态,旨在通过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种植相互结合,从而搭建一个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我国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发展中国家,智慧农业是能有效帮助我国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业发展赶超战略的重要手段。智慧农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政府部门要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广智慧农业示范点,安排专家团队与农民一起建设“智慧农园”,将包括远程监控、远程诊断、环境因素控制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在农园内进行模拟试验,通过传感节点感知农园内温度、水分、土壤肥力、二氧化碳含量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再由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管理系统终端形成可视化数据信息模型。相关管理团队可以直观地从数据模型中获取到农业生产的各项具体数据信息,再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远程控制程序实施灌溉、施肥、开窗、遮阳等一系列操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其二,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是新媒体时代下农产品销售的主要途径。农户通过将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放到网络商务平台上贩卖,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自身的收入。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产品商务的宣传力度,鼓励涉农企业和普通农户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并改善农村基础交通设施,制定一系列农产品电子商务优惠政策,补贴农户农产品冷链运输时增加的额外成本,从而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3 打造高素质的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团队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政府部门要坚持“内培外引”原则,扩充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团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面向农村的知识分子开展系统全面的知识技术培训,向他们传授前沿农业生产和互联网信息相关知识技术,从中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农业经济发展人才,成立第一批人才团队,暂时缓解农业经济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然后,政府部门要安排这批人才向农民群体普及农业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术,与农民群体打成一片,指导和陪同农民群体落实各项农业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与各大院校开展教育合作,要求各大院校开设农业信息化相关课程,并拨发给农业相关专业院系一定的教育研究资金和实践资源,提高各大院校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和各大院校可以制定学费优惠、奖学金、补贴、就业推荐等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学生选读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丰富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储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提高我国农业产能和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意义。我国要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加大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投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指引当地农业部门和农村居民了解和接受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高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构建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开拓多元化的农村居民增收途径;培养和引入高素质的农业经济发展人才,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信息化激励制度,激发农业从业相关人员的改革热情,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