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新时代内涵和现实路径
2021-11-30崔佳伟
崔佳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历届中共领导人关于乡村生态治理的重要论述
1.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意识到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观点,这些观点蕴含着丰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河山可以促进环境的园林化,改善自然面貌,使人民的劳动场所和生活环境逐步美化。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提出过一些论述,作出了总体性规划的指示。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消灭荒山荒地,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进行植树绿化。毛泽东同志注重从总体上规划各县、区、乡,使商业、绿化和医疗各个方面共同发展。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农村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提到要兴修水利,要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地位”[1],逐步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减少洪灾和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虽然毛泽东同志关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论述只是零星的观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为后来农村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
1.2 保护环境,科技兴农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绿化农村经验基础上,对中国农村环境建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首先,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2]”同时,他主张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帮助我国进行环境治理。科学技术一方面能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制定生态环境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对症下药”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在农业发展方面,邓小平同志在谈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时提到,“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3],通过生物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才能解决农业问题,要树立科技兴农的理念,发展农业科技,培养科技人才。
1.3 保护农业资源,发展可持续农业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他认为,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面,“务必要加强治理,防止生态恶化”[4]。可持续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双向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国农业的重要性,使农业的基础作用不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进步,逐步调整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之路。江泽民同志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面对一些自然灾害意识到必须停止毁林开荒,发挥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的功能,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日益严重的趋势,使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4 建设新农村,促进生态修复
胡锦涛同志在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生态治理思想,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升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内在要求,必须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农民生活的改善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其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上。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乡村的脏乱差环境、交通条件、饮水保障和房屋修缮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耕地保护,科学治理土地荒漠化,修复生态环境。同时兴修水利,开展农村现代化设施建设,发展机械化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物质条件。
2 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内涵
2.1 改善农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农村建设,科学系统地设计了关于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阐发了重要论述,是破解我国乡村生态治理难题之钥。其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要加强农村现代化基础建设,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5]。第二,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干净、舒适、美丽的人居环境。经过多年的乡村环境治理,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压实县级主体责任,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6]。第三,关注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必须转变农业的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将不堪重负。这就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引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绿色产业”。
2.2 抓住历史机遇,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为我国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契机。自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对农村农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比如2018年9月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2月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这一系列文件表明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同时文件中也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给予了充分指导,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的生态治理现代化迎来了历史契机。
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不仅利于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对于其他方面的提升优化也具有助推作用。一方面,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可以提高群众在乡村中的获得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简单要求物质满足,对美丽生态环境的诉求愈来愈强烈,渴望“绿水青山”的田园生活。人们共同参与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满足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可以助推农村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治理生态环境,可以通过美丽的生产环境吸引投资,以生态为导向引进绿色产业,优化本地的产业格局,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要以乡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和构建清洁、绿色、美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实现乡村经济条件提升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平衡。一方面要建构治理主体体系、治理机制体系和治理效果评价体系等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提升治理能力,包括乡村基层组织引导能力,乡村企业整合利用资源和采用合法、合理的手段治理环境问题的行动力,以及村民群众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参与能力。
3 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3.1 组织保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乡村生态治理的方针政策
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生态治理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一是贯彻落实党的顶层设计,各地应该结合乡村实际,制定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方案和行动规划,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关于乡村生态保护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实地调查研究,科学制定乡村生态治理的重点领域、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二是党的基层组织应该主动转变思想,积极履责,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支持、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作用,推动村规民约与时俱进,将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理念纳入其中。村党支部应始终重视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
3.2 理念革新:树立现代化治理观念,建设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
实现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必须转变价值理念,培育新时代的生态治理思想。在现实的治理行动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的现代化,这是乡村生态治理观念变革的未来方向。
第一,树立人与自然是共同体的先进发展理念。在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要主动帮助培养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促使其认识到生态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政府和企业都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第二,培育先进生态文化,建设新时代乡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7]”塑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乡风和乡村文化,要深入基层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将现代化生态治理理念提升为村民群众的坚定信念,推动农村向生态友好型的新时代农村转变。农村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将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与传统生态智慧整合到乡风中,内化于村民的思想中,依靠文化的力量提升村民生态意识。
3.3 系统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更多主体参与。乡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企业发展乡村产业的沃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四者的利益一致,应协同合作,共建现代化的“美丽乡村”。
村民一方面要形成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业生产中适量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用塑料膜,从农业面源方面减少污染;同时,逐渐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按照科学方法处理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另一方面,村民要发挥监督作用,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环境治理的监督活动中来,监督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督促政府落实治理生态环境责任。
政府应加强规划引领,按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特色,科学制定乡村的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的规划,保障农村地区可持续性发展。其次,政府要完善监管机制,推行各级领导的逐层负责制,认真负责辖区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环境监管、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很大一部分是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造成的。因此,企业应淘汰传统的高污染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协调,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当中,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企业废水、废气和废渣;企业应将环境要素纳入到企业的资源范围内,将环境治理耗费的成本计入到生产成本中,使环境治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生态治理现代化推进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参与,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功能。政府可以赋予村民自治组织、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群体生态职能,通过他们带动村民形成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另外,村党支部、村委会可以发动在乡群众力量,吸纳村民、学生团体和公共事业单位人员组建生态治理委员会,向村民宣传环保观念,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行动。
3.4 科技供给:通过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提升乡村生态治理能力
针对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一些治理难题,除了依靠组织领导、生态文化建设和主体参与外,还应在治理的过程中推广新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程,需要系统的科学理论、技术体系和专业人才加以支撑。目前乡村生态科技供给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乡村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建设不足,尤其是缺乏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科学技术的人才;第二,农业推广队伍发展不足;第三,科研投入资金不足。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助推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也有利于提高治理工作效率。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数据技术的应用,农户通过电子设备来监测农作物长势,及时发现病虫害,采用新型农业技术,进行生态防治,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现代化技术的治理可以及时了解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监测部门通过卫星技术实时了解农村空气质量、工业排污情况和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宣传生态政策,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加强与村民和企业的联系,协同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目前,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还缺乏科技人才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懂技术了解农业农村的人才,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产业、待遇和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乡村生态治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现代化。同时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内容和目标。我们应直面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科学和整体治理理念,推进乡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