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2021-11-30赵贺
赵 贺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3699)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随着生源数量的增多、生源质量的下降,人才培养工作要相应跟进,真正对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锻炼负责,同时,这也是面向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现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机会较少等现象,导致高职教育改革停留于理论层面。基于此,深入探究高职百万扩招后的人才培养对策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所得到的探究结论能为高职院校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全面优化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的顺利对接。
1.高职百万扩招的生源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开展,生源数量明显增多,并且生源群体由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扩展到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这意味着学生学习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高职教育难度[1]。实际教学中,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同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即立足生源特点,相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策略,确保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生源特点有如下表现:
第一,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是这类生源群体的主要职业,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现今,部分大学生纷纷回乡创业,当这类年轻群体加入到农业发展队伍,使得农民团队具有年龄跨度大这一特点。第二,退伍军人。退伍军人遵纪守规意识较强,并具备专军事技能。但军人专业理论基础较差、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匮乏。第三,下岗失业人员。这类生源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敬业意识较强,但专业基础薄弱、生活压力相对较大。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各专业教育教学效果反映出高职院校整体育人水平,并关乎到人才供需平衡状态。近年来,社会面临专业人才数量短缺、人才质量偏低这一现实问题,如果人才供应不及时,那么社会发展进程逐渐变缓,并且社会经济效益会因此受到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也会相应下滑[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扩招生源的背景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要求,要想持续、稳定地向社会输出人才,高职院校务必动态关注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结合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来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
高职“百万扩招”视域下,有效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分阶段、分对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这对高职生均衡发展、全面进步有促进作用,让高职生毕业后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为社会常态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3]。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能够遵循正确的育人方向,丰富人才培养经验,取得阶段性教育改革成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要想持续发展,定要正视人才培养环节遇到的困惑,从多角度、多方面制定问题解决对策,以此优化教育质量,取得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最终为社会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供应优秀人才。实际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三者紧密联系、良性循环[4]。
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境
3.1 教学思想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如果一味按照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的生源标准进行育人,那么农民工、退伍军人等生源的学习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导致整体育人效果弱化,进而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教学思想不能及时创新,则日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缺乏合理性,最终会浪费教育教学资源,难以向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5]。长此以往,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效率和质量大幅降低,并且会对扩招产生负面影响。分析原因可知,当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片面认知,现有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并且阶段性教育目标不够细化,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3.2 职业教育定位失准
扩招生源号召发出后,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数量增加、生源特征多样这一现象,如果教育定位工作缺乏准确性,即人才培养方案未差异化制定,那么生源多元化学习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并且理论课、实践课的结构调整不够优化,最终影响高职生就业、创业成功率[6]。一旦职业教育定位失准,则人才培养工作将举步维艰,最终所输送的人才难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际上,不利于校企合作,并且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领导层对百万扩招的理解不够充分,再加上,专业教育存在短视行为,所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未与学生职业发展、高职教育战略、社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导致培养后的农民工、退伍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在社会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
3.3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百万扩招视域下,生源群体多样化,高职院校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所以在线下教学的基础上推行线上教学法。由于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经验较少,在教学时间分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与预期要求存在差距[7]。下文围绕教学方法的常见弊端进行分析,以便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新思路。
第一,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进程缓慢。即便当前校园网在高职院校普及,但网络信息化教学工作仍处于被动状态,从扩招生源角度来看,网络平台现有学习模块的划分不够细致,面向退伍军人、农民工提供的专业课程和学习资料过于笼统。再加上,平台学习资料的更新滞后,难以真正满足多样生源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线上线下结合效果有待优化。当前,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方式选择时过于盲从,并存在极端选用现象,如果一味运用线上教学法,或者线下教学法,那么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会大打折扣,并且无法满足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线上线下教学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一旦忽略农忙时间,或者片面获知下岗失业人员碎片化学习现状,那么教学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提高,最终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大幅降低,当然难以从整体上提高各专业学生的从业技能。第三,考评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现今,百万招生的生源特征具有复杂性,要想真实、全面掌握教与学效果,定要实施形成性评价机制[8]。实际上,现有评价倾向于理论知识教与学,相对而言,实践锻炼、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考核缺失,最终得到的考核结果缺乏可靠性,难以为扩招生源日后培养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3.4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百万扩招活动开展后,高职教师面对多元生源,一定要在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技能锻炼等方面做足充分准备,以便更好地肩负起教学职责,面向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当前,部分教师的自学意识较淡薄,实际教学中存在人兼多职现象,意味着教师在专业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集中,最终会降低教与学质量,导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遇到重重阻力[9]。此外,高职院校专业化教师团队过于松散,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导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降低,最终会影响日后扩招规模,难以保证应用型人才供应的稳定性。
4.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是职业教育改革、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真正提高育人质量,务必创新人才培养对策,通过满足各类生源学习需求来丰富高职生含金量,这既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又能为社会进步贡献积极力量。当人才培养对策合理化运用,既能处理人才培养环节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顺利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实现人才供需平衡。
4.1 创新教育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生源数量激增的同时,教师动态创新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而正向指导教学行为,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换言之,高职教师充分尊重生源差异性,运用最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为各类生源在理论知识获取、实践技能锻炼等方面给予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具体来说,校领导、教师大范围普及最新教学理念,以期各类生源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此期间,高职院校内普及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面对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其静心学习、积极实践。同时,有机融合生存教育与发展教育,在满足高职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追求较高层次价值,使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
4.2 准确定位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顺应百万扩招趋势,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并细化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结合长期发展战略来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并适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做足充分准备。具体来说,以高职生为出发点,科学化、合理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真正满足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循序式锻炼各类群体的技能水平。实际上,上述四种群体已经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在理论知识汲取、文化基础巩固、知识结构调整等方面极度渴望,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以此为方向,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
职业教育期间,考虑学习群体在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实施弹性学制,并推行丰富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能够贴近各类群体需求。此外,基于生源群体特殊性学习需求,通过针对性教学来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举例来说,面向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创业培训,使其顺应特色农业发展趋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面向退伍军人进行教育定位,重点推行线下教学模式,目的是锻炼这类生源集体学习能力,使其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不仅如此,基于退伍军人扎实的技能基础,借助高职院校课堂阵地,大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在就业创业中占据竞争优势。面向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教育定位,需要考虑到这类生源在生活、学习、工作间的关系平衡需求,尽可能保证学习时间的自由性,使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内化理论知识。此外,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机会,确保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效果,应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在合力作用下培养“订单式”人才。
4.3 运用混合式教学法
网络信息时代悄然而至,这一时代下应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法,能够迎合扩招生源提出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之处,真正调动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积极性[11]。高职教育教学期间,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满足各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应灵活、高效运用线上学习模块,适当调整时间比例,使其尽快适应线上学习模式,并养成线上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课程设置层面来看,基于生源特点细分多样化课程模块,各模块的理论知识、新知连接、旧知巩固等内容一体化,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保证知识结构完整性。
教学方式调整阶段,联用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模式,基于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的时间节奏、生产需求、工作周期等需求,推广形式多样、方法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其随时随地获取课程资源,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其中,送教下乡模式、送课上门模式具有实用性,并获得良好反馈,这在人才培养环节发挥关键性作用。教学考核的过程中,实施多维化考核模式,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并实施学生自评、教师总评这一联合式评价模式,最终得到可靠的评价结果,并参照评价结果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4.4 丰富师资力量
扩招生源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即面向全体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活动,以此挖掘教师的专业特长,并丰富教师理论知识储备,循序渐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12]。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在教师分流、转型两方面给予正确引导,使其在线上授课、科研探究、心理辅导等方面发挥特长。这既能丰富教师角色,又能为各类生源在理论知识学习层面提供正确指导。与此同时,构建师资资源库,通过资源共享、教学经验分享来强化师资队伍,使其在人才培养中提供可靠支持。信息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网络载体,积极参与资源库子模块构建活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准确定位职业教育、运用混合式教学法、丰富师资力量,顺利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这既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又能向社会提供所需人才,促进社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