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11-30赵秀彦齐齐哈尔大学
□赵秀彦 张 余 齐齐哈尔大学
诸城派古琴开始于19 世纪初期,形成于19 世纪中后期,经过几代古琴大师的研究与改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山东本土地域风格特点、具有独特立调体系、具有特有演奏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2003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诸城古琴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诸城派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8 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上,诸城派古琴被授予“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奖牌。
各琴派的形成都与其所在地的地缘、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诸城派古琴源于山东诸城,从古至今,先后出现了诸如舜帝、孔子、张择端、刘墉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家,具有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早在4300 多年前的五帝时期,出生于诸城诸冯村的虞舜就擅长制作古琴[1]。《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由此可见,诸城不仅是诸城派古琴的发源地,其还是中国古琴诸多流派的发源地之一。
一、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
(一)诸城派古琴的创始人
诸城派古琴是以其流传地域与演奏风格进行命名的古琴流派,它兴起于19 世纪初期的诸城地区,是在王溥长(既甫)、王雩门(冷泉)两位先生的传授下不断发展起来的。因二人所属学派不同,王既甫隶属宗虞山琴派别,王冷泉隶属宗金陵琴派,因此,二人共同创始的诸城派古琴具有两种不同风格相互融合的特征。但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流派是何时传入诸城的,现已没有历史资料可以考证。
(1)王溥长(1807—1886),字既甫,山东诸城人,住城里后门口街。关于他在古琴方面的记载很少,但他传承了虞山琴派“清、微、淡、远”的演奏风格,并将毕生所学传给其子女。
(2)王雩门(约1807—1877),字冷泉,号昙花子,山东诸城王门村人,辑《琴谱正律》。王冷泉传承了金陵琴派“绮丽缠绵”的演奏风格。
因与王既甫所属宗派不同,所以二人的琴曲风格也迥然不同。这两位早期的诸城派古琴演奏家虽然所属学派不同,但对作品的技巧处理却是相同的,二人对古琴曲目确定的立调体系也基本保持一致。
(二)诸城派古琴传承人的继承与创新
因诸城派古琴吸收了金陵琴派与虞山琴派的演奏风格,因此诸城派古琴有两个支系,其中一支以王既甫的虞山琴派风格为主,另一支以王冷泉的金陵琴派风格为主。
1.王既甫支系对诸城派古琴的发展传承
(1)王作桢(1842—1919),字心源,诸城派古琴创始人王既甫之子,自幼跟随其父演奏古琴,常常苦心钻研古琴技艺,其演奏风格承袭了虞山琴派演奏风格,在指法的处理上,按音准确,丝毫不草率,所奏琴曲“清、微、淡、远”,其演奏技艺远远超过其父。他对诸城派古琴的传承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与其他古琴演奏家相比,王心源更注重演奏技法中左手的“吟揉”指法,提高作品的表现力;第二,他在诸城首创了传承古琴艺术的第一所琴社——东武琴社,并免费向诸城各界古琴爱好者传授技艺,加速了诸城派古琴在当地的传播;第三,传承家传琴谱集《桐荫山馆琴谱》,并对此琴谱进行长期钻研。
(2)王露(1879—1921),字心葵,诸城城里西施巷人。王心葵在虞山琴派的基础上综合吸收了金陵琴派的演奏风格,将古琴的演奏技艺提升至新的高峰。其琴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琴曲演奏风格温婉含蓄,雅正持重。他对诸城派古琴的传承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琴曲演奏风格方面,王露除传承虞山琴派的风格外,也吸收了金陵琴派之所长,取二者精华,发展诸城派古琴。第二,在琴曲的演奏技法方面,王露注重左手绰与左手滑音的技巧,所奏琴曲刚柔并济,音域宽厚。第三,在琴学理论方面,王露在留学回国后,通过实践,编辑撰写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古琴制作专著《斫桐集》,其中详细记录了古琴制作的各个环节。
2.王冷泉支系对诸城派古琴的发展传承
(1)王宾鲁(1867—1921),字燕卿,诸城普桥村人,师从诸城派古琴创始人之一王冷泉,琴学造诣深厚,在传承其师金陵琴派琴曲风格的同时,还亲身体验了山东地区民间生活,学习和感受山东地区民间俗乐的独特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将金陵琴派古琴演奏风格与山东地区民间音乐风格相融合,对诸城派古琴的传统风格进行了丰富与创新。1917 年,在康有为先生的强烈推荐下,王燕卿先生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至此,诸城派古琴的传播深入江苏地区,为诸城派古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燕卿对诸城派古琴传承所做的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对古琴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方面的创新及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诸城派古琴的支系——梅庵琴派。
第一,在琴谱中标明节拍,发挥节拍对作品表达的约束作用。第二,修订原谱,在琴谱原有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琵琶演奏中轮指的技巧,并根据不同曲目的表现内容采取不同的演奏技法。第三,大胆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并将其融入琴曲中。
(2)梅庵琴派。梅庵琴派是在诸城琴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王燕卿先生去世后,为纪念王燕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学,其弟子徐立荪、邵大苏等人于1929 年在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同时根据王燕卿所存的《龙吟馆琴谱》残稿编写了《梅庵琴谱》。因其琴社与琴谱均以“梅庵”命名,遂当时琴界称之为梅庵琴派。
梅庵琴派与诸城琴派在演奏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回峰手法的运用、轮指的增加及独特的掐撮三声奏法上,在作品表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诸城派古琴的传承渠道
诸城琴派从19 世纪初期开始形成,在二百余年的时间里,许多琴家对诸城琴派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诸城琴派主要运用了三种不同的传承渠道,即民间传承、学院传承、琴社传承。
(一)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诸城琴派早期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在王心葵和王秀南之前,诸城琴派主要针对同族血缘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主要是师父与弟子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父子关系[2]。例如,诸城琴派的创始人王既甫,将毕生技艺传授给他的子女;他的儿子王作桢又将自己的琴艺传承给他的儿子王秀南和另外三个同姓族人王心葵、王炳信、王炳耀。同族血缘传承在早期传承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学琴人员有限,传承脉络非常单薄,并且这一时期的古琴演奏家传承的风格比较稳固,阻碍了琴人在古琴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城派古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随着诸城琴派的不断发展,仅靠同族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已经无法满足诸城琴派的发展。进入20 世纪以后,诸城琴派的发展脉络开始向外姓学生发展。例如,王心葵、王燕卿和王秀南,记录在册的学生非王姓族人就已达到十多人,是最初学琴的同姓血缘关系人员的几倍之多。由此开始,王姓外族人员的传承脉络开始发展壮大,这样的传承方式使爱好古琴的人员可以得到专业训练,从而增加了诸城琴派发展的可能。
(二)学院传承
20 世纪初期,诸城琴派的继承人王燕卿、王心葵相继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任教,自此,诸城琴派的传承开始向专业化学院传承模式发展,也是从此时开始,诸城派古琴的传承脉络变得越来越清晰,其传承空间和传承范围也越来越广。
1919 年,应蔡元培之邀,王心葵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古琴导师,在王心葵回乡养病期间,他的学生张友鹤代替他在北京教学。进入20 世纪中期以后,诸城派古琴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开始由民间传承向学院传承发展,直到1958 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成立了古琴专业,并聘请著名古琴演奏家刘景韶担任古琴教师,由此,诸城派古琴在学院的发展也越来越专业化。
如今全国很多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古琴专业,许多诸城派的琴家也被聘为客座教授,这使得诸城派的传人越来越多。
(三)琴社传承
琴社传承对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琴社传承中的传承对象非常广泛,大多为古琴爱好者,这里不仅有专业院校的学生,也有社会人员等对古琴具有一定兴趣的人。琴社的传承与学院传承出现的时间几乎一致,且琴社传承也以诸城琴派风格为主,传承范围比较广泛。琴社的建立最早出现在山东济南地区,是由王心葵1915 年在济南大明湖畔创办的“德音琴社”,琴社的传承为习琴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和演出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琴派之间的学习交流。
结 语
诸城派古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历史文化底蕴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挖掘。诸城琴派从萌芽发展至今,具有年轻的生命力,在我国古琴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