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古题材舞蹈《我们看见了鸿雁》向贾作光先生致敬
2021-11-30王梦娟沈雨潇北京舞蹈学院
□王梦娟 沈雨潇 北京舞蹈学院
现实与浪漫相呼应,写实与抽象相并存,真实与梦境相交替,过去与现在相牵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是笔者对蒙古舞作品《我们看见了鸿雁》的第一感受。该作品一反常态,直接以现代元素摇滚乐似的旋律开启了全篇的高潮部分,舞者一个个化身“游客”“导游”“大巴车司机”,营造了一股欢快的气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该舞蹈分为去内蒙—在内蒙—遇见内蒙—再见内蒙四个部分,讲述了在内蒙的所见、所闻、所学,以及对贾作光先生的缅怀。
舞蹈《我们看见了鸿雁》由东北师范大学谢飞、姚磊编导,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演出,于2018 年12 月12 日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蓝蓝的天空——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原创内蒙古题材舞蹈作品展演”中崭露头角。不同于传统的蒙古族柔美端庄的抒情性舞蹈,该作品再现了贾作光先生创作的《鄂尔多斯舞》的经典舞姿,体现了艺术的创造性及文化元素的多样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一个文化符号,那么大雁可谓是蒙古族自由与和平的象征,而“贾作光”先生便是蒙古族舞蹈的文化记忆,是这个时代民族舞蹈的象征。该作品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讲述了贾作光奉献蒙古舞艺术的一生。手握方向盘的老司机,载着一群充满活力的“游客”来到了内蒙古,就像是一群刚被领进门的舞蹈学子,他们对未知的旅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骑马蹲裆式的站姿表现了内蒙人民的骑马体态,“碎抖肩”的舞蹈语汇配上鸿雁高歌的旋律,夸张戏谑的演绎,再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奔驰的骏马、南飞的大雁、热爱内蒙大地的人民……两两相对,高低错落有致,一个个像极了正在奔驰的骏马,转身回眸的瞬间,每个人脖颈间都多了一条象征高贵纯洁的蓝色哈达,这哈达是对内蒙的敬意,是对内蒙大地的爱,也是对蒙古舞前辈贾作光先生的致敬。至此,舞者对内蒙的热爱被释放到极致。一曲《鄂尔多斯舞曲》将我们带到似真似假的梦境中,聚光灯下缓缓走来的一袭白衣少年像是大雁的化身,他跳起了《鄂尔多斯舞》的经典片段,并且言传身教地一遍遍带着“学生”做动作,像是又看见了教学中的贾作光老师。摇篮步、硬肩、硬腕、柔臂、垫步、平步等舞蹈语汇,加强了蒙古族情感的表达;时间在流逝,学生在成长,雁群在壮大,贾老师的使命好像也完成了,他带着欣慰,带着期盼,更带着不舍,化身大雁离开了……
不拘泥于端正典雅的蒙古舞,该作品可谓突破了传统蒙古舞的表现方式,真正体现出了“源于生活”的民间舞态度。虚实相生的表达,夸张戏谑的演绎,朴素真实的境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画面;低回婉转的《鄂尔多斯舞曲》仿佛让人穿越回到了舞台之上、课堂之中;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感触到的是哀伤,是时光的流逝。
作品对蒙古族的舞蹈语汇进行了现代视角的审美解读,呈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多样性,表达着更深层的内涵,赞美了内蒙辽阔的草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勤劳勇敢的内蒙人民;《我们看见了鸿雁》不是简单的对内蒙人民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升华了内蒙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歌颂了内蒙人民朴素真挚的生命情感,高歌了贾作光先生对蒙古舞蹈的奉献精神。该作品始终贯彻民间舞的创作理念——“源于生活,取之于民”,这也是贾作光先生一生追求的。
舞蹈《我们看见了鸿雁》以当代人的视角,运用蒙古族的舞蹈语汇,缅怀贾作光先生,并致敬了传统的蒙古族舞蹈。该作品不是传统的蒙古舞,却有着传统蒙古舞的“影子”,像是当代舞,可用的却是蒙古族舞蹈素材,所以该作品才会被称为蒙古族题材的舞蹈,这让笔者想起编导王玫老师的创作理念——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是一种成功的舞蹈创作。同时,该作品的编创也启迪我们对当下民间舞的创作进行了反思,在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保留传统舞蹈的精髓是其一,如何在传统中继承与发展,并且用新形式呈现出来是其二。
最后,附上中国文艺向贾作光老师的致敬词,以此向经典致敬,向贾作光老师致敬!
你的梦想,把自己舞成一团火,所以要做高飞的大雁;
你的使命,为民族留下一段传说,所以甘当引路的使者;
在继承中发展,一代宗师始于一路跋涉,千磨万击;
在发展中创新,东方舞神源自狂沙淘尽,笑看寂寞;
为现代民族舞蹈奠基,为中华民间艺术开拓;
化成春泥护花,平添三分国色!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