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统一性研究

2021-11-30韩亚嵚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作曲家钢琴创作

□韩亚嵚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我国的钢琴作品从诞生到发展壮大都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钢琴真正的发展是从“学堂乐歌”时期改编演奏歌曲开始的。其在思想上与教唱学堂乐歌一致,在认识钢琴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用钢琴曲演奏中国歌曲。我国的第一代钢琴家都是由外国教师教授的,而钢琴一旦为中国人所了解和掌握,就注定要以中国人的审美去开拓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钢琴在19 世纪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符号,一般出现在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中,一般人对它是望而却步。赵元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和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到目前为止还广为传唱。他在美国读书时,曾为风琴改编一首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

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主要是单声的,而钢琴的表现手法是立体的、和声的,20 世纪初的20 年间,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开启了传播中国音乐的先河,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它是最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钢琴作品。这首作品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乐曲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融合,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巧妙结合,呈现出独树一帜的中国风格特征,成为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一首佳作[1]。

中国钢琴风格的创作,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结果。音乐与文学是始终不可分割的一对“双胞胎”,文学给予音乐底蕴,而音乐给文学插上了翅膀,我们通过对中国近代钢琴作品的分析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符号是释放中国作品最有力的信号。它像一根绳牵引着中国的作曲家、钢琴家勇敢地朝前走,使其弹奏出一脉相承的具有中国魂的钢琴乐曲。

1937 年到1949 年是战争和救亡与艺术关系更为密切的一个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体现出一种共同特征。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调式为基础,在乐曲结构手法方面以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为贯穿,以我国民族音乐手法为目的,运用一些细致巧妙的和声处理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显现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曲家的中国风格已经逐步形成,他们在乐曲思维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气质与秉性。例如,1941 年贺绿汀的《怀念》、1941 年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1947 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1945 年丁善德的《春之旅》、1946 年陆华柏的《浔阳古调》,这些作品都显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2]。

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的发展展现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从认识钢琴、接触钢琴直到中国人写出第一首钢琴曲,都经历着艰难与不易。钢琴作品的实质是通过钢琴自身的技法和乐器本身的优越性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大自然、人类美丑等的感受与体验。中国近代钢琴从创作到发展都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没有真正地也不可能达到一种统一的、像现在一样专业整体布局的范畴。从中国近代史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投入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而钢琴真正的发展壮大是从20世纪50 年代才开始的,以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用钢琴去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这个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大致有70 多首,如丁善德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马思聪创作的《三首舞曲》,陈培勋创作的《旱天雷》,朱践耳创作的《序曲二首》,刘庄年创作的《巴蜀之画》,王建中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周广仁创作的《小红军》,石夫创作的《塔吉克舞曲》,储望华在1964 年创作的《翻身的日子》等。从这些钢琴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其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大多以民歌或者民族调式为特点,抒发和赞美或者描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体验。特别是部分创作抓住了地方风格音调,使曲调更为亲切、更符合老百姓的接受度,使艺术性、欣赏性、审美取向得到了统一。

1966 年5 月到1976 年10 月,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进行创作,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还包括刘诗昆于1966 年创作的《公社社员喜洋洋》、王建中创作的《大路歌》《绣金匾》、储望华创作的《二泉映月》《浏阳河》、杜鸣心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黎英海创作的《夕阳箫鼓》、周广仁创作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其突出,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一创作观念已成为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特点。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王建中创作的《彩云追月》、朱践耳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石夫创作的《第二新疆舞曲》、倪洪进创作的《壮乡组曲》、黄虎威创作的《欢乐的牧童》、孙以强创作的《春舞》、夏良创作的《西双版纳风情》、赵晓生创作的《太极》、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杜鸣心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谭盾创作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等。

我们从上述作品中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钢琴作品无论是创作的人数还是创作的篇幅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尤其是产生了表现古风的、表现大自然的、表现革命情怀的作品,大大增加了欣赏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钢琴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萌芽到发展壮大,中国钢琴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它所体现出来的特点、音调牢牢地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也以作品的新颖细腻、贴切的中国音调征服了中国老百姓,也因此让更多的人对这件西洋乐器有了认识和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是随着中国的革命进程逐渐发展壮大的,它所体现的是传统之美和中华之美[3]。其中,一些大的钢琴曲,如《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她的重大创举不仅奠定了中国钢琴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精神。它的推出又进一步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钢琴演奏中,给人耳目一新、畅快淋漓的感觉。作曲家通过钢琴的演奏手法、民族“语言”律动,展现出一幅非常震撼的画面,以描绘大自然的神奇景色,讲述了中华儿女的苦难和觉醒。

中国近代钢琴作品的内容、思想涵盖着中国钢琴的总体走向和发展水平。钢琴演奏强有力的和声表现无疑把人带到了一个美好的境地,特别是中国作品听起来“似曾相识”的感觉,真正地走进了人民中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特殊文化符号,是自然血液的流淌,在其作品中散发着浓浓的乡音,代表着深远的历史足迹。它用艺术的手法传承、发展、诠释着一种心声、一种精神力量。中国近代钢琴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河山时,基本上是以主调音乐为基础,以中国地方旋律为线索,以民族调式为手段,统筹钢琴演奏手法和表现手法,使音乐的钢琴、钢琴的音乐通过中西理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通过探索中国近代钢琴发展的踪迹我们可以看到,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认识到创作再到成熟起来都是在战火中不断锤炼的。一个作曲家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没有一个特殊的专业职业概念。例如,贺绿汀20 世纪30 年代就参加革命,儿时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通过在革命队伍中的锻炼以及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钢琴、小提琴及和声学习专业的功底支撑,他创作了包括钢琴在内的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曲家们,特别是中国近代的作曲家,他们基本上是随着复杂的环境,在极其艰难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土生土长的环境给予了其传统文化的土壤,接受外来科学文化为其奠定了技术基础,革命队伍给予其成长的动力。

结 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钢琴作品的创作演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曲家不断地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引入中国元素,充分地构架起在钢琴领域的中国“学派”,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近代钢琴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必然的结果,从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我们也能窥见一斑,其在创作中必定脱离不开其各自孕育的土壤。这也是我国近代钢琴作品创作的特点,即借助外部因素(钢琴)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去讴歌、颂扬自己的文化、民族,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格局。中国的钢琴作品的发展靠的是我们强大的祖国,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只有牢牢地把握住方向,才能不断地创造奇迹、创造辉煌,抒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钢琴作品。

猜你喜欢

作曲家钢琴创作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长大可当作曲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纸钢琴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