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嬗变与创新:高校校园标语的修辞批评

2021-11-30刘腊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标语校园文化师生

刘腊梅

嬗变与创新:高校校园标语的修辞批评

刘腊梅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伴随着社会发展、青年人审美情趣、高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当今高校校园标语在语言修辞上明显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印记,有效地加强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宣传与渗透,陶冶师生道德情操,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校校园标语;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认知修辞理论;语言修辞风格

每年高校秋季新生入学,琳琅满目的校园标语不仅给人视角上的冲击,更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予人关怀,启人奋进,还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深刻的思考。人们会惊喜地发现,近些年来的校园标语慢慢地变成了师生喜闻乐见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们与十几年、二十几年以前严肃的校园标语在风格上、内容上大不相同。从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的角度诠释这一巨大变化,是我们欣赏这些妙语连珠的标语的一个好方法。

一 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

修辞批评(Rhetoric Criticism)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1]1。主流的修辞批评模式有戏剧主义修辞批评、社会学修辞批评和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修辞学研究的重点是修辞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作用。意识形态批评认为,那些长期以来受重视的或者受肯定的体系会潜移默化地与文化交织在一起,不仅被人们毫无保留地接受,还会对其它的意识形态进行排斥或压制,处于一种支配地位,也就是葛兰西提出的“领导权”(hegemonic)地位[1]18。而这种领导权地位不是靠“威逼”取得的,而是通过各方“协商”“谈判”取得的,最后以“共识”的形式表现出来。支配的意识顺理成章地转换成价值观,转换成人们的行为准则,写进社会和文化中,再通过多元化的批评实践升华为一种可指导性的经验,指导其他相关的行为规范。权力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如出一辙,如当批评家将目光投向教育,将它看成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场所时,就已经暗示了知识是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的,当这一意识形态取得“领导权”地位时,它与“权力”挂上了钩。福柯将权力定义为散布于整个理性构成中的各种因素关系的总的体系和过程,它通过对正确行为的规范及标准的遵守来起作用,存在于理性构成的所有方面[1]200。所以一切文化产品都可以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角度进行批评。后现代主义将一切符码化、话语化,关注的不再是狭窄的、传统意义上的言语或演讲,而是一切文化形式。

因此,修辞学成了广义上的修辞学,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活动都被涵盖在内,成为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的对象,如学校校训、教风学风、教育理念、横幅标语、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等。而校园标语与以往相比较,无论从迎新、军训、文娱晚会、社团活动,还是学习竞赛、运动会、就餐等等,其语言修辞风格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往校园标语的语言大多数呈现庄严、一本正经的形式(如运用古诗词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校园标语语言形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流行网络语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如运用仿拟辞格:开学不努力,期末两行泪),显得生动活泼,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颖,更贴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和情趣。

二 当今高校校园标语的认知修辞

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的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中等层次上的认知修辞理论包括理性行为、规则、角色、知识与权力。这些成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又相互作用。用福柯的认知修辞理论解读当今高校校园标语的语言修辞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文本的意义。

在他看来,理性行为是指那种因为遵守特定的规则或通过了适当的检验而在某一文化中是对的言语[1]197。当今高校校园标语的主要理性行为体现在语言修辞的叙事范式上,通过主题创造知识,促成意识形态上的转变。所谓“叙事范式”,华尔特·费希尔(Walter Fisher)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是以某种叙事形式将事实和经验有机地串连起来的,而不是以独特和零散的形式呈现给我们[1]10。21世纪以来,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网络传播的进程不断推进,校园标语有了很大幅度的创新,内容上更加鲜活,表达方式上更加多样,其语言修辞方式明显地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标语特点。这些校园标语既保持着思想性、引领性的内容,又带有网络热门词汇的“新风格”[2]。当今高校校园标语语言修辞叙事范式新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标语辞格化

校园标语运用多种语言修辞手段,主要包括明喻、暗喻、仿拟、尾韵等等,使语言表达形式多样,色彩无穷,趣味盎然,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

1.明喻:春风十里不如你,最爱文法小仙女。(文法学院宣)

2.暗喻:

(1)你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深沉而又鼓舞人心)

(2)春,得井泉香,皆不及你来时的光亮——只因你是医学院18级的小太阳。

3.仿拟:

(1)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厕所文化)

(2)成绩诚可贵,诚信价更高。

(3)没有暖气,有你们就好。(女生祝汉纸们男生节快乐)

4.尾韵或押韵:

(1)科大男多女生少,学姐虽少质量好。

(2)网课情缘一线牵,每天进步一点点。

(3)三生三世何缘起,春风十里我等你。(学生会宣)

(二)校园标语对偶化

校园标语常常运用双排句,句式排列整齐,有长有短,使得校园标语像春节的对联一样,传递两个方面的优点,承接两个行为动作或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如:

(1)读书使青春展翅,知识让生命飞翔。

(2)天若有情天亦老,外联女神永不倒;数计女生皆是宝,外联女生尤为好。

(3)五一将至,活留给我,美留给你,逆天改命留给我们一起(男生宣);

五一要来,我负责美,你负责累,想和我逆天改命谁怕谁(女生宣)。

(三)校园标语情感化

大学生正处于谈恋爱懵懂的青春期,但不是谈恋爱的泛滥期。有些多情的纯男纯女们的确谈恋爱了,有些理智的追求深造的考研队伍在克制着自己。而不管你是谁,这些校园标语绝大多数都让你享受着谈恋爱的感觉,并遵循了爱要大胆说出来的原则,如:学校教育像谈恋爱(没有你的外院犹如没有阳光的日子),考试像谈恋爱(考试不是谈恋爱,请不要眉目传情),上课像谈恋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云上课),吃饭像谈恋爱(以后一个人吃饭的时候,要想起我啊——食堂宣),生活像谈恋爱(世界欠我的初恋该还了)。周围的一切似乎无时无刻不是在向你表白(你是我的窦房结,遇见你,就是心动的开始),从而让你整天沐浴在恋爱的甜蜜和欢乐中。

(四)校园标语对象化

校园标语多数时候用第二人称单数“你”来表达倾听的对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给人以温暖和贴心的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

(1)考研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亲,这八年,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学生会宣)

(3)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4)我们跨过电磁场,在这里与你们相遇。

(五)校园标语个性化

这些校园标语语言在用词上大多口语化、生活化,形式上随意化,内容上用叙事性的笔调传递跟实际情况相关的信息,如: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情是被老师抽问网却断了(信息工程大学);以后再也不用逃课了,因为没课可以逃了(毕业季自嘲);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立即下达,比5G还快(邮电大学);吃鸡毁一生,网游穷三代,天天上自习,必成高富帅(警示语)。绝大多数标语风趣幽默,起到的作用却给人温暖和关怀、催人奋进,传递正能量。

当今高校校园标语的主要理性行为决定了它的话语对象的规则,什么可以谈论,什么不可以谈论,这些规则支配了观念需要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被师生接受[1]207,表达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宣扬正能量的。具体的角色是高校的师生员工,是教育者、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起着引领作用的学生社团的组织者,有发言权、有创造权,同时又受这些规则的制约。遵循这些规则,保持特殊的角色,这些理性行为所构建的知识结合在一起,都充满着一种规范性的权力。这种权力以某种微妙的方式在制约着师生的行为[1]208,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思考着不做超越规范行为的可能性。

三 高校校园标语语言修辞风格嬗变与创新的原因

我国的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时代所需人才,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校园标语的内容表达都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3]。20世纪50年代,人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举国上下开始重视知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使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习近平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所有文化都凸显社会主义特色,我国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强国之一。20多年来各个高校都在致力发展学校内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高层面的教育标语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研究发现,社会环境的整体变化、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变化、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等这些理性行为反映了当代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与发展方向,并成为了校园标语语言修辞风格发生嬗变与创新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整体变化

近年来,社会发生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各种网络平台层出不穷,抖音、火山、推特、微视频、短视频到处飞。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娱乐性越来越强,科技性越来越硬核。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加速了高校的改革步伐,我国众多高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产学研的灵感创作、校园文化建设等等,这些都融合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吸纳了文化多样性精髓。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并且加快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速度[3]。多种或跨民族文化交融越来越多,致使语言特色呈现多样性、随意性,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校园标语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应用环境中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给读者更广阔的理解空间,即语言意义模棱两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二)青年人审美情趣的变化

青年人始终是一个时代的主流人群,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果给年青一代带来了诺大的恩惠。在这个绝大多数人吃穿不愁的社会,青年人更强调精神享受和个性张扬,他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大学生这个极具创造力、想象力的核心群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时常呈现出主动创造、积极表达、引领新兴校园审美文化的确立方向,并使自身个性化的审美风格广泛传播[3]。随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校园文化呈现出寓学于乐的娱乐化特征,并已经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他们的创造颠覆了一些传统的审美观,这些风趣幽默的校园标语清晰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多样化的思维及价值观。

(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如今的95后、00后有了更多的优越感,他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不再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一代,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常常需要心灵鸡汤的抚慰。为顺应这些不一样的青年人,我国的教育理念作了很大的调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重心已经是如雷贯耳,培养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也应运而生。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只需要知识的人才,许多用人单位强调需要高情商、善于沟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标语是实现教育理念的载体之一,体现了大学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开展实用型、复合型、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才培养。

福柯对“理性行为”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口语或书面语的言语,也包括非理性行为,所以这些高校校园标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属于该理论中的“理性行为”。充当具体角色的师生根据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创新,而引导这些社会环境整体、年轻人审美情趣、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变化的权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正确的意识形态,其规则是使这些校园标语朝着积极的适合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需要的方向不断进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令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四 当今校园标语的语言修辞功能与效果的投射

事实上,福柯认知修辞理论中的规则是这些理性行为的动机和制约发展的方向标,也就是说,这些校园标语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都应该起着积极向上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即要取得良好的语言修辞功能与效果。

校园标语的语言魅力不容小觑,在立德树人、塑造校园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作用于学生、教师、校园等,对于社会、国家也是同等重要。当前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寄予了厚望,要求高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夯实师资教育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校园文化的洗礼,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学生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4]。这些语言形式新颖的校园标语对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投射作用。

(一)加强教育方针的宣传与渗透力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中央精神、提高精神文明的有力导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色的核心,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重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有着浓厚校园文化气息的校园标语正在以一种温婉的方式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学生行为规范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大学生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为,用来调节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团体之间或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管理规定,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标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套指导师生行为的文化“指令”,是高校领导和管理者无形的助手,对校园师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4]。如今的教育者对学生“打不得、骂不得”,却又非常关注学生的成长,只好从贴近青年人心理出发传递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如:“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样隐喻式的表达给人想象的空间,更容易被青年人接受。

(二)陶冶师生道德情操

人的情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5]36。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寓教育于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或物质的、精神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持续不断地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品格[4]。这些校园标语正是在大学校园内的环境和氛围对师生实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使师生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

道德情操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来评价自己与他人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既要靠正面的灌输,也要靠文化环境的感染陶冶。师生在课堂上、在日常交往中实现了情感交流,实现了生命共同成长,并形成了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氛围。教师对学生的主动了解,很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崇拜也产生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永远都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的,没有利益的驱使,没有利益的冲突,只有彼此的互通互融,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积极地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学生用合理的诉求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来接受教育。如今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校园标语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非常暖心的迎新标语“亲爱的,热爱的,外院是你最爱的!”其亲和力特别强,既新奇又有趣,这样一来更好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最高学府的高校是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近十几年来,在十分关注学生自身的专业与技能发展的同时,国家非常重视在青年一代大学生中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并对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理念等都作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人为本”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的体现,对政治价值观培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综合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体现[4]。当今的校园标语运用了风格迴异,雅俗共赏的形式与内容,以“润物无声”的作用对教育对象产生了无尽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些积极向上的规则制约了师生在创造、解读校园标语时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也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独有的文化特色,使师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持续成长,高质量地生活、工作、学习和展开研究,促进高校各项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美好,欣欣向荣,生气勃勃。

结 语

从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视角对高校校园标语的应用进行修辞批评分析,让我们获得了鲜活的创作灵感和高层次的理解。高校校园标语近十几年里在语言修辞风格上发生了嬗变,也有了巨大的创新,相比于以前那些古板严肃、形式单一的政治性的、呼吁性的口号,如今的校园标语更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具有别样的美学价值,也反映了当今教育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制约方向。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广义修辞的使用为校园标语的语言特色增加了无限的色彩,使之多了几分生趣,成为大众更能接受的一种宣传形式。文章对其提出修辞批评,主要是建立对当今高校校园标语的信任感、认同感,为青年人的创新感到钦佩。通过校园标语一隅我们可以管窥这样一个事实:校园标语文化既生动形象地传递学校的育人理念又促进了大学生人格塑造,体现了青年一代互相关心、互相赞许、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渐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新一代接班人。

[1][美]大卫·宁,等.当代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97-208.

[2]胡钰,薛静.网络热词此消彼长的背后——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播[J].人民论坛,2019(10):127-129.

[3]王亚青,刘思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6(26):152-156.

[4]谢丹,林勇.谈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151-154.

[5]王树茂,陈红兵.现代科技与人的心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

H051

A

1673-2219(2021)06-0115-04

2020-12-22

刘腊梅(1965-),女,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修辞学与语言学。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标语校园文化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