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虞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021-11-30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舜帝媒介

杨增和

论虞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符号传播成为媒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建立起虞舜影像呈现方式。典籍文献中虞舜形象有一个演绎的过程,成为虞舜媒介形象的来源。虞舜形象的传统媒介传播路径有电视剧、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动漫片;虞舜形象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有新技术电影传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现代媒介以影像化表达形式建构了虞舜圣明君主、孝悌和顺、仁德、传奇的媒介形象。虞舜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具有视觉化表达、融合媒体传播和视觉社会价值的特征。

虞舜;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符号传播成为媒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我们理解和再现世界更多的是以视觉化方式来表达,影视以直观、活动和有声的影像而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传播活动中具有“近乎神话般的巨大生命力”[2]。现代媒介视域下虞舜影像的非线性叙事和视觉化传播,活化了传统典籍文献中有关虞舜的文字叙事,创新了表达和传播的路径,“在消费影像的社会中,影像已成了史学文献与历史学者”[3]。虞舜为中华道德文明的始祖,学术界对虞舜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等对虞舜形象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媒介有一个从口头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到网络媒介的演变过程,这些年,以帝王叙事为主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不断出现,以虞舜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电影、动漫、专题片等视觉的媒介传播也逐步增多。呈现虞舜形象的媒介是多类型和多样化的,文章侧重于研究数字媒体视域下虞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视觉化表达,借助智能手机、互联网、虚拟现实,微信、QQ和短视频等媒介技术,将传统影视等大众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形成虞舜文化的融合媒体传播矩阵,为虞舜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 典籍文献中的虞舜形象及演绎

(一)《尚书》中的虞舜形象

现存典籍文献中记载虞舜的史料主要见于《尚书》等,还有别史、杂史、野史、稗史等众多记载,这些典籍可大致勾勒出虞舜叙事的基本内容。《尚书》是根据唐尧、虞舜、夏、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文献档卷整编出来的官方文献汇编,其首篇《尧典》合写尧舜,且尧轻舜重。《尚书》对虞舜的描述大多在《尧典》和《舜典》里,记载了虞舜的功业,刻画了虞舜形象。《尚书》中的《虞夏书》可以看作是我国历史化了的上古神话与传说的汇集,其中,有关虞舜的神话和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构成了《虞夏书》的核心部分,这些神话内容使《尚书》在历史叙事之外,更增添了由想象与幻想等虚构叙事所带来的形象性,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复杂、绚丽多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生动[4]。《舜典》记载了虞舜因为德行被委以重任,虞舜知人善任,分封百官,各司其职,有治国才能,有仁爱和孝悌之心。

(二)诸子及《竹书纪年》中的虞舜形象

儒家典籍中的虞舜是行仁修德和品行高尚的道德圣人,春秋战国时诸子都把舜作为贤明帝王。孔子把虞舜看成仁德圣王,孟子看重虞舜的性善与孝行,墨家笔下的舜是兼爱非攻的贤明帝王,韩非子借虞舜强调规矩的重要性。虞舜形象也随着诸子的发挥变得多样化,有圣人和孝子形象、兼爱非攻形象、明法度的帝王形象等。《竹书纪年》对虞舜的认识较为复杂,其中《五帝纪》有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的记载,充满血腥暴力的权力之争,把虞舜塑造成一个野心勃勃和充满暴力的政治家形象,对尧舜禅让仁德和得民心赢天下之事均未提及。

(三)《史记》中的虞舜形象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帝本纪》主要记载远古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司马迁集诸子各家和走访所得,重点描写尧舜事迹,其中,写虞舜的内容约占《史记·五帝本纪》三分之二。虞舜形象在典籍文本中是不断演变的,直到《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贤德的帝王形象才明确定型。舜接受尧的各种考验而践天子位,“摄行天子之政”;四次巡视四方,扩大盟主在十二州的影响力;设立刑法制度,稳定社会;迁徙作乱部族,促进民族融合;百业兴盛,天下太平。《史记》中塑造的舜为贤明帝王,其成长轨迹清晰明了,真实可信[5]。虞舜形象开始从复杂多元走向统一,从扁平走向丰满。

(四)典籍文献中虞舜形象的演绎

虞舜形象从平民、能臣到固化为以德治天下的贤明帝王,形成虞舜叙事情节的母题,为后来虞舜形象的塑造提供史实和艺术虚构的空间,虞舜形象的媒介呈现范式也从典籍文本转向影像生产,再到超真实的拟象世界。虞舜“从一个神话传说人物演变为拥有某些超越一般凡人能力的圣贤”[4]。虞舜叙事“从神性的舜到圣君舜的演化”[6],虞舜的神性逐渐淡化而人性不断凸显,民间文化色彩趋向浓厚。“从最初的政治传说逐渐向道德伦理传说演化”[7],典籍文献中的虞舜形象以文字书写的方式呈现,留下巨大的再建构和演绎的空间,不同媒介多维度拓展,不断建构和丰富虞舜形象。

二 虞舜形象的现代媒介传播路径

(一)虞舜形象的传统影视媒介传播

1.虞舜形象以电视剧形式传播。这里影响比较大的电视剧,一是35集电视连续剧《大舜》,是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古装剧,由吴子牛执导,宗峰岩、赵文瑄等主演。作品以舜帝的一生为主线,将华夏、东夷、三苗由三分天下到三足鼎立统一的历史穿插其中,讲述了虞舜作为远古时代英雄,历经磨难、治理水患、为民造福、成就伟业的传奇故事,展现了虞舜忠厚仁爱的精神品格[8]。二是80集电视剧《尧舜禹》,由陈家林导演,作品通过影视方式,把远古尧舜禹禅让的历史演进过程呈现出来,尧从天下为公的理想出发,把“天下人的天下”禅让给天下最贤者,把帝位禅让给贤德的舜,舜接位后巩固了各部落联盟,开创了尧天舜日的盛世天下,舜后来也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开始走向权力交接的理性求索和文明传续。三是30集电视连续剧《虞舜南巡记》,叙述舜继位后,舜带上禹等人开始南巡,与丹朱会战,丹朱、三苗王被擒获,舜命禹治理水患,天下太平。虞舜形象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事件相关联,推进故事发展。

2.虞舜形象的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形式传播。电视专题片通过简洁明了的影片镜头表现虞舜形象,阐述虞舜事迹的来龙去脉。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大型栏目《品读永州》,是永州电视台着力打造与推广的精品栏目,多次对九疑山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进行了解读和推介,其中有虞舜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九疑山下觅舜踪(上、下)》和《舜帝庙博物馆》等。湖南教育电视台打造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舜帝南巡之路》,反映舜帝南巡的史实。纪录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造性地表现和刻画虞舜形象,《中国通史》之《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时代》《帝舜有虞氏之谜:对舜帝传说故事的理解》等,把舜帝的故事归纳为舜帝出身、舜帝被尧举用前、舜帝被推举在位、南巡苍梧、崩葬九疑几个部分。另外,与虞舜相关的人物娥皇女英传说的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以湖南宁远九疑山为中心形成舜帝与娥皇女英传说圈,反映了舜帝晚年南巡时与妻子、朋友、大臣、百姓的关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疑山诚信石》讲述都市女孩到宁远九疑山寻找信物的故事,展示了九疑山的美丽风景和诚信精神。《地理中国》中的舜帝抚琴弹唱《南风歌》。还有《中国古代名人圣贤》系列中的《古代贤君·舜帝》,舜帝传说典故系列《舜王碑》,以及《三峰石:九疑山舜帝传说》等。

3.虞舜形象的动漫片传播。动漫集合了动画与漫画形式,把文字、音乐、动作与表演融为一体来呈现,用动漫的形式来表现虞舜形象,更富于感染力和传播力,能更好地拓展舜文化的创意表达空间,吸引更多受众关注舜文化,尤其是少年儿童。269集大型少儿动漫教育片《上下五千年动画片》,其中与舜帝相关的《尧舜让位》《大禹治水》,《大舜的故事》动画片全集,《中华德育故事·孝篇·大舜》,其他动漫作品还有《舜帝的诞生》《史记虞舜篇》《孝感动天》《以德报怨的舜帝》等。这些作品把传统典籍中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的虞舜文化,通过动漫化演绎而转化为可视化的动态影像,把经典的虞舜故事赋予新的传播手段,使虞舜形象更为鲜活生动。

(二)虞舜形象的新媒体传播

1.虞舜形象的3D电影体验式传播。一是用3D影像空间传播虞舜形象,《远古大帝·大舜传奇》运用3D技术展现舜帝带领的两位兄弟,寻找适合族群生活之地的奇幻冒险故事,塑造虞舜曲折成长的过程,将上古英雄谱系呈现在人们面前,呈现亦真亦幻的远古洪荒岁月,蒙昧时代的原始生态环境极具视觉冲击力[9]。影片凝聚了科技优势与艺术想象力,用沉浸式体验观影方式给受众获得远古文化体验,3D的视觉特效包装增添了玄幻元素,超现实的影像构建给虞舜形象增添了神话色彩。影片由李智导演执导,根据冷明权所著《远古大帝·大舜传奇》改编,演员陈龙、蓝盈莹、顾又铭领衔主演,邀请好莱坞3D视觉特效大师Keith Collea担任影片的3D特效总监。二是湖南宁远县九疑山紫霞岩水幕激光电影《舜帝斩孽龙》,通过影像创意空间的视觉体验,把观众带入电影场景中,切身感受现代科技的观影效果,沉浸式体验远古时代的生活。

2.虞舜形象的短视频传播。视觉文化时代的媒介呈现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影视传播方式,影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成为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交织在一起的新的呈现方式。自编自演虞舜题材的微电影,如《大虞舜》,由小海星表演工作室出品,少年儿童参与表演,小演员作为影像主体参与影片拍摄。又如,中央电视台CCTV-12播出的国学儿童剧“孝篇”的《虞舜耕田》,5至15岁的少年儿童演出,节目也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但是虞舜人物原型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小演员生动而有灵气的虞舜体验式表演,让观众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虞舜文化的影响,节目一经播出就广受观众好评。古装连续剧《舜帝传奇》,娱乐性短视频《舜帝微服私访》等,都是由儿童作为演员演出的,镜头语言强化主体参与,虞舜形象在体验式表演、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生成。大众传播媒介语境中用现代影像方式创作的短视频,通过移动终端、微博、微信、论坛、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传播,与受众形成互动,受众更容易对虞舜形象产生文化认同。

三 虞舜形象的媒介建构

(一)虞舜圣明君主形象建构

新的媒介和技术对虞舜媒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重要影响,用新媒体技术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的影像作品,以形成具有民族想象和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话语。帝王题材的影视作品“以政治史为核心内容、以一代帝王的政治生涯为跨度、以帝王为叙事主体并将之书写为主体英雄”[10]。中国人看历史剧犹如在读历史,虞舜形象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传统政治与历史文化,与华夏民族形成价值同构关系,表现出生命圣化的倾向。黑格尔认为,每个时代都会有当之无愧的伟人[11]。帝王和英雄是人类有史以来重要的话题,人们追捧崇拜帝王和英雄。现代媒介塑造了虞舜圣君形象,赋予典籍文献中固化的人物形象以新的生命。《大舜》再现了虞舜治国理政的杰出才能,虞舜设立了一系列官职,任命了大禹、伯益、皋陶等22人的官职。征收贡赋,安定民生,发展生产,治理水患,开疆拓土,南巡视察民情,为民造福立下了历史功绩。虞舜作为远古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圣君,他以生命献祭部落利益和理想,对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虞舜以“圣君政治”[12]成为明德圣君的典范,在民众心中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记忆。

(二)虞舜孝悌和顺形象建构

影视媒介表现虞舜孝悌和顺的家庭关系,突显虞舜形象承载的社会伦理价值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舜》是远古早期国家初创时的寻根作品,中国古代血缘家庭的孝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延伸到了社会文化领域,形成社会性的道德准则,反映中国人生命不息和文化绵延不断的社会意识。虞舜的孝悌和顺通过影视艺术呈现出来,《大舜》《尧舜禹传奇》《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中,虞舜心地善良仁慈,始终以孝悌为本。虞舜幼年丧母,少年生活艰难,他的父亲瞽叟续弦,继母奸诈,同父异母兄弟象,傲慢自私,他们虐待虞舜,虞舜以德报怨,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父子关系是人伦之本,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虞舜尊敬父母,表现在父母有大的过错也从不抱怨,以其孝维持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虞舜以悌为核心的兄弟关系,体现在虞舜对兄弟具有宽厚仁慈的品德,虞舜对弟象以德报怨。象时常都想杀掉舜,而舜继承王位后,不但没有惩罚象,还把他封为有庳。帝王与平民一样具有惊天动地的爱情,舜帝与二妃夫妻恩爱,爱情忠贞,舜帝南巡驾崩后,二妃千里寻夫,溺于湘江,演绎了一个恸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三)虞舜仁德形象建构

虞舜以德治国成就一代伟业,他教人们耕田、打渔、制陶,展现了勤劳、勇敢、善良、忠厚、仁爱等精神品格。虞舜对内提出慎刑的思想,德法并举,明德慎罚,以人为本,不主张酷刑和死刑,而是改为象刑,体现了虞舜独特的道德情怀和仁慈的精神品德。尧舜禹传承中国历史上举贤不维亲的禅让制度,展示尧、舜、禹授受君权的合法性,影视中,舜帝将帝位禅让给鲧之子禹,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商均,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原始民主制度的楷模。虞舜执政后对外不仅通过军事手段擒共工等四凶族,而且采用德化怀柔政策,安抚民众,如影视中鲧授意共工返回西北水族部落,伏击考察水系的舜,足智多谋的女英用药将敌人迷倒,三人得以逃脱,事后,舜为了部落联盟不再追究。德治教化,抚琴演绎《南风》,瓦解对方士兵的意志,以仁德之风征服了有苗氏,实现华夏和东夷两大部落和平联盟,得到了天下部族的拥护。

(四)虞舜传奇形象建构

用艺术手法展现虞舜形象,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寻求与观众情感和思想的共鸣点,将典籍文献中的人物原型转换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虞舜形象的情节单元不仅基本符合生活逻辑,也具有典籍文本的神圣化和理想化叙事,而且还把生活素材虚构和渲染,通过巧合或偶然的情节,表现虞舜形象的传奇性色彩。舜帝传说中的种麻、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浚井、修谷仓等情节单元是生活本身形态的叙事,而虞舜的家庭传说中舜母遇虹而孕,虞舜的神奇出生属于感生;虞舜具有双瞳仁,形象奇特;“焚廪”“浚井”“醉酒”等情节,在细节描写上作了合理想象和发挥,融入了合乎民间逻辑和生活常理的叙事情节。

四 虞舜媒介形象建构与传播的特征

(一)虞舜形象的视觉化表达

1.媒介技术推动虞舜影视形象的广泛传播。虞舜形象从典籍文献的文字书写到电子媒介的影像呈现,适应媒介变化的要求。当代社会的媒介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传播的媒介主要是文字,而当代传播的媒介则是数字影像。现代社会已进入图像时代,我们身处影像的包围之中,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都“被把握为图像”[13],即使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大多用图像符号来追求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文化形态和传媒理念的形成和拓展,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现代社会被看成是“景观社会”[14],影像景观因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变成视觉的注意力,人物通过影视媒介传播给受众,以影像叙事来挖掘典籍文献的人物形象。

2.塑造虞舜形象的影像作品不断出现。近年来,以独有的史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的电视剧系列作品不断出现,这种对历史进行艺术再造的影视作品,既传播历史文化,又给观众带来审美感受。虞舜形象的影视传播是在这样一种大众文化、媒介形态变迁和现代都市文明的环境中形成的,同时,借助影视作品,以影像手段记录、展示和诠释虞舜文化。虞舜知识传播类的纪录片,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时空的记录和表现方式,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建构的传播体系,通过影视技术生产的跨媒介转换,将历史文本中的经典意象符号、现实空间中对虞舜形象的文化解读,历史空间中难以再现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等,通过影视媒介生产呈现给受众,唤起受众对远古虞舜文化的历史记忆。

3.舜文化知识的影像化生产与传播。电视作为一种视觉中心的媒介,其大众化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如波兹曼所说,“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15]。电视文化讲坛的影像化在虞舜形象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人都可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知识层级传播的锥形结构得以改变,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拥有知识话语,以影像化传播的媒介可使受众倍数增长,受众寓教于乐。如《潇湘讲坛》,多次就舜文化专题开讲。舜文化的传播还有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影像媒介用故事情节来表达,增强内容传播力,扩大舜文化的影响力。

(二)虞舜形象的融合媒体传播

1.虞舜形象融入多元媒体进行传播。传统媒体时代的影视传播是线性和单向的,而新媒体时代的影像传播是双向互动的,媒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与技术的共享,微博、微信、QQ等网络即时社交平台和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视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乐视等几大视频网站纷纷崛起,都为影像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传统影视与新媒体联动传播环境,获得更多的受众资源。如电视剧《大舜》在电视媒体播出之前,就已经利用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济南日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前期宣传,到电视播出之时,除了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山东卫视播出以外,还在搜狐视频、爱奇艺视频、乐视视频和腾讯视频四大网站上同步播出。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前期的电视预告来造势,播出期间跟进报道,后期二度造势,并与网络媒体积极有效配合,设置议程,给观众提供强大的影视传播信息流。

2.虞舜形象在虚拟现实技术形成的环境中传播。电影是现代媒介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它在声、光、电和化学等高科技的作用下呈现出影像奇观。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3D电影《远古大帝·大舜传奇》,构筑了新的人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真实与梦幻的关系,这种贴近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审美情境,让受众沉浸其三维虚拟空间而融入剧情,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获得更舒适的感官享受,受众获得的大奇观、超震撼和全体验的文化体验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观影体验。

3.虞舜形象在新媒介影视空间中传播。水幕电影就是通过高压水泵将水自下而上高速喷出,雾化后形成“银幕”,由专用放映机将特制的影像投射在“银幕”上,形成斑斓夺目的奇异效果。宁远县九疑山紫霞岩中的水幕激光电影《舜帝斩孽龙》,将虞舜形象与九疑山自然景观、数字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沉浸体验效果,更好地展现出远古部落首领虞舜的魅力。

(三)虞舜媒介形象的视觉社会价值

1.虞舜形象在大众化表演与展示中获得受众认同。新媒介技术给公众更多影像表达的自由,社会化媒体赋能影视空间新的交往模式,这是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微电影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新兴影像媒介,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长和微投资的短视频,打破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拓展了新的媒体影像空间。以微电影为代表的虞舜形象自媒体传播,民间戏说成分和自我娱乐与展示特征明显,如《大虞舜》等拍摄与传播,造就了影像的平民化生产和传播的私人化空间,这些微电影拍摄的质量不高,大多是娱乐化和体验式的观看与表演,按照阿伯克龙比的观点,现代社会是一个表演的社会,媒介是一个舞台,个体居于其中,不断切换观众与表演者角色,在观看与表演中寻找群体认同。有关虞舜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个人对剧情的体验与表演,其作品经过媒体传播就具有了社会意义。

2.虞舜动漫形象传播体现寓教于乐的功能。作为人类早期的英雄和帝王形象,虞舜的原型在不断被整合创新,成为民族道德和文化精神符号的象征。典籍文献中虞舜形象改编为动漫作品,成为少儿动漫教育的文化符号,将虞舜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寓教于乐。如《舜帝的诞生》等动漫片,用动漫符号表达虞舜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虞舜符号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激发受众的文化认知、文化想象和文化记忆,体现了虞舜形象所具有的朴素的道德倾向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诉求。

3.虞舜形象在祭舜大典的仪式传播中体现国家民族价值理念。祭舜大典是对祭舜进行仪式化呈现的媒介仪式,通过媒介符号的传播产生象征性的实践过程和行为。主流媒体在媒介传播系统中代表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媒介矩阵承担传播任务,祭舜大典是把国家民族话语融入传媒系统,主流媒体制造盛大庆典场面等媒介景观,通过视觉表征机制与形象符号编码来呈现意义,把国家和民族精神符号融入祭舜仪式的体验之中。《九疑山祭舜大典》《海内外舜裔宗亲齐聚湖南宁远祭奠舜帝》等祭舜大典的系列视频,形成影像视觉传播,通过生产视觉符号建立影像符号表征体系,影像赋能虞舜祭祀的表达方式,给虞舜形象以生命活力,彰显虞舜形象的民族精神内核,形成民族文化认同。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56.

[2]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76.

[3]肖同庆.影像史记[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53.

[4]于文哲.《尚书》虞舜神话溯源[J].学术交流,2011(3):175- 179.

[5]张丹,蒋波.论《史记》中的虞舜形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9):17.

[6]李美清.舜的神话及舜历史形象的演变[J].贵州文史丛刊, 2006(4):12-17.

[7]张雪.舜象传说的演变新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40-43.

[8]佚名.电视剧《大舜》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行[J].现代视听, 2011(11):81.

[9]陈龙黑.超亮相上海电影节新作打造3D传奇巨制[EB/ OL].(2014-06-17)[2021-08-17].https://ent.qq.com/a/20140617/072718.htm.

[10]林风云.中国帝王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60.

[11][美]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王清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0.

[12]刘玉娥.论尧舜治国方略及其历史贡献[J].洛阳大学学报, 2005(1):48-52.

[13][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世界图像时代[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1+91.

[14][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3.

[1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8.

I206

A

1673-2219(2021)06-0028-05

2021-09-02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祭舜大典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141)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增和(1964-),男,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传播。

(责任编校:潘雁飞)

猜你喜欢

舜帝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天下为家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Gods of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