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用于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治疗中的作用评估
2021-11-30张晶
张晶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泰安,271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年龄28~65岁,病程1~8年。观察组年龄30~65岁,病程2~8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结合常规检查、临床表现等综合检查确诊;2)神志清楚,配合良好;3)近期未接受镇静类药物治疗;4)对研究已知晓,且自愿参加研究。
1.3 排除标准 1)沟通、认知等障碍;2)合并心理疾患、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疾病;3)其他病因所致睡眠障碍,如严重抑郁症、躯体疾病等;4)存在药物依赖/滥用史;5)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单独采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音乐疗法,具体如下:1)与患者主动交谈,进行自我介绍,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详细介绍音乐疗法的目的、临床意义,获取患者的理解、配合;2)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光线微暗;3)取平卧位,微闭双眼,深呼吸,放松身心;4)以蓝牙音响播放器为工具,结合患者兴趣爱好,播放舒缓音乐,如《春风得意》《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注意声音≤60 dB为宜,15~20 min/次,1次/d,同时设定音乐定时自动关闭功能;5)如干预期间患者出现不适感,立即停止干预措施。
1.5 观察指标 1)参照疗效标准,评估患者临床效果,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a.治愈为症状消失,恢复至正常睡眠/每晚睡眠时间超过6 h;b.显效为症状基本缓解,每晚睡眠时间超过3 h,白天精神良好;c.有效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3 h,次日精神一般,且夜间偶醒;d.无效为病情未见任何改变,有加重发展趋势。2)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为工具,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状况,分值范围为0~21分,分值越高,睡眠障碍越严重,呈反比[4]。3)以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标准为依据,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总分为100分,分数与健康状况成正比。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 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5%(36/38),包括治愈15例(39.48%),显效10例(26.32%),有效11例(28.95%),无效2例(5.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30/38),包括治愈11例(28.95%),显效9例(23.68%),有效10例(26.32%),无效8例(2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5)。
2.2 2组患者睡眠质量的比较分析 干预后,对照组PSQI评分为(10.23±2.19)分,观察组PSQI评分为(6.15±1.0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9,P<0.05)。
2.3 2组患者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干预后,观察组KPS评分为(86.59±8.30)分,对照组KPS评分为(63.37±7.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5,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肝主疏泄调情志有关,为此建议结合该病的发病特点——肾气虚衰,采取对症干预处理,以满足治疗需求,保障女性身心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明确音乐疗法在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治疗后总体优越性,现对本院应用音乐疗法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临床情况开展分析,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提示音乐疗法可进一步优化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从中受益。另外,观察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而KPS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王苑等[5]研究结果相符,提示音乐疗法可促进患者睡眠状况的有效恢复,进而提升其机体健康发展水平。音乐疗法,可以借助生物、心理2个方面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声波的频率、节奏及有规律地声波振动可有效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从而改善患者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促使患者郁结的肝气得以升发;加之能入肝胆经,发挥疏肝利胆、平和气血作用,进而促进患者夜间入睡,解除疾病带来的困扰,提升预后恢复水平。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在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治疗中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相关报道较少,且存在研究样本量不足、未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建议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对其应用价值展开深入探究,以期丰富成果,指导其他研究的工作开展,以及提升我国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治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