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抢救车内药品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2021-11-30刘思雨唐雪鸿
黄 渝 林 英 刘思雨 戴 安 王 甜 房 博 唐雪鸿
抢救车是存放抢救物品、药品的专用车,主要用于患者发生各种急性病情变化的初期,是医院内各科室必备的急救设备[1],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抢救车内药品管理是病区药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科室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抢救车内药品进行安全管理不仅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还能指导护理人员安全用药[2],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尽管当前各医院对抢救药品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措施,但临床中依然存在许多安全问题。本文就抢救车内药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 抢救车内药品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1.1 药品配备不合理
医院各科室抢救车内的药品种类一般为9~15种,有的甚至多达25种,每种药一般备用5~10种,护士每次均需认真核查每种药品的药名、剂量、有效期和药品质量等,每次检查耗时长达10~25 min[3-4]。Tsima等[4]通过对博茨瓦纳地区的4家医院调查发现,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可利用率仅为17.6%~20.6%,显然这样的配置不合理,抢救药品种类和基数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抢救是否能顺利开展。药品配备不合理、利用率不高,但护士却要长期重复检查,不仅浪费工作时间,还影响抢救的效率。
1.2 药品标识不清
药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的字体都比较小或模糊不清,并且字体、颜色不统一,常常引发护士视觉疲劳,有些护士常常因此只基于形式或偷懒,并未查出具体问题[5-6]。有些医院抢救车内药品没有外包装,针剂裸放在抢救车袋子中,这些针剂的安瓿外观形状大小几乎是一样,如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等,但却没有醒目标识,因此可引发抢救过程中错误用药[7-9]。抢救车中的氯化钾、50%的葡萄糖都是高危药品,检查中发现,许多科室并没有高危药品标识[7,9-10]。有些医务人员在制作标识时没有注意药品剂量或规格[11],导致标识错误,可能直接影响抢救结果。
1.3 药品维护不到位
(1)未用原装药盒存放药品。药房取回的药品是拆零的,没有包装盒,为了抢救车的统一管理,有科室随意找一个盒子存放药品,在药盒的表面自行写上盒内药品的名称、剂量、批号等信息[12]。(2)药品混放。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混合放置;旧盒装新批号药物或新盒装旧批号药物;抢救车内放置抢救车药品目录中没有的药物、内外用药未分开放置;未按规定位置放置[7-9,11,13]。(3)药品基数不符。抢救车内的药品与抢救车清单上的药品不符[12]。(4)药品效期管理不到位。不同科室在标记日期时有所差异,如有的标注年月日,有的仅标注到月;没有按药品先进先出的原则摆放或使用;近效期药品没有任何标记或未及时更换;已经过期的药品未及时处理[14-15]。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护士检查,可能造成药物浪费甚至导致错失抢救时机。(5)药品用后未及时补充。护士在抢救结束后因忙于书写抢救记录、未及时到药房领取药品或忘记将药品补给抢救车内[12]。抢救车药品后期的维护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管理措施,完好、齐备的抢救药品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
1.4 药品目录不规范
抢救车药品目录的药品排列顺序与抢救车内药品摆放顺序不一致,在剔除或增加新药以后未及时更改目录的内容,或药品更换剂量后未在目录中更改[7,14],由于记录的不规范也会增加医护人员抢救时用药错误的发生率,甚至引发患者死亡。因此,抢救车药品目录应及时更新,尤其注意药品批号、剂量、规格等信息的更换。
1.5 药品记录不规范
(1)药品交接班记录不规范。在临床中,护士的工作量多、压力大,每天重复登记交接班感到疲乏,有时对抢救车交接班记录填写不认真对待,出现不填或超前填写、不签名、漏记、错记等情况[13-14]。林海霞[15]在对医院14个科室的抢救车交班记录检查发现,抢救车交接班记录不规范,药品批号与登记本上的批号不符达26次,高危药品数量与登记数量不一达19次。(2)格式不一。不同科室人员在药盒上登记有效期时采用不同的格式或运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书写,影响检查,不利于药品的安全管理[7,9]。(3)记录不严谨。部分科室在抢救结束后仅填写抢救记录,没有统一的抢救药品用后记录或抢救药品用后未填写记录;在抢救过程中,使用的部分药品并非抢救车配备,但抢救结束后,护士在登记时将所有使用的药品都登记在抢救车药品使用登记本上。徐晓娣等[16]对各科室急救用药使用及补充记录检查发现,57辆抢救车中只有35辆有使用记录,有1 021支抢救药品使用后并未进行记录。
1.6 护士知识缺乏
部分护士对抢救车内药品的作用、种类、适应证、禁忌证等知识掌握不全,许多急救药品不仅有化学名,通常还有别名、商品名,年轻护士不熟悉,以致于在用药管理中出现误解[6,11,15]。潘雅琦等[17]对60名急诊科护士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对抢救车药品知识、管理制度、概念和目录的知晓率分别为54%、52%、53%。林代琼等[9]对某市28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其对抢救药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为20%~80%,差异较大,其中民营医院最差。医务人员对抢救药品的安全管理方面知识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严重影响抢救进展,是医院药品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1.7 管理、监管制度不完善
有研究[11]显示,72%的医院虽建有管理制度,但不完善、不规范,尤其是民营医院[9]。管理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医护人员对急救药品的管理不到位,如医护人员对抢救车内药品管理不重视,私自挪用抢救车内药品后忘记补充。部分医院并未委派专人对抢救车药品进行管理,并且缺乏监督机制和监督岗位,以至于抢救车药品管理趋于表面形式,不能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
2 抢救车内药品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2.1 国外抢救车内药品管理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近五年来国外对于抢救车内药品的管理研究较少,但对药品的安全管理却非常重视。在英国,抢救车的药品必须由注册护士进行日常管理和补充[18];西班牙每季度或每半年对管理抢救车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针对护士存在的问题开展有关药物安全性的讲座[19]。抢救车内的药品清单是由研究者、医生、护士和专门从事急诊的护理人员组成的医学团队共同制作,因此清单上的药品具有良好的可用性[20],清单应根据科室特色制定[21]。建议每天对抢救车药品检查,重点检查药品的有效期,标记近效期药品并清除过期、不需要的药品,及时更新抢救车内药品清单目录[4,8,20],目录应贴在抢救车上及病室显眼处,在儿科抢救车贴上针对儿童的年龄、体质量推荐的药物剂量表[19,22]。Maul等[23]通过对新的抢救车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确定每个抽屉的最终内容,药品用分隔板隔开,每个格子的外部均标有相应内容的标签,对护士进行培训,结果实行1 d后,护士平均找到药品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有研究者用传统标签和条形码分别对药品进行管理发现,运用条形码管理药品,用药错误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4]。医护人员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很难记住复杂的抢救药品系统,在抢救的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用药错误率达到了34.2%,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是微型的电子设备,护士在PDA上录入药物信息,可以帮助护士轻松管理抢救车药品[25]。
2.2 国内抢救车内药品管理现状
2.2.1 药品管理
抢救车内药品仅限于抢救时使用,但平常为了保证药品的齐备和抢救时的及时供应,护士需要每班或每天进行检查,耗费护士的工作精力和时间,并且长期的反复检查也可造成包装破损或标识模糊不清,杭州市某医院自行设计了一次性密码锁扣,只要两个锁扣就能锁住抢救车的所有抽屉,抢救时直接拉断一次性密码锁扣即可打开,不影响抢救,平常交接时护士只要检查锁扣是否完好即可,每月进行1次详细检查,避免了一次性封条易破损和易更换的缺点[2],保证了药品的齐备状态。但是,护士对抢救车药品的位置熟悉情况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来加深记忆,一次性锁扣虽然缩短了检查的时间,也避免了外包装的磨损,但是也减少了护士对抢救车熟悉的过程。郑琪等[26]使用单次注射剂量包装药品,方便了护士查对和取用。张晶等[27]建议全院药品统一,但有研究者[28]提出临床各科室用药差异大,需要根据科室而定,比如儿科、妇产科,并应在小儿的抢救车里备有小儿用药剂量表。李鑫等[29]根据是否满足急救需求、科室抢救重点等对抢救药品进行动态调整,制定出科室特色化抢救药品方案,从而促进了急救药品的安全、科学管理。一种药物有多名称对于新护士来说是一大挑战,因此,在标注药品名称时应分别进行备注,避免抢救时发生差错[30]。对于抢救药品,我们不仅要关注数量、质量,更要注意有效期的管理,并进行重点标识,先进先出,避免药物过期浪费。张晶等[27]建议一种药品的批号不要超过3种,用红笔填写效期在6个月内的批号,以便护士管理。杨惊涛[31]对有效期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药品分别用红、黄、蓝标识,以便区分优先使用。但是在抢救车中颜色不宜太多、太杂,反而不方便管理,如果药品处于近效期,可以在抢救车有效期表的末端备注,以便统一更换[32-33]。
2.2.2 人员管理
护士是抢救车药品的日常管理者和使用者,必须掌握药品相关的知识,但是,临床中护士对抢救药品的掌握率很低,需要不断的加强培训,增强对抢救药品安全管理的意识。部分科室在晨会或护士例会时对护士进行培训,加强药品相关法律法规、药品安全管理注意事项、药品使用注意事项、抢救车管理等培训,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或组织专项技能竞赛,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药品的熟悉程度,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禁私自挪用抢救药品,提高工作效率[27,30]。
2.2.3 制度制定与管理监督
在病区药品管理中,制度是药品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那么临床护士药品管理即没有依据可言。当前,各医院都建有药品管理制度,但都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中。根据《急救车管理制度》《病区药品管理办法》制定《病区药品管理标准操作规程》,并要求科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对护士进行公开公正的考核[5,33]。将护士对抢救车药品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与绩效、评优等相关联[3,30]。建立科室-护理部(药学部)-医院(医务处)三级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病区抢救车进行质量监管,科室内安排专人管理,建立监督机制[5],抽派专家每月暗访,每月定期召开反馈会议,并对临床问题发放整改通知,督促整改,以促进临床管理工作的持续不断改进[27,33]。
2.2.4 技术改进
医院的抢救车内空间狭小,药品摆放通常较密集,抢救时常常需要费时寻找,郭莹等[34]通过对抢救车的改良,把抢救盒变成折叠式,一旦打开,药品分开排放,一目了然,并且便于取用。郑小芬等[35]在神经内科运用智能化急救药品物品管理系统软件对急救药品施行管理后,节约了药品的清点时间,且合格率和完好率有所提高。李思齐等[36]将抢救药品说明等知识整合生成二维码,通过公众号更新抢救车管理信息,并可扫描二维码获取抢救车管理信息,提高了护士对抢救车内相关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微信扫描二维码很方便,但是在药品生成二维码时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需要不断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抢救车药品安全管理。
3 抢救车药品管理评价标准
当前对于抢救车药品管理的评价指标并没有统一的指南或标准,均是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而制定的检查表。浙江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采用自制的抢救车质量核查表[2],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制定护士对急救药品药理作用掌握情况调查表[7],包括药物浓度、剂量、商品名、药理作用、药物副反应等,总分100分。但是这些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未有研究加以证实,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评估抢救车药品的管理。
4 小结
抢救车内药品的安全管理是医院内药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已比较完善,但医务人员对抢救车药品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对标准的执行及依从性较差,对药品相关知识的掌握不理想,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探索抢救车药品检查的最佳频率,加强医务人员对抢救车药品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管理的依从性,加快药品管理与智能系统的结合,从而提高抢救车药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