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
2021-11-30陈超
陈 超
(青海民族大学 财务处,青海 西宁 810007)
0 引言
高校预算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制定的资金预算规划,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资源配置要求在逐渐提高,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大高校和专家相继开展了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希望能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1]。在此基础上,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成为了高校预算管理的必然趋势,高校有必要建立全面的、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受到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并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 预算绩效管理概念
预算绩效管理为一种新型预算管理模式,具体指的是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融入绩效管理理念、方式、技术,以此来健全预算管理理念、制度、评价体系等,最终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2]。相比较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而言,预算绩效管理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将结果作为最终导向,在此基础上引导、控制、管理资金配置;能够做到对预算工作的全过程控制,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开展预算管理,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评价指标具备足够的可量化性,这表示评价体系可以真实地反应预算管理效果和资金应用效益,能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后续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改善依据。
2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价值
2.1 提高财政资金应用效益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扶持及补贴力度在逐渐加大,这为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有效减少了高校专项资金应用不合理、预算规划执行力度较差、财政资金应用不规范等问题。但是考虑到现阶段高校预算管理模式不够健全和体系不够完善,单纯强调政策的规范程度并不能够确保高校财政资金的高效应用,由此可见,高校还需要从预算管理方式上采取针对性解决对策。而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便能够完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及体系,实现对高校财政资金应用情况的真实、具体、全面反馈,进而准确反映高校财政资资金应用情况、资源配置情况、预算管理政策落实情况等,最终提高财政资金应用效益,真正实现高校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3]。
2.2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想要实现长远运行及发展,教育资源及其配置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流的高等教育建立在一流的教育资源配置上。近年来,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及高校建设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面向高校下达的教育资金也在逐渐增加,但是这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学校教育配置受到专业的限制,并且同时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和短缺问题。而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便能够提高教师参与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学校财务部门进一步把握财政资金支出方向、教育资源配置方向,进而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同时通过平衡教育资源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相关活动及业务的开展提供资源条件,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2.3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因此其模式及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和成熟。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及体系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因为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各个高校的环境、性质、经费特征均不相同,导致其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及标准不同[4]。而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便能够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出发,结合高校运行及发展特点开展针对性预算绩效管理,同时鼓励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这样便能够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而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此外,高校的预算管理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能够顺应预算管理需求。
3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分配和绩效管理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提高预算支出获得的成果,但是现阶段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预算绩效管理不足的问题,只是将预算绩效管理理解成为预算分配过程。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高校缺少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理解,没有意识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全校教职工的工作[5]。第二,很多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处于初期阶段,认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提高学校资金应用率,这容易出现重视支出轻视管理、重视支出合规检查轻视支出效益的问题。第三,部分高校将预算绩效管理等同于传统预算管理,导致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沟通与合作,这对预算绩效管理地顺利进行形成了较大阻碍,即使是要求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工作,也容易出现被动应付的情况。
3.2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近年来,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及体系的发展,各行各业相继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出台了较多政策和制度,但是高校并没有就预算绩效管理制定针对性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第一,由于缺少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大部分参考的是各企事业单位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流程、评价指标等并不适合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利于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高校缺少预算绩效管理责任制度,责任制度的建立能将预算管理效益与预算管理执行人员效益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执行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形成对执行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有利于预算管理目标完成,而缺少责任制度表示执行人员的工作效果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3.3 预算绩效管理编制不规范
科学的预算编制能够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利条件,但实际情况是预算绩效管理编制不够规范。第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目标制定不够清晰,仅仅就需要申报的预算制定了绩效目标,针对其他预算并没有制定绩效目标,导致预算编制缺少明确的目标指导和科学论证,这样自然会降低预算绩效管理效果[6]。第二,高校预算编制不够全面,以收入流向为例,部分收入并没有在预算报表中得到清晰明确体现,部分收入来源则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过程中,这样自然会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进而导致预算管理数据缺失,降低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第三,预算编制方式不够科学,尽管大部分高校目前应用的预算编制方式为零基预算,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出于减少工作量的目的而采用增量预算,或者对零基预算数据分析不到位,进而降低预算绩效管理效果。
3.4 预算绩效管理落实有待细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都存在重视预算编制、忽视预算编制执行的情况,即没有有效落实和跟踪管理预算编制。第一,高校预算执行分配不合理,经常会出现上半年执行效率较低,下半年为了完成预算编制集中进行支出的行为,这降低了预算编制执行的时效性和平衡性,也降低了预算绩效管理落实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了高校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第二,高校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偏差,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算绩效管理项目之间相互挪用财政资金、擅自变更财政资金应用方向及支出金额,没有按照既定规划落实预算编制、支付预算绩效管理项目资金、追加预算绩效管理资金等问题,这些都降低了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显示出了预算绩效管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3.5 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考虑到高校财政支出和收入较为复杂,预算编制难免会出现不完善之处,进而导致财政资金无法得到科学有效应用。为了降低这一问题的出现概率,高校需要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但实际情况是当下内部控制效果欠佳。第一,从短期来讲,由于预算编制不完善和内部控制不合理导致的资源闲置、资金浪费问题尚且能够得到平衡,不会影响到高校运行及发展;但是从长期角度来讲,预算绩效管理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会影响到高校的长远运行及发展。第二,高校缺少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或者是预算绩效管理人员没有全程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指导工作,进而导致了一些混乱情况。第三,高校部分收入和支出为临时决定,这加大了预算绩效管理难度,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3.6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评价体系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到了预算绩效管理效果,这是因为想要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长远有效进行,便需要对管理结果作出准确评价,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存在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科学的问题。第一,各级评价指标存在设置缺少针对性和合理性的问题,部分甚至没有针对财政资金支出设定明确评价指标。这导致在实际预算绩效管理项目申报过程中,会出现管理目标与评价指标存在偏差的情况,表示高校不能够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7]。第二,存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仅仅设计了学科系数和师资系数两大类评价指标,而部分高校则设计了师资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教学发展等多项评价指标,显然两种评价体系得到的评价效果是不同的。
4 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对策
4.1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高校要想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强化全体教职工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第一,加大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全体教职工意识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而是全校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这样全校教职工才能够养成自觉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各个部门的领导者。第二,引导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和理解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不是单纯的执行和遵守学校财政政策,而是需要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来提高学校各项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提高学校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益,推动学校的长远运行及发展,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8]。第三,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全校教职工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学校管理人员对财政资金应用及管理的责任意识,同时规避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而形成对预算绩效管理参与对象的有效约束,促使其积极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
4.2 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是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为此,高校需要基于现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调整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制度支持。第一,结合预算管理需求和现状,制定与预算绩效管理相匹配的制度,以此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行,同时确保相关工作的一致性和系统性。第二,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预算信息的公开程度,将高校的财政资金流向及应用成效、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式及结果等信息公开在公众面前,以此来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程度。第三,建立问责制度,通过问责制度来落实每一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同时将每项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下达到各个部门中;具体来讲,问责主体包括社会公众、高校财务部门和监察部门、教育部门等,问责内容包括预算支出是否合理、预算管理绩效是否达到了目标、预算编制执行是否科学等,问责方式有减少预算、处罚相关人员、要求相关部门限期整改等。
4.3 规范预算绩效管理编制
规范预算绩效管理编制是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措施。第一,明确预算编制目标及预算绩效管理目标,需要满足可量化、可实现、相关联、时效性等基本原则,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预算绩效管理需求、服务对象需求、预期效果、管理成本消耗情况等基本因素,这样才能够为科学预算编制工作的进行指明方向。第二,提高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实现对自身预算绩效管理业务的充分分析,确保所有支出和收入款项都被纳入到预算编制中,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奠定数据基础[9]。第三,优化预算编制方式,将绩效作为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的导向,结合不同预算绩效管理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和应用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成本效益绩效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以此来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高各项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开展的默契程度,最终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果。
4.4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落实
只有确保预算编制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才能够准确掌握高校财政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具体情况,以及预算绩效管理项目的进展情况。为此,高校需要做到对预算编制及预算绩效管理落实程度的有效监管,及时分析落实程度与管理目标存在偏差的原因,并且采取针对性解决方式,这样才能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的充分落实。第一,以年度为周期,突出关键时间节点,实现对预算编制及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主要涉及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财政资金支出效果监督两部分,其中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涉及财政资金资金应用情况、预算绩效管理项目进展情况,财政资金支出效果监督涉及财政资金阶段性支出效果、预算绩效管目标完成情况[10]。第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难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这些因素对预算编制落实效果的影响,需要合理分析和综合各种外界因素,如突发事件、政策变化、人为因素等,并且采取针对性预防和解决方式。
4.5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
高校需要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的方式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第一,从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成本、效率、效益等角度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并且收集和分析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及时找出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应的完善及修改,进而妥善解决各项问题,真正做到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控制。第二,培养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团队,确保预算绩效管理人员能够担任复杂、多变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体需要组织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参与相关培训,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同时充分应用校内的教学资源,聘请专业教学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以此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第三,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全面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并且建立相应的业务申请及批准流程,确保每项财政资金的合理应用,确保每项经济活动都能够有合理的、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
4.6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进行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目的是科学、真实、客观、全面的反馈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同时结合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平衡教学资源配置,进而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及财政资金应用效益。第一,考虑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及管理效果的滞后性,因此在评价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不但需要考虑到当下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后续效果。第二,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需要充分反映高校预算编制落实效果、教学资源配置效果、预算绩效管理效果,需要同时体现全面性和重点性,既需要包括整体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又需要做到对重点项目的针对性评价;需要同时体现可实践性和可量化性,既需要设置定量指标,又需要设置定性指标,定量指标需要确保相关数据的可查找、可收集,定性指标不能过于依赖主观判断。
预算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发挥十分显著的效果,能够充分规避传统预算管理方式导致的片面性问题和滞后性问题。为此,各个高校有必要分析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对策,如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等,同时不断完善现有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以此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效果,为学校的长远稳定运行奠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