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
2021-11-30李文波王丽娟吕天阳昆明理工大学
文/李文波 王丽娟 吕天阳(昆明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发展,能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能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对自身社会责任感加以培养。因此在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相关志愿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探索长效化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的构建,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为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创新奠定基础,加快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进程。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高校大学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融合活动,不仅能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锻炼,还能培养学生崇高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思想,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充分的强化。因此新时期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融合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组织和规划,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
首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全面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能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实践以及相关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确保学生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能对社会角色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角色定位的能力,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参与到职业工作中创造有利教学指导条件。
其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多元教学活动的支持,而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合理化组织设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锻炼,并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应用,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他人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促进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操作意识的逐步提升,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合理化的锻炼,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
最后,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一般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并鼓励学生参与合理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发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检验,也能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职业发展,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学习和探索,确保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学生获得理想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有效机制的建构措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创新,能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组织成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出积极的引领。具体分析,应从以下角度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系统建构: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理念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理念的树立能为活动的开展作出积极的引导,而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结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有意识地促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理念的转变和创新,能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优化。因此高校在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进行组织和规划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思想理念,为实践活动的开展作出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和志愿服务规划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对活动的认识程度,使学生能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客观审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能主动参与到活动实践中,有效促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践行科学创新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进行设计和规划,制定详细的教育规划,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有效贯彻落实,注重良性实践育人环境的构建,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真正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作出积极的引导,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系统创新服务。
(二)构建多元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机制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而言,积极促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系统创新,需要完善服务机制的支撑,只有能促进各项服务机制的构建,才能促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实现长效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1.加强建设管理机制
高校对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应该将管理机制的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对领导机制进行完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发挥教务处、学工部、共青团组织、二级学院党总支、学生会等的共同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增强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要探索目标机制的构建,按照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目标的准确定位,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对目标进行确定,确保能发挥目标引领作用,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和系统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有效的考核机制能优化人才选拔标准,激励相关参与人员不断提高活动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高效化发展。因此为了能增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要注意对激励考核机制进行建设和完善,从活动数量、质量、策划、实施、团队精神等角度落实考核工作,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美劳评价成绩挂钩,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活动成效,确保活动的开展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锻炼[4]。
3.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稳定的经济投入是保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因此在对高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资金投入机制进行完善,一方面要争取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获得学校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拨发专门的资金用于活动;另一方面,要争取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构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减轻资金压力,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能持续稳定的开展,可以创造巨大的发展效益。
4.落实组织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构建是增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结合活动的实际情况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形成校内校外联合的育人工作体系,还要调动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到服务工作中,形成多元联动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组织保障格局,促进活动稳定健康地开展,提升工作效能[5]。
(三)建设科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
工作基地的构建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高效化开展的后备力量,因此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应该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准确定位,积极探索工作基地的构建,确保借助实践基地的支撑,摆脱实践活动的时空限制,长期稳定地促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效贯彻落实,在提升工作效果的同时也能保持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6]。因此在对高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系统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有意识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较为稳定工作基地的建设,发挥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的支撑作用,探索多元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保障能借助实践基地的支撑形成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真正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有效机制的实践成效
在全面推进高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学校已经作出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才培养效能进一步提升[7]。
以江苏大学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实践探索为例进行分析,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大眼睛公益协会2010年成立,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经成功在大别山区扎根,开展了多元化的支教活动,并且筹集资金促进山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团队也针对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募捐活动,现阶段已经有超过1000名的儿童受益,活动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的肯定,被评选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并且在2017年还搭建了联合安徽金寨、江西吉安、江苏连云港三地支教支架的联动发展格局,对线上“云教室”平台进行进一步开发。
在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大眼睛团队还结合镇江地区的红色文化、关爱留守儿童等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省级重点项目,荣获江苏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在构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工作中,借助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群体教育和引导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还培养了有特色、有理想、有能力的志愿服务标兵,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促进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积极开展学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联合开发,促进长效化工作机制的构建,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综合支撑作用,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发展效能。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促进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开发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基地,为工作的长效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显著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