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文科建设及学科融合的相关思考

2021-11-30熊澄宇

关键词:人文科学文科社会科学

熊澄宇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 200240)

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厘定的问题值得关注。世界范围内,文科一般泛指人文科学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的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门类,合在一起统称人文社会科学,这是学术概念。今天我们说的新文科,大体就是这个范围。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科学,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体验与思考。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通过对人类社会结构、变化和动因的研究,把握和探索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我国,除了学术层面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外,还有一个管理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表述。在实际使用中,管理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等同于学术层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强化了人文科学中的哲学,有意无意地把文学、历史和艺术淡化处理,比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中心等。上述机构在名称上把人文科学里的哲学提出来,使之与社会科学并列,并占有统领地位;而同属人文科学的文学、历史和艺术则缺失了。究其原因,这和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体制,突出意识形态有直接关系。

查考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55年,是从苏联翻译引进的一个学术概念,受苏联学者20世纪30年代学科分类模式的直接影响,在中国语境中具有学科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竺可桢先生在1955年3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从1953年2月去苏联学习科学院的组织后,才决定成立学部,分为数理化、生物地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4部门。”(1)竺可桢.竺可桢日记: Ⅲ 1950—1956[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 542.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四个学部: 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自此,在当时将哲学等同于马列主义的历史背景下,(2)1933年,苏联有关部门将列宁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注结集,以《哲学笔记》为书名出版俄文单行本。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学者兴起研究《哲学笔记》的热潮。当时哲学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列主义的代名词。这个学术概念通过管理机构的名称以体制化的方式得以确立。

1966年“文革”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被取消,“文革”结束后,1977年在原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机构在名称上不再沿用哲学社会科学这个用哲学取代人文科学、并统领社会科学的苏联模式,但这个概念一直在继续使用。在以后中央相关内部会议上曾有专家对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建议修订,但因为涉及历史评价,最终不了了之。在我国,学术层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两个概念长期以来交叉混用,不利于学科的规范发展。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由于概念是议程设置,概念是话语权,概念后面紧跟着的就是战略部署和方案措施,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辨析,厘定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此,应逐渐用符合学术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取代哲学社会科学,在名称使用上将文、史、哲、艺术放在同一学术层面,从而为文学、历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新文科建设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一、 关于学科融合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学科形态是融合为好,还是分开为好,历来见仁见智。这次新文科建设,也有不少讨论。历史潮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笔者认为,在今天这个时空节点上,推动交叉融合有其历史必然性,符合现实需求,利大于弊。

古代学人,不论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的孔孟、老庄及其他诸子,多为文理兼修的集大成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留下的7 000多件手稿记录了他在雕塑、生物、医疗、建筑、地理、音乐、哲学等众多领域的建树。除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经典画作,他发明过闹钟,制造过飞机,计算出地球的直径,甚至还留下了机器人的构想草图。当代数学家华罗庚是诗词爱好者,他精通古体诗,也擅长自由体,他的数学成就与他的诗词创作相互辉映。物理学家钱学森自幼热衷水墨丹青,在中学就是铜管乐手。他说:“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使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3)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授奖仪式上的即席讲话。在谈到文艺与科学的关系时,他又说:“文艺始于对事物的科学认识,然后才是艺术。而科技始于对事物的形象探索,这需要文艺修养,然后落实到科学的论证。可以说文艺是先科学、后艺术,科技是先艺术、后科学。”(4)涂元季.钱学森书信: 第9卷[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14.这清晰地说明了科学与艺术互通互补和互动的关系。

学科从聚到分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学科分类,在东西方各有一部书。传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公旦所作《周礼》一书,记录了当时官学对学子的要求:“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 中华书局,2009: 1575.这里礼指礼节,乐指音乐,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文法,数指算术。无独有偶,公元前400年,古希腊智者学派基于演讲、雄辩的实践经验,开创了由逻辑学、修辞学和文法学“三艺”构成的西方学科体系。(6)曹孚.外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9.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声乐在内的“四艺”体系,(7)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长沙: 岳麓书社,2010: 330-366.从而将“三艺”拓展为“七艺”。东方六艺中,礼、乐、书偏文,射、御、数重理。西方七艺中,算术等四艺偏理,逻辑等三艺偏文。《周礼》与《理想国》这两部书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文理分野。

随着知识体系的拓展和产业结构的完善,学科体系也趋于复杂和细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六卷里划分了三大学科体系: 理论科学(物理学、数学、形而上学)、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创造科学(诗学)。(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9.东西方的现代学科系统基本在此基础上成型。我国教育部对学科体系的最新表述为人文科学(文、史、哲、艺),社会科学(经、法、教、管、军)、自然科学(理、工、医、农)三大板块十三个门类110个一级学科。美国国家统计部门2000年发布的学科分类统计目录建立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四大板块约38个学科群、362个学科的分类体系(CIP2000)。

对应着社会治理和产业结构的学科细分是社会的进步,其正面效用是明显的。每个学科的构成都由史、论、方法、应用四个方面构成。学科细分使本学科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更为完整,适用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为细致科学,应用领域也更为明确和聚焦。学科细分还有一个对大众的直接好处,就是每年各大权威机构推出的世界学科排名让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为政府拨款、企业求助、学子求学、交流合作等明确了各自的目标。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重性。随着社会结构复杂性和产业发展融合性的变化,学科细分的弊病越来越明显。“文革”后,为快速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缺的各类人才,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我国从高中阶段开始实施了文理分科培养模式。然而,这种短期的应急人才培养措施转化为长期国策后一直饱受诟病。理科生不学历史地理,文科生不学物理化学,不管是继续求学还是走向社会,学生知识素养的偏差和欠缺均显而易见。文科学生对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有天然的距离感,理科学生在涉及与人和社会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时不得不重修历史、地理和社会学等相关课程。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新兴学科的出现,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比如数字创意、交互设计、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缺乏跨学科的基础,在科学探索和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将直接输在起跑线上。汽车以前是以机械和发动机为主要关注对象,新能源的出现让我们把汽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研究。今天设计室里讨论的是驾驶和乘坐的便利和舒适。手机最初是以端与端的通信工具形态出现的,而今天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了包含摄影、记事、购物、用餐、导航以及群聊等众多功能的个人信息终端。

2000年笔者写了一本书《信息社会4.0》。在书中,我将信息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0信息技术、2.0信息产业、3.0信息经济和4.0信息社会。(9)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从买设备建网络,到建构具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产业;从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货币,到电子政务、数字出版、网络社区。当信息技术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开始影响到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社会4.0时代。信息社会的成型是学科交叉融合的集中体现。20年过去了,今天的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社会4.0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终端,加上5G传输、8K显示,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能的数字空间里。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冠疫情,使世界不同地区的人被迫在数字化平台上办公,购物,交流信息,讨论观点。在线课堂、远程医疗、视频会议、虚拟现实构成的跨时空成为常态。

目前反复扩散的疫情使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认知科学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热点,而全球超过一亿的确诊病例、200多万的新冠死亡人数,(10)据2021年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以及各国政府不同处理方式导致的不同结果,让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者思考自己的责任。面对着急速发展和变化的信息社会,以及直接影响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全球疫情,我们依托于现有知识体系和产业结构而严格划分的现代学科体系,似乎已不能够单独解释或应对新的挑战。

当站在图书馆面对着浩瀚的知识成果时,你会感到学科的单薄,个人的渺小。生而有涯学无涯,任何一个学科,从了解到掌握到创新,都需要巨大的付出和努力。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由多维度、多学科构成的复杂综合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学生和学者既能够深入学科内部,又能够俯视学科外部,进得去出得来的学科交叉、文理融合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现实的需求。2020年8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将设立第十四个学科门类: 交叉学科。这是顺应现实、面向未来的举措。

二、 关于学术评价

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是中国职能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评价、学术评价最为直接的一次拨乱反正。虽然不排除其中或有矫枉过正的倾向,但对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些年来,文科学术评价乱象丛生。一年写三篇文章比不上一年写三十篇文章,八年出一部著作比不上一年出八部著作。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建平教授撰写《宋代出版史》,面壁八年,潜心笔耕,用113万字的篇幅,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宋代出版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辉煌,获新闻传播学最高奖“方汉奇奖”一等奖。平心而论,一年三十篇文章那叫科学研究吗?一年八部著作那是学术成果吗?简单的量化评估体系,让一个行政秘书就能够决定一位教授学术水平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人文社会科学赖以自豪的鸿篇没有了,代表时代的巨著不见了。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先生曾向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难道不值得我们对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反思吗?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创新不是实验室的测试成果,需要沉淀,需要激发。人文科学偏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偏重逻辑思维。而对所有学科而言,按钱学森先生的观点,还有一种重要的是灵感(顿悟)思维。(11)钱学森书信选编辑组.钱学森书信选[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6.灵感思维是学者的知识积淀、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大脑局部活动时产生的瞬间火花。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即是灵感所致。(12)钱学森书信选编辑组.钱学森书信选[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35.这种灵感的火花岂可量化?此外,咨政报告、田野调查、艺术作品、集体项目等,这些成果的产生过程和目标受众与科研论文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探索本质、发现规律。成果的关注度、引用率和发表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使用价值,而原创性、差异性、唯一性则体现了成果的终极价值。当然,文科和理科的差异是明显的,科学求同,文化存异。自然科学的结论可以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没有争议而获得广泛的认同,可以用论文的引用率来判断社会认可度,而人文科学却不尽如此。有时越有争议的观点,因批评的需要,引用率越高。宣传解读性文章,讨论可行性,其评价维度是求同;咨政类、探索类成果,讨论可能性,其评价维度是存异。中国传统一句老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20年前,清华大学设立文科处之初,成立了一个文科成果评估改革小组,讨论如何改变根据文章数量判断老师们贡献大小、水平高低的做法。相关教授和首任处长蔡曙山一起探索,提出三年一评,只取五篇代表作,国内外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的方案。几年实施下来,绝对量化之风明显改变。后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长聘教授制,让各院系提出不同学科的分类评价体系,此为后话。现在看来,就文科成果而言,这种选取代表作,由同行专家匿名评价,是可行方法。

在参加国家有关部门讨论“十四五”规划时,我提过一个建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估维度几十年来都是两个词: 主旋律、GDP。一个是社会效益,一个是经济效益。我们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维度?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古代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今天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不都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吗?主旋律和GDP很重要,但这是路径,是过程,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则是根本目标。文科评价也是同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评价体系是指挥棒,是方向盘,中国新文科建设向哪里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改革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

新文科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更关系到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评判新文科建设成功与否,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著作,增加了多少人才头衔,新建了多少文科机构,而在于关注形态的文理融合、功能的以文化人、目标的文以载道,以期能享受人文日新的过程。

从形态角度而言,即希望以文理融合为思路,带动人文科学内部文、史、哲、艺术的相互融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法、经、教、管等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医、农等自然科学的融合。通过这种学科间的融合,最终达到学科建构与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融合,使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从功能的角度而言,希望遵循以文化人的传统,从培养专才向培养人才过渡,提高人文素养,倡导人性关爱。有向善育美之心、家国情怀之念,并以修身齐家为本、文明互鉴为荣。从目标的角度而言,坚持文以载道的精神,使文学的歌颂与鞭挞、史学的反思与借鉴、哲学的生存与思考、艺术的创造与内省,以及社会科学的规则与规律,通过教材、课程、讲堂和科研项目的途径,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文理融合,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人文日新,这就是我们对新文科建设的期望。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见证新文科建设的成功。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文科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在“实践”中研究人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抓好四个渗透,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孙文科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