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析
2021-11-30赵佳敏
赵佳敏,王 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代背景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应在深厚的农耕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从传统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的农业强国,凸显的关键要素是“三农”。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提出,今后乡村实施的战略是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解决“三农”问题由先前的“新农村建设”递进为乡村振兴战略,既肯定了“三农”工作长期以来的成绩,又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新时代下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农业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具体描述为“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将其宏观上量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放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更显繁重而艰巨。乡村的人——农民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和承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过程中,农民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素质提升的快慢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完成的快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车头,应尽快提高其综合素质。2012年至2018年连续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多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能被人才瓶颈所制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以下简称《规划》)再次强调打破人才瓶颈,就是要不断加速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建立健全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使合理的社会行动有完善的选择集,最终培育出真心热爱农村事业,能吃苦耐劳专研农业技术,知识全面具有远见的、与时俱进的经营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优化农业从业者的结构,实现主体转型,结构重组,彻底地打破人才瓶颈,实现社会成员多方面的均衡状态,蹄急步稳完成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任务[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即乡村人才的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的重中之重。然而,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老人农业[3]”“无人种地”的问题凸显。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4]”的问题,粮食有人生产了,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饭碗中真正装着自己的粮食。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这样会导致“新四化”难以同步。为推动其发展,要加快创新,例如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等的实施。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科技化水平落后。二是基层生产者素质较低,存在生态环境风险。三是容易出现品牌塑造和宣传力度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四是无法保证农业信息来源的供应,相关人才缺乏专业的知识。乡村振兴,定要深挖当地具有多年传统特色的优势凸显的主导性产业,为该区域打下长远发展之根基。同时整合政府、科研单位、市场、企业、农户等多元主体,最终形成“一村一品”。在我国现代化的深度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并向城市转移,2020年已解决“三个一亿人[5]”问题,随着乡村本土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空心化”日易严重,在此关键时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为乡村注入人力资本及要素,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 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及概念内涵
“职业农民”在2005年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被提出,是指当时强调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更高文化程度,从事农业一二三产业,集生产经营服务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农业领域的农民。为体现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新型农民”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其意义深刻,“新型农民”是指文化、技术、经营三方面全能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大力培育日见成效,农业部重新界定新型职业农民,既要有较高素质,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其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营的从业者。2012年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不间断提出要加大力度培育符合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在2017年提出所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要以农业为职业、充实到农村一线去,将其所学专业技能施展到广大的农村、让其丰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成为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相关培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初步确立,典型模式有“三位一体”等。同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也步入规范化、系统化。
从“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范畴越来越宏观,培育对象也更明晰。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工业化装备、高科技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商业营销模式等手段,参与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
3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发展经验
“新型职业农民”是从“职业农民”发展而来,作为一项人才制度,各国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不同的经验。美国从1862年起,经过长达约50年的发展,于1910年跃居世界粮食出口国之最,其发达的农业可见一斑,这与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促进了美国农工学院的创建,培育了大量的高等农业人才,加速了美国工农业的现代化。《哈奇法案》在1887年通过,为农工学院内的农业实验站设立进行资助,该站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农业院校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行为使农业科技和成果大量涌现。为提高转化率与普及率,1914年《史密斯—利弗法案》要求农工学院建立农业推广站,负责将农业技术推广给普通农民。美国的成功,关键手段是立法,不仅为农业院校在发展中克服种种困难提供保障,而且解决大量的资金需求,因地制宜地培育各州所需的大量农业专业人才,进而研究出大批农业科技和成果,使美国的农业农村快速现代化[6]。英国在1982年为进一步强化农业的职业教育,颁发《农业培训局法》[7],由政府承担近70%的农民培训费用。英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设置了规范的考核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合格者才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8]。日本在1980年至1990年间,通过《农业改良助长法》要求政府建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构并负担50%的培训费[9],这一法案的实施为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准备了强大的“软实力”。法国、德国的职业农民,一定配有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该证书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有与之相对应的技能等级水准和农事从业资格[10]。加拿大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是根据“绿色证书”制度开展的。
4 加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体系
传统乡村社会要大踏步的发展,其根源是乡村主体——农民的发展,受教育水平是现代社会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更快地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能够惠及广大农村人口的教育体系,在农业院校内部设置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关的专业,借助互联网、微信等现代通信软件,让农民学习最新农业专业知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农民是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中最基本的需求主体,即农业科技培训的消费者。为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满意度,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主体的联动机制。其次,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在校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程度,使其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所提供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最后,应当更加重视培训质量和种植收益相结合,培养农户学习的忠诚度。果农种植的直接目的是取得可持续的经济收入,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时应尽可能将培训内容与种植的预期收益结合起来。
4.2 加强法治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
采用立法方式,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中的相关经费充足,有了专向资金,才能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例如,美国《新农业法案》中提出在2004年至2008年,保证提供8500万美元用于农业人才培训[11]。日本的《农业改良助长法》中关于对农民培训费用的补贴一直沿用至今。澳大利亚颁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法》中,为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还对教育培训机构全方位监督审核等[12]。要提高农户的培训意愿,着力点在于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并借助各项惠农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加强农业科技的示范与推广,使农民体会到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社员培训方面的功能。
4.3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作用
目前,企业和合作社“两张皮”同时运转的现象依然存在,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产品销售领域。首先,加大对主产区龙头产业农业科技培训的扶持力度。其次,围绕区域主导农业产业,建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第三,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第四,中学课程中尝试增设农业科技类课程,并在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设置与区域主导的农业产业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这也有益于使具有先进农业技术的青年人留在农村务农,解决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5 结束语
近年来,无论是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农业现代化规划的出台,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都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步伐。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需把农业的现代化基础筑牢,把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而农民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工作。展望2050年,未来的中国乡村已经全面振兴,制度保障是美好前景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辅助以法律安排,需保持经济体制的长久有效。乡村振兴另外还可以从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方面做起,可以健全农村的组织队伍,培育“领头雁”,让其带领农村主体共同致富,充分发挥“领头雁”在农村主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繁荣,带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乡村的振兴可以在多种方面,例如在乡村环境方面:生活生产垃圾、空气污染等问题使得水土污染严重,生态压力变大,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人们对于现代农业的观念和意识还很模糊,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巨大。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顺应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需求,对现代农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农民的传统农业思维亟须改变等。新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政策设计上仍然有待加强,且具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看法认知比较落后,商业模式有待完善等问题。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系统规划。二是大力加强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需要三者的综合支撑。三是必须经过深层次的融合来提升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研发符合农业发展战略需要的相关互联网农业技术。
为保证粮食稳产保供和农民生活、收入水平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实现幸福安康的乡村生活。党和政府分别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前者重视农民的增收,后者强调农民的生活品质。由此可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举措和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