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2021-11-30韩林育杨维霞
韩林育 杨维霞
(1.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病理科,陕西 宝鸡 721006;2.西安市通用环球西安西航医院检验科,陕西 西安 710021)
自身免疫性胃炎作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早期患者的胃炎形态变化较为轻微,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较为相似,若病理活检时,未能掌握其内镜变化或者具体位置,可明显提升临床诊断的困难程度[1]。本文主要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纳入的120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4.67±1.25)岁;病程(3.79±1.01)年;体重(60.75±2.31)kg。纳入标准[2]:(1)资料完整,参与整个实验过程;(2)均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过病理检查确诊;(3)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剔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方面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肝肾疾病或者恶性肿瘤;(2)存在沟通障碍;(3)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收集并整理所有观察对象的齐全信息,并保留其冰冻组织待检,置于-25℃恒温下进行冷冻,时间控制在3 min,将标本切成5 μm的切片。选择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器,严格依据说明书要求,对所有患者进行胃泌素、胃蛋白酶原I、突触素、嗜铬粒素A、Ki-67指标检测。将其中已知的阳性组织作为阳性对照,而磷酸缓冲液替代一抗成为阴性对照。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内镜检查、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最后随访8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结局。
2 结 果
2.1临床表现 本次研究中共选择12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经过血清学检查,显示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合并中重度贫血者有78例,剩余42例血红蛋白正常者中,血维生素B12水平减低者有17例。120例患者中有36例出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含20例类风湿关节炎,16例桥本甲状腺炎,另有13例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2内镜检查结果 经内镜检查发现,其中有9例胃体黏膜变薄,可看到血管;77例胃体存在多处隆起,但有10例可看到多个息肉状广基隆起;17例胃体存在不规则形态的隆起肿物;17例出现胃体黏膜水肿与充血,皱襞规整。
2.3病理学特征 患者病理学特征以胃体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固有腺萎缩现象,其中存在肠上皮化生有68例,胃小凹增生有77例,假幽门腺化生有110例,胰腺腺泡化生25例。另外胃体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体现在患者黏膜基底层弥漫或者多灶性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同时具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经内镜显示隆起的34例患者中,其胃黏膜内部出现弥漫肿瘤细胞浸润现象,且瘤细胞的形态特征较温和,大小均匀,核呈圆形,胞质中等量,呈器官样或者缎带样排列,背景胃黏膜显示胃底腺萎缩,合并胰腺腺泡化生、肠上皮化生。另17例内镜显示不规则形态的隆起肿物者,在病理学上表现成胃小凹增生,排列不规整,腔缘为锯齿状,腺体明显扩张,间质较为疏松,形态与增生性息肉相似。患者中早期病变18例,旺炽期52例,晚期50例。
2.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测定所有患者的相关免疫标志物后,发现其中胃泌素染色结果阴性;胃蛋白酶原I结果是胃底腺数降低;突触素、嗜铬粒素A结果呈现强胞质着色;Ki-67阳性指数低于1%。其中有29例经过形态学确诊成神经内分泌瘤,其肿瘤嗜铬粒素A呈弥漫阳性,背景胃体黏膜可看到微结节状或者线状增生。
2.5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治疗,随访8个月,患者均存活,并未出现转移现象。
3 讨 论
自身免疫性胃炎属于慢性炎性病变,但国内关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若能够掌握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有效提升其检出率,避免误诊漏诊现象,从而尽早稳定患者病情,为预后提供保障[3-4]。临床报道[5]指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发生,特别是在东方人群中较为常见,但目前临床尚未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仅能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生的风险因素。
有研究[6]显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通常伴有其他类型的免疫疾病。本文结果显示,有13例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在组织学上并未发现,这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文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有36例出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含20例类风湿关节炎,16例桥本甲状腺炎。通过对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分析发现,其均以胃体弥漫性萎缩性胃炎为主,同时合并肠上皮化生、胃小凹增生、假幽门腺化生、胰腺腺泡化生。若患者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胃窦黏膜均正常,或者展现反应性变化,但随着疾病持续加重,从胃底腺灶性萎缩发展成胃底腺广泛萎缩,最后可引发增生性息肉或者神经内分泌瘤,严重者出现腺癌[7-8]。但值得注意的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早期、旺炽期均存在慢性炎性改变,其中胃泌酸腺受损后,直接为胃黏膜炎性改变提供有利条件[9]。有报道[10]指出,自身免疫性胃炎出现神经内分泌瘤或者类肠嗜铬细胞的原因为机体中长时间的低胃酸环境,直接造成类肠嗜铬细胞产生负反馈性增生。本文结果显示,有29例经过形态学确诊成神经内分泌瘤,其肿瘤嗜铬粒素A呈弥漫阳性,背景胃体黏膜可看到微结节状或者线状增生,说明胃体黏膜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增生现象可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因此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均无典型症状以及内镜变化,需重点关注长时间胃部不适的中年女性,且要求病理医生应熟练掌握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前提保障[11]。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内镜表现较为多样,并存在不同组织学变化,而临床病理医生应准确掌握疾病的形态特征,为患者尽早接受有效治疗提供有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