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冬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30王英超张桂霞荣延军边东波马恩凤韩世峰

果树资源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冬枣天津

王英超,张桂霞,荣延军,边东波,张 涛,马恩凤,韩世峰

(1.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天津 300384;3.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林果种苗站,天津 300270;4.静海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600;5.天津市静海区世峰冬枣专业种植合作社,天津 301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总目标划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对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冬枣为晚熟、鲜食、特优果品,有“天下奇果”“世界第一果品”的美誉。枣果香甜酥脆、品质佳且可食率高,营养价值丰富。在天津地区,冬枣的种植收益早已超过水稻和小麦,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因此,推动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天津冬枣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港冬枣产业发展现状

大港太平镇崔庄村“皇家枣园”现有400年以上的古冬枣树有3 232株,600年以上的168株,古树园面积60 hm2。2012年“崔庄冬枣”被国家工商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13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2012年度优质农产品“金农奖”。2018年选送参赛的大港冬枣荣获第三届京津冀果品争霸赛金奖。如今,崔庄“皇家枣园”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休闲采摘特色美丽乡村。

大港区是天津冬枣的主要产区,现有成树冬枣约2 067 hm2,主要分布在小王庄镇、中塘镇、海滨街道及太平镇4个街镇,其中设施冬枣栽培面积达到20 hm2。种植方式以大田单作为主,农户分散管理,每667 m2产量达到2 000 kg。销售主要以批发为主,少数几个冬枣精品园种植户与大型超市对接销售。合作社集体销售量很少。冬枣休闲采摘的采摘量不大,带动作用较弱,冬枣品质和品牌价值没有充分显现。加工方面,目前大港枣农和村集体自有小型冷库暂储量400 t;脆冬枣代加工微量,还在运行的以深加工鲜冬枣汁和枣酒为主的天津绿生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基本起不到拉动当地冬枣订单生产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作用。

1.2 静海区冬枣产业发展现状

静海区于1993年引入冬枣新品系,后续又引入了金丝新3号、金丝新4号、金丝无核、马牙、早脆蜜、冬陵、大白铃、阳信大枣和短枝冬枣、蟠枣、葫芦枣等。目前,静海区冬枣面积已达400余hm2,均为大田种植,无设施冬枣栽培。主要分布在王口、西翟庄、子牙等10个乡镇的有关村街,一般冬枣园平均每667 m2产1 250 kg左右。销售方面,10%的枣果是在田间地头或路边大条幅做广告进行销售;80%的枣果销往静海区范庄子、天津王顶堤、西青区当成、山东威海、北京新发地等批发市场,通过采摘销售占销售总量的10%左右。冬枣价格8~10元/kg。加工方面,静海地区早先有酥脆冬枣加工设备,由于人工费较高,企业利润较低。后来企业转移到加工成本较低的黄骅地区,加工酥脆冬枣后再投入市场进行销售。静海酥脆冬枣加工量每年3 000 kg左右,平均70元/kg。

2 天津冬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以露地栽培为主,市场收益较低

目前天津地区栽培的冬枣仅有滨海新区有设施栽培,栽培面积约22 hm2。其余地区均为露地栽培。露地栽培的弊端之一就是本地冬枣与外地冬枣大量集中上市,造成市场竞争。露地栽培也容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造成枣果病害增加,裂果减产,导致农户收益不稳定。

2.2 人工成本高,种植技术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去工厂打工,导致从事枣树种植的人员年龄偏高,均为50岁以上。而目前所沿用的种植技术,如摘心、开甲术、施肥等,均需要人工进行,且技术落后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耗费人工成本较高。传统的秋施基肥采用人工开沟施肥,费工肥力,使得部分果农不愿意施有机肥,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枣树生长势弱,病害较多,制约了本地区枣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从河北引进的机械开沟机,虽减少了人工开沟的用工,但人工撒施肥、施肥后人工回填土的用工费用仍较高。

2.3 缺乏冬枣特色品牌

河北省黄骅市有“黄骅冬枣”品牌[1],享誉全国。天津种植冬枣土地多为盐碱地,土壤中钾含量高,所产冬枣口感甜脆,松软,品质一点不亚于黄骅冬枣,却没有自己的冬枣特色品牌。

2.4 缺乏冬枣保险

冬枣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如花期、结果期遭遇极端冻害、连绵阴雨天气,极易造成花蕾脱落,果实裂果,病害大量发生,从而导致产量降低,降低农户收益[2]。目前,市场上推出一些针对粮食作物的保险,还有减少蒜农损失的大蒜险。但是关于冬枣的保险迟迟没有推出,目前仍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和精准的鉴定技术以及鉴定标准,这成为冬枣扩大种植规模的阻碍因素。

2.5 政府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不足

无论是品牌打造、企业建厂还是水肥一体化设备购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运作。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3 对策建议

3.1 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建立新型销售模式

将分散经营的冬枣种植农户组织起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3],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以企业的品牌、信誉、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建立比较稳定的冬枣销售市场,使冬枣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直接对接中大型水果批发市场、水果超市和生鲜电商,打通果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搭建好农户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同时,促进冬枣果品向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和功能性物质开发等上下游产业延伸,使其产业链得到不断完善。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知名电商销售平台,如拼多多、新浪网、抖音,快手等平台,采取主播带货形式,直接建立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利用主播的影响力,增加冬枣销量。这需要与快递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冬枣的物流运输不受影响。

3.2 发展设施栽培,提升枣果品质和效益

天津地区栽培的设施冬枣含糖量高,超过当季其它时令水果和周边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区设施冬枣品质指标,品质极佳。进入7月销售旺期,价格达到40~80元/kg仍供不应求,真正实现高效益栽培。通过设施栽培,可以增强冬枣的抗灾减灾的能力,提高枣果品质,拉长枣的供应周期,增加农民收益[4]。目前天津地区设施栽培冬枣面积较小,仅有22 hm2。今后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帮助农户建立小型温室,逐步形成设施冬枣区域种植板块,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3 政企合作,打造特色品牌

天津目前有区域公用品牌5个,分别是沙窝萝卜,小站稻、茶淀玫瑰香葡萄、七里海河蟹、宝坻黄板泥鳅。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大大为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和销量。冬枣在天津地区种植面积接近4 667 hm2,政府也应该将冬枣列入区域公用品牌之一,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府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加大对品牌的推广力度,采用网络、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对冬枣进行宣传,拓展我市冬枣的知名度。推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一些冬枣加工企业来津建厂。充足的货源也为枣的加工企业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还能带动周边人员就业,增加就业率。政府与企业携手推广,共担品牌营销的责任,加工企业也要推出新的特色产品,配合政府做好宣传。

3.4 推出冬枣保险,提升特色经济区域实力

冬枣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如花期、结果期遭遇极端冻害、连绵阴雨天气,极易造成花蕾脱落,果实裂果,病害大量发生,从而导致产量降低,降低农户收益。目前,市场上推出一些针对粮食作物的保险,但是冬枣保险迟迟没有推出,成为冬枣扩大种植规模的阻碍因素。需要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工商局市场调查管理人员,与枣农共同进行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合理考察冬枣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生长段,不同灾害的发生情况及受损情况,综合市场价值规律及价格成本的波动,推出三方同意合理合法的保险险种,为冬枣生产保驾护航。

3.5 建立冬枣标准化生产流程,不断研发冬枣新品种和管理新技术

目前我市种植的冬枣品种有一代冬枣和二代冬枣,建立冬枣标准化生产流程,是冬枣进入国际市场和更好的占领国内市场的前提。按照“复纯原生代、推广优势品种、研发新品种”的思路,建立冬枣标准化生产流程,实施水肥一体机械化、集约化、省力化管理,不断提高冬枣品质。针对冬枣种植过程中化学农药和植物激素过量使用的情况,积极引导枣农施用配方肥;积极倡导枣农采取疏花疏果、预留营养枝或按一定比例隔年开甲等方式,使树体得以休养生息,连年取得好收益;大力推广冬枣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如地膜、地布覆盖、粘虫胶、粘虫板、诱虫灯、捕食螨等新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积极推广冬枣二代、研发三代、复纯原生代。

3.6 弘扬枣文化,打造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挖掘和弘扬枣文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剪纸、书法和绘画等,宣传展示天津悠久的枣业历史,歌颂枣农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先进事迹,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增强了枣农发展冬枣产业的自觉性。

农业生态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当前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特色的旅游方式。文旅单位可以组织开展“百家旅行社宣传推介活动”和“京津人员免费乘车游大采摘”活动。继续办好每年在天津各地举办的农民丰收节,放大节会效应,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带动当地冬枣产业发展。有关研究显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天津地区逐渐成为外地游客旅游的打卡城市之一,仅2019年假期接待游客1 04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3.9亿元。将这部分游客资源与乡村旅游加以结合,必将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3.7 政府出资扶持农户,引入碎枝机、滴灌设备,研发开沟施肥回填一体机

近年来,农村用燃气做饭已基本普及,使得每年修剪下来的大量枣树枯枝无法处理。这些枯枝大量堆在田间地头和沟渠边,不仅影响果园排水,而且容易造成枣蛀干天牛等病虫害的潜藏危害。因此引进经久耐用的碎枝机势在必行。

传统的秋施基肥采用人工开沟施肥,费工肥力,使得部分果农不愿意施有机肥,长期施用简单省事的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枣树生长势弱,冬枣病害较多,制约了本地区枣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从河北引进的机械开沟机,虽减少了人工开沟的用工,但人工撒施肥、施肥后人工回填土的用工费用仍较高。今后,应研发可以开沟施肥回填一体化的农机,降低人工施肥用工,缩短施肥时间。

滴灌也叫滴水灌溉,是国家重点推广的节水工程之一。它将定量的水以点滴或微细流方式流注到作物根部,供作物直接吸收,使灌溉水不渗漏,不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起到灌溉质量好、提高果实质量、节水、节能、增产的作用。使用滴灌设备,可以在枣园更好的实施水肥一体标准化流程,节水、节肥。但目前滴灌设备价格较高,需要政府出一些惠农政策,扶持农户引入滴灌设备。根据有关专门对滴灌果园试验成果证明,在同样条件下,滴灌较地面灌增产4%~16%,比不灌增产42%~434%,比地面灌节水65%~76%,节能65%~75%,省工84%~87%,滴灌时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达95%。

猜你喜欢

冬枣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山西冬枣出口荷兰
刘选民:种植冬枣光荣致富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天津卷
冬枣好吃但不要吃多
《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