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诱导 进步又快乐
2021-11-30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戴雅文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戴雅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不仅不应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卢梭提出了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让儿童在教育中同时获得进步和快乐。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知识、陶冶性灵、增长才干,这不仅是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开始关注的一个重要热门话题。作为专门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领幼儿愉快学习、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快乐的历史使命。
一、顺应幼儿的喜好与特点,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课堂气氛
不同年龄的幼儿或某一年龄段的幼儿有他们共同的喜好和特点,也有个性的差异。这里阐述的是不同年龄的幼儿或某一年龄段的幼儿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个性的东西在后面再具体阐述。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教材,诱发幼儿的学习激情
美国的布鲁纳特别强调学习内在动机的作用,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幼儿的特点、《纲要》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教材。只有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和目标,才能将其学习激情自然而然地诱发出来。
(二)教师以自身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气质感染幼儿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是神圣无比的,所以教师自然就成了幼儿模仿的范型。因此,要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自己首先得具备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和气质。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会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幼儿受到熏陶、感染,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表现会让幼儿感到轻松、愉悦,使幼儿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当孩子把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迁移到老师所授内容之上,就会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获得新知的同时真正享受到快乐。
(三)采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营造乐观愉快的课堂气氛
由于幼儿具有好奇的心理,我们会多给予幼儿猜测的机会,让幼儿猜测故事或儿歌的情节发展、事物的变化等;由于幼儿易受主体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对象的吸引,我们会采用直观法、视听结合法,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由于幼儿喜欢扮演角色,我们会根据需要设计表演的环节,让幼儿在表演中加深记忆,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引领幼儿和谐生长
苏联的马卡连柯把对儿童的尊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对幼儿尊重就必须承认幼儿的差异,只有承认幼儿的差异才能向每一位幼儿提出“跳一跳”之后能够达到的要求,只有承认幼儿的差异并适应幼儿的差异才能为每一位幼儿赢得快乐的学习享受,只有尊重与要求相结合才能引领幼儿和谐生长。
(一)读懂每一位幼儿,实施个别化教育
每一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天性和潜能。孩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包括生理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异,气质与性格类型的差异,还有行为动作、语言表达、认知风格、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应实施个别化教育,使教育真正地推动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1.在分散活动中实施个别化教育
在分散活动中,教师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对策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比如,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合理分配角色,为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发展自我表达能力,获得快乐。
2.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施个别化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的确,每一位幼儿都正在发展中,谁都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为他们下定论。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幼儿,实施分层评价,关注他们的动态发展。动态评价对幼儿发展更有利,它将激励幼儿追求自我完善。
(二)尊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幼儿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性。针对幼儿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通过诸如上述的动态评价等方式,激励幼儿以自身的强项带动弱项的发展,从而促使幼儿的知、情、意、行和谐生成、同步发展,在全面发展中体现个性特征,在个性发展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巧设悬念,促使幼儿在自主学习、自我发现中获得愉悦感
悬念一般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了问题,幼儿就会竭尽全力地去想象、去摸索、去尝试、去发现。幼儿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享受自己创造的快乐,在寻找到答案时享受成功,体验学有所得后的胜利感、愉悦感。
为什么说巧设悬念呢?因为悬念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自我发现的可能性,所以悬念的设置很有讲究。
(一)悬念题应具备适宜的广度和难度
悬念题的广度和难度太大或太小都不适宜幼儿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广度和难度太大,幼儿无从下手,且造成偏离活动主题的后果。反之,广度和难度太小,答案一目了然,就毫无挑战性,成了无用功。
(二)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设计悬念题
相似的问题在不同的活动内容中效果不同。如在小班故事《小兔乖乖》中让幼儿讨论:你有什么办法打开小兔家的门?这样让幼儿去帮助大灰狼想办法,欺负可爱弱小的小兔,有点善恶不分,会对幼儿的思想认识造成不良影响。可把此悬念题迁移到故事《三只羊》中就是行之有效的。即让幼儿讨论:你有什么办法打败大灰狼?这不仅给予了幼儿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让幼儿习得了爱憎分明品德,享受到了助人的快乐。
(三)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悬念题
适当的时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是产生负面影响。如在大班故事活动《小马过河》中,当讲到“小马不知道怎样做才好”时,让幼儿讨论: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幼儿就会大胆地展开想象,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体验创造的快乐。要是讲到“还是回去问问妈妈吧”时,再让幼儿讨论,效果肯定不如前者。由于幼儿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小马的想法会大大约束幼儿的思维,不利于幼儿作出新的选择,表达主观意见。
四、启发诱导,引导幼儿体验克服困难的精神满足感
以往,我们常常教育幼儿在困难面前要有决心、有毅力去克服困难。事实上,这种说教往往很难奏效,其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忽略了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意志或决心是有条件的,而并非学习者主观努力就一定会起作用的。这里的“困难”两字应该是事情复杂、阻碍多的意思。既然这样难,幼儿就很难自己独立去克服它。所以只有依靠教师的启发诱导,幼儿才能在努力之后克服困难,才能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精神满足感。
(一)分解难点,降低难度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解决问题式的困难,就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从而使难度降低。如在小班《我变小了》的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故事中的我梦见了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当幼儿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将此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故事中的我和爸爸在一起干什么?和妈妈在一起干什么?和姐姐在一起干什么?和哥哥在一起干什么?”
(二)传授方法,训练技能
这种方法适用于动手类的活动,就是教幼儿具体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幼儿在折鱼头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就教幼儿先折出一条中线,再把两个角往下折。
(三)共同努力,情感支持
这里的“情感支持”是指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尝试、摸索,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幼儿得到了教师的支持,就有了精神支柱,就会萌发和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教师在帮助幼儿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是给予了一定的启发和诱导。当幼儿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时,教师及时肯定能增添幼儿的精神满足感,乃至真正实现在进步的同时获得快乐。